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1.“惊叫”引发的思考
“请每个小组在下星期都带5条蚯蚓来做实验……”话音未落,“呀!”教室里就想起了惊天动地的惊叫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显露出一副又惊又怕的神情。我猛然醒悟,原来我想当然地布置任务,忘了这不是我原来的班级,学生的一些科学的习惯并没有达到我的理想状态。由于这届五年级是我新接手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很好,会恐惧害怕那是完全正常的。怎么办?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
以前的班级,因为从三年级带起,耳濡目染的缘故,不知不觉学生已经养成了不惧怕任何实验物的品性,不要说蚯蚓,哪怕是毛毛虫、动物粪便观察起来都不会皱一下眉头。这批学生肯定不行,但如果任这种情绪蔓延,以后的实验怎么做?
2.“故事”消除的恐惧
“看来蚯蚓确实很可怕,软绵绵的,够恶心,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怕,可是……”我停住了声音,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我吸引过来了,都静静地想听到我和他们的共鸣。我话题一转“谁看过《侏罗纪公园》?很多手举了起来,这个电影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其中有一个镜头谁还记得:一只三角龙生病了,那个科学家就把手伸到小山似的粪便里掏呀掏……”很多人都表示记得,“科学家露出一丝恶心的表情了吗?”大家都表示没有。“他为什么不恶心呢?”“因为这是他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的心思完全被三角龙为什么生病所吸引了”。接着我家讲了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炸药,即使是发生了意外爆炸牺牲了五个助手,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科学研究的决心的故事。“蚯蚓有大便恶心吗?有炸药危险吗?”“没有!”既然我们上科学课要把蚯蚓当作实验对象,我们就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害怕心理。
3.“榜样”得到的力量
单单靠故事学生只能是初步消除了恐惧,但要他们真正拿起一条蚯蚓还是困难的,因此,我只有做那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了。为了和同学有更接近的起点,我边拿起蚯蚓边说:“如果有谁忽然在我的手上放一条蚯蚓,我可能会惊叫一声,但现在是实验课,蚯蚓是我的研究对象。”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条蚯蚓让它在我手上爬,“以前的五年级同学观察狗的粪便,一点儿也不恶心,但如果在街上踩到一堆粪便,估计他会恶心得吃不下饭,为什么,因为观察的时候那是他的实验对象。”活生生的事实,让大多数学生开始不再排斥蚯蚓。
“蚯蚓是那么可爱,他不求回报,吃的是腐叶,带给大家的是各种植物的繁荣,他不会咬人,哪怕你伤害它,他只是让自己化作两个,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呢?”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蚯蚓,认真观察起来。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过多的“保护伞”下,孩子损失了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当今的时代恰恰需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驾驭生活,以冒险的精神去探索生活。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由浅认识的勇敢上升到在学习上,在困难面前,在紧急关头坚强、勇往直前的品质,势在必行。
1.做思想上的“牛犊”
“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惧”说明孩子一开始是不知道害怕的,害怕是必须经历后才产生的情绪,但大多数的害怕情绪却并不是经历的产物,只是学生心理的暗示,所以第一关是要克服心理的困难。克服科学研究的心理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勇敢。首先要建立在初步了解此事物安全的基础上,明知道眼睛蛇有毒而故意让它咬一口这不是勇敢,而是愚蠢。像上面案例中的蚯蚓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孩子对他的恐惧只来自于它的蠕动产生的恶心,这是可以克服的,克服的方法先是要让学生对此事物产生研究的渴望,以及自身背负的责任,再利用榜样的力量,科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一步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勇气。
只要克服了第一次的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对象,只要在保证了安全的情况下,都敢于去尝试,慢慢地克服心理障碍。
2.做行动上的“吃螃蟹的人”
思想上克服迈出了第一步,但如果没有行动的落实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地落实到“吃”才是具有勇敢精神的。然而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敢做而不去做的地步。正如彭端淑所说:“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难亦易,不为,易亦难。”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做起来却没有想像中那么难,特别是孩子们的一些实验,做起来并不难,只是麻烦一点而已,鼓励孩子去做,在做中找到乐趣,毕竟小学的科学探究对孩子来说,大多是发现新事物的兴趣。
3.做实施上的“万年船”
“小心驶得万年船”。勇敢不等于莽撞,只有对实验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最大程度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一切准备后才出手。“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有了周密的实验计划,详细的实验步骤,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科学家不惧怕任何困难,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但他们对实验的研究,都要在尽其所能地保证了自身安全、有了周密的实验计划,论证了他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所以不鼓励孩子进行莽撞的勇敢探究,对大自然中未知的事物还是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在了解的基础上,排除了自身安全上的问题后才可以勇敢地进行探究。
1.“惊叫”引发的思考
“请每个小组在下星期都带5条蚯蚓来做实验……”话音未落,“呀!”教室里就想起了惊天动地的惊叫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显露出一副又惊又怕的神情。我猛然醒悟,原来我想当然地布置任务,忘了这不是我原来的班级,学生的一些科学的习惯并没有达到我的理想状态。由于这届五年级是我新接手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很好,会恐惧害怕那是完全正常的。怎么办?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
以前的班级,因为从三年级带起,耳濡目染的缘故,不知不觉学生已经养成了不惧怕任何实验物的品性,不要说蚯蚓,哪怕是毛毛虫、动物粪便观察起来都不会皱一下眉头。这批学生肯定不行,但如果任这种情绪蔓延,以后的实验怎么做?
2.“故事”消除的恐惧
“看来蚯蚓确实很可怕,软绵绵的,够恶心,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怕,可是……”我停住了声音,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我吸引过来了,都静静地想听到我和他们的共鸣。我话题一转“谁看过《侏罗纪公园》?很多手举了起来,这个电影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其中有一个镜头谁还记得:一只三角龙生病了,那个科学家就把手伸到小山似的粪便里掏呀掏……”很多人都表示记得,“科学家露出一丝恶心的表情了吗?”大家都表示没有。“他为什么不恶心呢?”“因为这是他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的心思完全被三角龙为什么生病所吸引了”。接着我家讲了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炸药,即使是发生了意外爆炸牺牲了五个助手,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科学研究的决心的故事。“蚯蚓有大便恶心吗?有炸药危险吗?”“没有!”既然我们上科学课要把蚯蚓当作实验对象,我们就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害怕心理。
3.“榜样”得到的力量
单单靠故事学生只能是初步消除了恐惧,但要他们真正拿起一条蚯蚓还是困难的,因此,我只有做那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了。为了和同学有更接近的起点,我边拿起蚯蚓边说:“如果有谁忽然在我的手上放一条蚯蚓,我可能会惊叫一声,但现在是实验课,蚯蚓是我的研究对象。”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条蚯蚓让它在我手上爬,“以前的五年级同学观察狗的粪便,一点儿也不恶心,但如果在街上踩到一堆粪便,估计他会恶心得吃不下饭,为什么,因为观察的时候那是他的实验对象。”活生生的事实,让大多数学生开始不再排斥蚯蚓。
“蚯蚓是那么可爱,他不求回报,吃的是腐叶,带给大家的是各种植物的繁荣,他不会咬人,哪怕你伤害它,他只是让自己化作两个,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呢?”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蚯蚓,认真观察起来。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过多的“保护伞”下,孩子损失了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当今的时代恰恰需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驾驭生活,以冒险的精神去探索生活。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由浅认识的勇敢上升到在学习上,在困难面前,在紧急关头坚强、勇往直前的品质,势在必行。
1.做思想上的“牛犊”
“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惧”说明孩子一开始是不知道害怕的,害怕是必须经历后才产生的情绪,但大多数的害怕情绪却并不是经历的产物,只是学生心理的暗示,所以第一关是要克服心理的困难。克服科学研究的心理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勇敢。首先要建立在初步了解此事物安全的基础上,明知道眼睛蛇有毒而故意让它咬一口这不是勇敢,而是愚蠢。像上面案例中的蚯蚓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孩子对他的恐惧只来自于它的蠕动产生的恶心,这是可以克服的,克服的方法先是要让学生对此事物产生研究的渴望,以及自身背负的责任,再利用榜样的力量,科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一步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勇气。
只要克服了第一次的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对象,只要在保证了安全的情况下,都敢于去尝试,慢慢地克服心理障碍。
2.做行动上的“吃螃蟹的人”
思想上克服迈出了第一步,但如果没有行动的落实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地落实到“吃”才是具有勇敢精神的。然而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敢做而不去做的地步。正如彭端淑所说:“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难亦易,不为,易亦难。”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做起来却没有想像中那么难,特别是孩子们的一些实验,做起来并不难,只是麻烦一点而已,鼓励孩子去做,在做中找到乐趣,毕竟小学的科学探究对孩子来说,大多是发现新事物的兴趣。
3.做实施上的“万年船”
“小心驶得万年船”。勇敢不等于莽撞,只有对实验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最大程度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一切准备后才出手。“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有了周密的实验计划,详细的实验步骤,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科学家不惧怕任何困难,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但他们对实验的研究,都要在尽其所能地保证了自身安全、有了周密的实验计划,论证了他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所以不鼓励孩子进行莽撞的勇敢探究,对大自然中未知的事物还是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在了解的基础上,排除了自身安全上的问题后才可以勇敢地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