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掌瓢(二)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ve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上期《提篮·掌瓢》刊出后,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让人耳目一新!《提篮·掌瓢》讲的是贵州安顺的饮食文化。作者以轻松、平实的语言把具有安顺地域性、民族性的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以及对其间的感悟娓娓道来:小小的灶房里竟然包含着许多学问和快乐!
  自本期起,本刊将连续刊载系列随感——《提篮·掌瓢》,继续与读者分享其中的那一番情趣。
  炒寡蛋是安顺的家常菜,也是安顺的特色菜。在多年的迎来送往中,几乎每次都向客人推荐此菜,如果说清楚是寡蛋炒的,总有人不敢下箸。但凡无所畏惧者,但凡说“安顺人能吃我为何不能食”者,但凡因此而下箸者,无不称道“奇香也!”。香就香在其“臭”,“臭”得爽快,“臭”得独有一番风味。
  正宗的炒寡蛋,应当是“儿”“黄”各半,先煎炸“儿”,起壳捞出;再煎炸“黄”,微微起壳捞出。然后在锅中快炒切碎的双椒、切片的蒜瓣、切丝的生姜,当辣味溢出,倒入“黄”“儿”两寡,在快速翻炒中加盐、面酱、酱油,并投入蒜苗、香葱,少许起锅即成。
  南京人也吃寡鸡蛋,称为“吃毛蛋”,这显然是“儿寡”。将寡蛋带壳整个儿煮熟,食者自己剥壳剔毛,蘸佐料食之。食者多为妇人。有人因此断言,炒寡蛋之习俗,由屯堡人带来,为此我询问了许多屯堡智者,众口一词的回答是:我们不吃寡蛋。
  左手提篮,右手掌瓢,是一件很惬意很舒心的事。如是夏日,在烈日之前漫步于菜场,琳琅满目青翠欲滴的鲜菜令人赏心悦目;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之中,自有一番乐趣。在菜场里看不出季节的变化,除了黄丝菌等当地特有的应时而生的小菜外,大多都反着季节出现在菜摊上。即便是反不了季节的,也因交通的便捷,东西南北中互通有无,几乎是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只要有好心情好心态,边走边琢磨,边买边配菜,花半个小时在菜场逛一圈,一顿可口菜肴的原料也就尽收篮中了。
  儿时是不是买过菜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小菜都是在家门口买的。若是要请客,不似现代人邀进馆子,点个五十百把元的菜,自带一瓶好酒,也就成了个招待;若是肠胃功能极好,邀到共和路品一回烙锅,花个三四十元,也是有模有样的。早年请客到家中小宴必须得提前准备,有些菜要赶场天才能买到,鸡鸭鱼要买活的先养起,猪肉、肝子、腰花、肚子则可在街边市场的案桌上现买。现在在家中小宴客人,已经是一种极高的礼遇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中学任教时,每天上完课,最要紧的事就是跑菜场。那时物质匮乏,是以不讲吃喝为荣的岁月,似乎还不知道什么“食文化”,也不屑于谈吃论喝,胡乱买胡乱做,就谈不上有什么章法了。每年需要的猪油、菜油、红豆、白豆等,我都是骑着单车去乡场上采购。春节前把猪的板油或花油买来,熬成熟油存放于陶罐中作一年之用。逢到熬油的日子,家中总有点喜庆的氛围,那热油渣,撒点盐或白糖广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上一期在二野的往事回首中,我们刊登了《进军大西南的二三事》、《二野名将陈锡联》、《军旅生活点滴》、《雪峰山上的枪声》四篇文章,以真实动人的情节打动了读者。  这一期,我们为读者献上《在起义部队当军代表的回忆》一文,作者回忆了1949年~1950年期间,人民解放军如何改造教育国民党投诚起义部队的一些片段,让我们觉得远去的岁月又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另外,本版块还有对二野名将孔从洲的介绍。
期刊
一位目不识丁的七旬老太,偶然拿起小孙女的蜡笔信手涂鸦,居然一“画”惊人,被大家誉为“中国农村的梵高”!网上开博走红后,这位“梵高奶奶”不仅拥有了数十万忠实“粉丝”,还两次走进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2007年初,她还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一位从未接触过绘画艺术的农村老太,如何画出了一幅幅“后印象派”佳作,并引起巨大反响?    小试牛刀    今年74岁的常秀峰是河南省方城县江家村一位普通农村老
期刊
孔从洲(1906~1991)。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孔从洲将军有着传奇
期刊
我的女婿大卫是在曼哈顿长大的白人。去过一次中国,一句中国话也听不懂。我是在贵州长大的中国人,这是第二次来美国,能听得懂三十个英文单词。  我的女婿大卫是在曼哈顿长大的白人,去过一次中国,一句中国话也听不懂。我是在贵州长大的中国人,这是第二次来美国,能听得懂三十个英文单词。所以,我的英文比他的中文好得多。到美国的那天,我打开箱子,将礼物一一分送。我问女儿“‘你的’怎么讲?”女儿说:“Yours,”我
期刊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乐享晚年,3月19日上午,贵州省老干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彩旗飘飘。市人事局为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准备了为期2天的游艺活动。活动设有旱地钓鱼、套圈、投球、夹球、猜谜、摸鼻子等比赛项目,受到退休老同志的欢迎。参加活动的人员踊跃,活动场面热烈融和,有3000名退休老同志参加了游艺活动。活动结束后,为每名参加活动的老同志发了纸抽、洗衣液、香皂等纪念品。  据了解,贵
期刊
扫墓、放风筝、踏青、荡秋千、植树……清明节的到来,又一次掀起我们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怀念。在陵墓前祭奠表达我们的思念,翻开老照片浏览寄托我们的哀思。或是对在世的亲人关心体贴。让他们生活的更好……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究竟如何做,才是我们表达亲情、注重亲情的最有意义的方式?  张品成(职业作家):去年清明特意请了些香烛,去海边焚了。大凡在海南的人,多半以这种方式悼念亲人。  我父母都曾期望我出
期刊
主持人语:应本版块主持人之邀。作家张品成用细腻的文笔唤醒了那些尘封的记忆……  我突然觉得我该为父亲的歌唱做些什么。我奔到电话机前。立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弟弟来信了,说父亲最近迷上了京剧。为了这段文字,我在寓所的阳台上独自站了很久,想起了许多事情,就是怎么也想象不出七十多岁年纪,残缺一只肾,向来寡言少语难以合群的父亲,是怎样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离退休的那些老同事用京剧唱腔和锣鼓弄出一片热闹和欢
期刊
我现已旅居加拿大,把与《晚晴》这份珍贵的友情带到了大洋彼岸,和这儿的朋友们交流并分享着这份快乐。  2006年夏天,我前往贵州旅游探亲。住在凯里市我外甥女家中。一天,无意中发现了她案头上的几本《晚晴》杂志。立马,不由吟诵起那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唐诗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是一本老龄杂志,用“晚晴”命名,相当妥贴,让人感到异常亲切与温馨。信手拈来,被其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栏目所吸引,果真不
期刊
一位老人在73岁时突发脑梗栓,昏迷了七天七夜,子女们从天南地北赶来,守望父亲。抢救期间,他们买了一个小本子,作护理记录。当然,也记录他们的喜忧与悲愁。七天后,老人创造了奇迹,又回到了四个孩子的中间。当一家人回头看那本小小的病情记录本,才发现里面记录的,其实是一个信念:绝不放弃!不放弃努力!更不放弃希望!  子女们把这个病情记录本复印四份,各备一份。但看见它的每个人都想保留一本,甚至许多病人和家属闻
期刊
从地球的另一面看,西下之夕阳恰是东升之朝阳。因此我们就该明白,黄昏也是起航时。老年亦是人生的起点。可以尽显风流。  一位老年朋友送给我一幅画,画的是一枝老梅,枝杆苍劲挺拔,错落有致,上面绽放着红、黄、白三色梅花,煞是逗人喜爱。画旁题有一行小字:“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唱着‘潇洒走一回’,难道我们就不能‘潇洒老一回’吗?”好画!好话!激情四射,充满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年轻有年轻的风采,老有老的潇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