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对蒲公英的死负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公英》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飞向沙漠的种子干死了,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学习本课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两颗“另类”蒲公英种子真正的死因。即他们为什么一颗要飞向沙漠,一颗要落在湖泊里?编者在文后的练习中也有明显的提示:“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湖泊里的种子?”作为教者首先必须弄清蒲公英种子的真正死因,明白谁该对蒲公英的死负责,教学时才可能给学生予正确的引导。
  面对这样的问题,研读文本,学生会有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同时,参考书上也有明确的解读。那么教学时,教师该引导学生进行怎样的选择与探究?
  两颗可怜的种子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常见的解读有两种,一是迷惑论。认为两颗种子是被沙漠的金光闪闪和湖泊的波光粼粼所迷惑而遭致灭顶之灾的。这是大部分人及参考书上的观点。可是站在两颗种子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的理由似乎缺乏说服力。金光闪闪的可能是数不尽的宝贝,波光粼粼的可能是无穷的欢乐。追求财富、追求欢乐又何错之有呢?他们还是涉世不深的孩子,有梦想,有追求。这是他们应有的特质,这本值得夸奖,怎么能把责任全推给他们呢?他们不知道沙漠与湖泊的无情,不清楚这种追求可能会付出的代价。然而,作为长辈的太阳公公告诉他们了吗?没有!只有那看似“亲切”实则威严的嘱咐:“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二是不听劝告说。认为两颗种子死于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亲切嘱咐。有梦想、有追求没有错,但你得听从长辈用生命换来的“血”的忠告!这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两颗种子为什么听不进太阳公公的亲切嘱咐呢?责任首先得从太阳公公身上去找!退一步讲,从生活的视角来看这两颗种子,也情有可原!首先是他们不清楚这种追求的严重后果,不知道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其次,长辈们在历经沧桑之后,岁月的磨砺降低了他们思维的灵敏度,生活经验缩小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倘若都按他们的嘱咐、忠告来行事,循规蹈矩,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细读文本,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对蒲公英的死,笔者以为要追究三个方面的责任:
  一是太阳公公的责任。太阳公公与生活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德育工作者是何等的相似!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一派居高训人的架势,虽想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虽面带微笑,但出口的语言却总是那样的霸道:你不要怎么样,要怎么样!这样生硬的语言、强制性的忠告难以进入孩子的心灵,又怎能让所有的孩子“言听计从”呢?若遇到有叛逆精神的孩子,不失败才怪呢!更为严重的是嘱咐中没有给孩子们必要的提示,没能把不这样做的后果说明白,让孩子们得到应有的警觉。可以肯定,这两颗蒲公英种子不是命丧沙漠、湖泊的第一探究者。倘若太阳公公能举出前辈们探究的血淋淋的案例,让他们明白这种探究的严重后果,还有哪颗种子会去为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而铤而走险呢?
  二是传统的“说教”模式的责任。在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之中,教育者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发号施令,不知道自己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受教育者习惯于惟惟诺诺,习惯于“逆来顺受”,不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面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没有一颗种子说“不”,更没有一颗种子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落在沙漠、湖泊里?可见说教文化的影响之深。倘若有一颗种子有主体意识,有质疑精神,追问不这样做的后果,结局还会是这样的吗?然而在说教的模式里,这样的追问对学生而言又是何等的困难?
  三是两颗种子自身的责任。首先是“言行不一”带来的后果。面对太阳公公的嘱咐,他们和飞到泥土的种子同样大声说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口是心非,必然要付出代价;其次是盲目探究带来的后果。探究未尝不可,然而在探究的道路上,前辈的嘱咐怎么能置若罔闻呢?
  教师认识得越深刻,在课堂上越容易引导学生解读得生动,越容易保证教材价值取向中规定性一元的实现。教学《蒲公英》一文有了上述的理解,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会发生偏颇吗?
其他文献
友人烙画作品在全国获奖,遂应邀前往小聚。道贺席间,听友人侃侃而谈:“知道吗,这幅作品的木板材料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分钱没花,一点时间都没用,我只是看木板的质地和纹路特别好,最后竟然……你们说说看,这是老天开眼,天赐我宝,我真是运气好呀!”另一友人说道:“非也,在你眼里是块宝,而在我等眼里就只能是垃圾,即使被我们看见了也会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即使也是同样的一块板给别人来烙,也未必一定能得奖。这就
李朋(以下简称“李”):《老三》的故事情节是由一条狗串联起来的,为什么会考虑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  张保庆(以下简称“张”):我当时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缘由,是我本身喜欢狗。我从1958年就开始养狗,那条狗可以说是小说中老三的原型。它通人性。我父亲也很喜欢它。这条狗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书中因为情节的需要,我没有多说。我放学回来,它会在村口等我;我去放羊,这条狗虽然不是牧羊犬,但是它跟在羊的后面,把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语言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诗意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一、有声教学语言的策略    有声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语言、评价语言和讲述语言。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
信息技术集音、形、色、文于一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不当,反而会在教学中起“画蛇添足”的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为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忌“画蛇添足”,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作用毋庸置疑,然而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
伯明翰学派是当代西方美学和文化批评学派的代表之一,基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为主线形成,早期的主要成员一般是中下层家庭和工人阶级。与以往普通学派的知识分子思想不同,伯明翰学派用有特点的方式和态度理解通俗文化,并研究其中的价值。《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一书由和磊教授所作,在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通过对伯明翰学派文化的深刻解读,凭借自己的独特见解,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内容碎片化、理解浅表化,学习情境脱离社会生活,是长期以来被诟病的问题。改进方向是提高语文课程的整合性、学习深度和实践性,而单元教学被认为是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  然而在实施单元教学中,我们又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怎样处理单元的整体性与单篇课文的独特价值的关系,如何平衡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与课堂上有教师引领的精读的关系,如何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不忽视必备知识的学习。这则设
每次听于老师讲课总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这次也不例外,于老师讲授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番茄太阳”》,文章以“我”的见闻为主线,叙述了“我”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深深体会到她是一个美丽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她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她那善良美好的童心深深感染了“我”,她是温暖我内心的“番茄太阳”。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叙述条理感人。于老师的讲授,不仅仅是让我感受到了“番茄太阳”别样的美丽,更是让我懂得
课堂回放  最近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其实,我很清楚我最终的课堂教学要得益于我的第一次失败和二次备课。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努力要构建的就是生本课堂。  在引入新课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1)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姐姐缠足的痛苦?(2)面对姐姐缠足的痛苦,孙中山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人物说话时内心的情感。(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师: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了解蔬菜的一些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能围绕蔬菜这一话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纠正个别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活动资源  1.描写蔬菜的谜语、儿歌及相关故事等。  2.学生对有关蔬菜的内容已有一些了解:菜园、农贸市场上的蔬菜。   3.每个学生准备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实物或图片),并通过询问家长、访问菜农、查
习作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选择一处秋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出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