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和表述不尽相同,比如,广州市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重庆市规划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天津市规划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北京市和上海市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等等。
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将直接决定城市的发展路径、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国际化策略。现代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和房地产的无限度膨胀,以及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高度聚拢,其核心应该是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文明创造能力、人类发展的引领能力。为此,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关键中的关键。
当代社会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因此中心城市还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质。通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又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心城市的建设,外延靠房地产发展和要素扩张,内涵则取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文章简要介绍上海市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设想与做法。
一、战略导向
所谓战略导向问题,即上海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所在,这与上海的城市定位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海要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而建成世界城市。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劣势与优势。最大的劣势是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沟通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便利。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这关键取决于高水平的人才与高质量的教育。
正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提升本市教育国际化水平,面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开放本地教育市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培养、集聚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为早日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中,重点领域是推进本地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是说,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并在全国较早地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行全面部署。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指引。推进教育国际化,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上海目前的选择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当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力争把上海建设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很显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将是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这意味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其他城市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的过程。
三、核心任务
围绕上述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上海市有关部门明确了核心任务,即培养国际化人才,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第一,教育国际化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形式丰富多彩,但无论是引人才、办学校、建项目,还是建机制、搭平台、搞交流,其核心任务都应该是人才培养。第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大批新兴人才,即国际化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通过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当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从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受益,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拓展,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灵魂。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灵魂不放松。
四、工作抓手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抓手将有所不同。现阶段上海市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抓手是加强学校能力建设。
与国际、国内主要城市相比,上海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发展服务能力、学科影响力等,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为此,我们明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学校能力建设,主要途径是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同时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力争通过一段时期的集中努力,比较显著地提升全市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五、主要措施
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实施了“教育国际化工程”,并给予专项财政支持。主要思路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工作积极性;加强入口管理,特别是准入资格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和动态监管机制;注重实效,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多种模式并举、系统管理的教育国际化格局。
(一)探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探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可以看作是办学模式和办学过程的国际化,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探索中外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机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首期300名学生已经报到,其中51%的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其余学生通过美国纽约大学招生系统录取后进入上海纽约大学。
二是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国际教育园区发展新模式。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跨国企业较为集中、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条件较为成熟的重点地区,试点建设教育国际合作试验园区;鼓励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落户园区,试点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设立培训中心等。 三是探索中外院校合作举办营利性教育培训的新机制,利用国家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契机,初步计划在自贸区内开展中外院校合作举办营利性教育培训的试验。
四是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综合管理机制。根据上海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市教委坚持“扶需”“扶特”“扶强”,按照发展优先原则、改革创新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和选择限制原则,形成办学者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新机制。
五是探索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包括开展“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选、试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等,在加强入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更好地保障学生利益。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99个(机构32个,项目167个),其中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8个,共有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自愿参加了认证。
(二)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看作是学生队伍的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措施:一是设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财政每年发放一定资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外国学生来沪学习。2013年共发放资金3200万元。今后将增设本科生全额奖学金,扩大奖学金受益面。同时,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各类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
二是面向留学生开发特色精品课程与专业,提高留学生教育课程与专业建设水平,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力争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学科专业。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0门市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并组织开发了多语种的“当代中国研究”系列教材,内容涉及当代中国语言、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法律、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社会等。
三是加强外国留学生预科培养。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建立首个地方性预科学院——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主要为市政府奖学金生和其他有需要的留学生新生提供汉语和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以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辅导,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学习生活适应期。
四是建设外国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和指导。
五是推进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如依托高校,建设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上海市外国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2012年,上海市共接收外国留学生51036名,其中学习期限超过6个月的长期生36628名,学习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短期生14408名。
(三)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国学习与培训
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国学习与培训的具体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设立专项,每年出资约5000万元,资助一定比例的高校学生赴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学习或实习,让更多优秀学生获得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2012年共资助5800多人出国学习、实习。
二是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海外培训。市教委通过设立培训专项,提供政策便利等措施,支持高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2012年共派出6个市级教师出国培训团,总人数为119人。美国加州“影子校长”和“影子教师”项目已是第五年派出参训人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培训效果。
(四)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智力资源
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海外名师引进项目”。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引进海外名师,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2012年,共有24所高校的40名海外名师获得资助,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鼓励高校建立海内外联合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加强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海外一流专家的合作,建立联合科研平台,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上海开展高水平研究,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
(五)稳步开展境外办学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此,上海市鼓励本地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境外办学,在海外建立分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比如,200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新加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成为中国第一所在海外设立的研究生院,至今已经培养了400多名商界管理人才。2012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芝加哥市立大学联盟合作,建立“芝加哥分校”,设立护理专业,2013年首期招生300名,受到美国当地学生的欢迎。
(六)推动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2013年4月,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市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教育国际化推进新模式、运行新机制和管理新举措,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编辑 王俊烽
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将直接决定城市的发展路径、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国际化策略。现代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和房地产的无限度膨胀,以及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高度聚拢,其核心应该是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文明创造能力、人类发展的引领能力。为此,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关键中的关键。
当代社会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因此中心城市还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质。通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又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心城市的建设,外延靠房地产发展和要素扩张,内涵则取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文章简要介绍上海市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设想与做法。
一、战略导向
所谓战略导向问题,即上海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所在,这与上海的城市定位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海要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而建成世界城市。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劣势与优势。最大的劣势是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沟通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便利。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这关键取决于高水平的人才与高质量的教育。
正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提升本市教育国际化水平,面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开放本地教育市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培养、集聚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为早日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中,重点领域是推进本地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是说,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并在全国较早地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行全面部署。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指引。推进教育国际化,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上海目前的选择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当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力争把上海建设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很显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将是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这意味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其他城市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的过程。
三、核心任务
围绕上述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上海市有关部门明确了核心任务,即培养国际化人才,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第一,教育国际化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形式丰富多彩,但无论是引人才、办学校、建项目,还是建机制、搭平台、搞交流,其核心任务都应该是人才培养。第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大批新兴人才,即国际化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通过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当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从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受益,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拓展,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灵魂。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灵魂不放松。
四、工作抓手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抓手将有所不同。现阶段上海市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抓手是加强学校能力建设。
与国际、国内主要城市相比,上海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发展服务能力、学科影响力等,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为此,我们明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学校能力建设,主要途径是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同时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力争通过一段时期的集中努力,比较显著地提升全市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五、主要措施
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实施了“教育国际化工程”,并给予专项财政支持。主要思路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工作积极性;加强入口管理,特别是准入资格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和动态监管机制;注重实效,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多种模式并举、系统管理的教育国际化格局。
(一)探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探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可以看作是办学模式和办学过程的国际化,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探索中外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机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首期300名学生已经报到,其中51%的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其余学生通过美国纽约大学招生系统录取后进入上海纽约大学。
二是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国际教育园区发展新模式。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跨国企业较为集中、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条件较为成熟的重点地区,试点建设教育国际合作试验园区;鼓励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落户园区,试点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设立培训中心等。 三是探索中外院校合作举办营利性教育培训的新机制,利用国家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契机,初步计划在自贸区内开展中外院校合作举办营利性教育培训的试验。
四是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综合管理机制。根据上海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市教委坚持“扶需”“扶特”“扶强”,按照发展优先原则、改革创新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和选择限制原则,形成办学者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新机制。
五是探索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包括开展“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选、试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等,在加强入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更好地保障学生利益。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99个(机构32个,项目167个),其中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8个,共有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自愿参加了认证。
(二)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看作是学生队伍的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措施:一是设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财政每年发放一定资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外国学生来沪学习。2013年共发放资金3200万元。今后将增设本科生全额奖学金,扩大奖学金受益面。同时,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各类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
二是面向留学生开发特色精品课程与专业,提高留学生教育课程与专业建设水平,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力争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学科专业。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0门市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并组织开发了多语种的“当代中国研究”系列教材,内容涉及当代中国语言、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法律、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社会等。
三是加强外国留学生预科培养。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建立首个地方性预科学院——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主要为市政府奖学金生和其他有需要的留学生新生提供汉语和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以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辅导,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学习生活适应期。
四是建设外国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和指导。
五是推进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如依托高校,建设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上海市外国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2012年,上海市共接收外国留学生51036名,其中学习期限超过6个月的长期生36628名,学习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短期生14408名。
(三)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国学习与培训
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国学习与培训的具体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设立专项,每年出资约5000万元,资助一定比例的高校学生赴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学习或实习,让更多优秀学生获得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2012年共资助5800多人出国学习、实习。
二是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海外培训。市教委通过设立培训专项,提供政策便利等措施,支持高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2012年共派出6个市级教师出国培训团,总人数为119人。美国加州“影子校长”和“影子教师”项目已是第五年派出参训人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培训效果。
(四)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智力资源
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海外名师引进项目”。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引进海外名师,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2012年,共有24所高校的40名海外名师获得资助,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鼓励高校建立海内外联合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加强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海外一流专家的合作,建立联合科研平台,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上海开展高水平研究,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
(五)稳步开展境外办学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此,上海市鼓励本地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境外办学,在海外建立分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比如,200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新加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成为中国第一所在海外设立的研究生院,至今已经培养了400多名商界管理人才。2012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芝加哥市立大学联盟合作,建立“芝加哥分校”,设立护理专业,2013年首期招生300名,受到美国当地学生的欢迎。
(六)推动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2013年4月,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市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教育国际化推进新模式、运行新机制和管理新举措,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编辑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