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構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战略举措;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认识的迫切需要;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要以批判和借鉴的态度对待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要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
[关键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67-05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2017年1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观点[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战略举措;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认识的迫切需要;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党中央对理论界和学术界提出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文艺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既是我国文艺理论自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意见,他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意见和方向,我们应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对于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被传入中国后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必然经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19 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康”“大同”“均平富”“井田制”等概念,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走进了中国人的视线。五四运动至 20 世纪 30 年代前中期,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从诸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也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中封建守旧部分的冲击最为强烈,激起了二者间的对抗与碰撞。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至 50 年代末,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左”倾错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3]。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复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结合开辟了道路。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随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实践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二者的结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既有二者相互对抗、彼此冲击的低谷,亦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高潮。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近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一直在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与构想。朱立元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正是文艺学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代文艺学创新建构的根本途径”[4]。中国最伟大的理论创新,就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三篇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一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篇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篇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5]。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与主要诉求之一。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首先,他以“工农兵”为核心,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围绕这一中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文艺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论述了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学艺术的问题。其次,他围绕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这个核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文艺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与其话语体系的首次成功尝试。
邓小平同志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构建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问题,但都重新强调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肯定与阐述了创作自由,丰富与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传统。这种丰富与发展一方面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和对文艺批评的论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相关理论问题;从传统思想的继承与新的思想的提出两个方面,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指导思想[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新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当代的文艺实践,推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讲话》继承、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了新阶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纲领。《讲话》所论述的五个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形态的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人民中心论、创作主体论、作品本体论、价值效益论、真善美统一论、党的领导论等几部分组成,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结合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回答了关于文艺的本质、创作、作品、功能、价值、方向、政策等根本问题。习近平的《讲话》,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状况和文艺实践,坚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精神生产论和意识形态论的基本观点,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文艺理论的灵魂[7]。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几代人的梦想。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在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学习与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总结与反思中国当下文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并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日益推进,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日益成为常态。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势所必然。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文艺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其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功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艺理论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讲话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交流、比较、借鉴中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也必须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根本。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对自我进行明确的定位,不仅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阐释,还能自觉地在文论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包括文学史、作家、作品等问题在内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化”“知識化”,更重要的是理論的应用与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在纯粹理论层面探讨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新的、具体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中去,以此建构起对文学活动从微观到宏观的总体性理解,从而使它获得深广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其次,要反对文艺理论研究的“去政治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性品格,使其能够把文艺研究中不同的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理解为“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从而恢复每一种理论话语自身的历史性维度,并将其辩证地转化为新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一种辩证批评,能够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形式、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的考察来揭示其中隐藏的政治无意识,因此,审美生产的同时其实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理论话语的拒绝与否定,而是倡导与不同理论话语之间的对话,是通过对话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对话,不等于丧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理论原则[8]。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确立了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根本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同样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实践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产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阶段,文艺理论在这个关键期应坚持联系人民和生活,高度重视、把握中国实践对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坚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9]。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是说简单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今天的文艺活动,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拿过来建构起我们对文艺的理解与阐释,这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验化、实用化、工具化了。相反,我們更應该强调的是文艺研究中的中国问题和中国视角。近代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文艺创作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人民性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原则,与此同时,又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这些都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特品格。
(三)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坚守民族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应自觉遵循这些站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制高点上的重要论断[10]。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验化、实用化、工具化,重点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四)以批判和借鉴的态度对待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融会贯通,开创文艺理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新风貌、新气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既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立场”,又要善于“世界表达”,要以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庄严的号召,一项重要的理论指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谈道:“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联系到这些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包括在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内的。既然要立足国情和实践,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那么,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境界的任务,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应成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
[2]习近平.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3]丁俊萍,林建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理论探讨,2017,(4):33-38.
[4]朱立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代文艺学的创新建构[J].学术月刊,2006,(12):86-88.
[5]赵炎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三篇重要讲话为研究对象[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4):59-68.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7]张玉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里程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长江文艺评论,2016,(5):5-12.
[8]李龙.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点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3):16-19.
[9]马建辉,王晓宁.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2-06-26.
[10]《文艺报》评论:文学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文艺报,2016-11-11.
[11]吴杰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2-06-11.
〔责任编辑:徐雪野〕
[关键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67-05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2017年1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观点[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战略举措;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认识的迫切需要;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党中央对理论界和学术界提出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文艺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既是我国文艺理论自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意见,他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意见和方向,我们应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对于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被传入中国后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必然经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19 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康”“大同”“均平富”“井田制”等概念,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走进了中国人的视线。五四运动至 20 世纪 30 年代前中期,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从诸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也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中封建守旧部分的冲击最为强烈,激起了二者间的对抗与碰撞。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至 50 年代末,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左”倾错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3]。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复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结合开辟了道路。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随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实践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二者的结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既有二者相互对抗、彼此冲击的低谷,亦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高潮。以史为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近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一直在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与构想。朱立元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正是文艺学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代文艺学创新建构的根本途径”[4]。中国最伟大的理论创新,就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三篇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一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篇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篇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5]。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与主要诉求之一。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首先,他以“工农兵”为核心,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围绕这一中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文艺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论述了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学艺术的问题。其次,他围绕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这个核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文艺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与其话语体系的首次成功尝试。
邓小平同志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构建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问题,但都重新强调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肯定与阐述了创作自由,丰富与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传统。这种丰富与发展一方面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和对文艺批评的论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相关理论问题;从传统思想的继承与新的思想的提出两个方面,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指导思想[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新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当代的文艺实践,推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讲话》继承、发展、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了新阶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纲领。《讲话》所论述的五个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形态的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人民中心论、创作主体论、作品本体论、价值效益论、真善美统一论、党的领导论等几部分组成,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结合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回答了关于文艺的本质、创作、作品、功能、价值、方向、政策等根本问题。习近平的《讲话》,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状况和文艺实践,坚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精神生产论和意识形态论的基本观点,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文艺理论的灵魂[7]。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几代人的梦想。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在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学习与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总结与反思中国当下文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并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日益推进,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日益成为常态。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势所必然。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文艺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其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功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艺理论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讲话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交流、比较、借鉴中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也必须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根本。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对自我进行明确的定位,不仅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阐释,还能自觉地在文论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包括文学史、作家、作品等问题在内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化”“知識化”,更重要的是理論的应用与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在纯粹理论层面探讨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新的、具体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中去,以此建构起对文学活动从微观到宏观的总体性理解,从而使它获得深广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其次,要反对文艺理论研究的“去政治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性品格,使其能够把文艺研究中不同的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理解为“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从而恢复每一种理论话语自身的历史性维度,并将其辩证地转化为新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一种辩证批评,能够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审美形式、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的考察来揭示其中隐藏的政治无意识,因此,审美生产的同时其实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理论话语的拒绝与否定,而是倡导与不同理论话语之间的对话,是通过对话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对话,不等于丧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理论原则[8]。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确立了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根本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同样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实践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产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阶段,文艺理论在这个关键期应坚持联系人民和生活,高度重视、把握中国实践对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坚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9]。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是说简单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今天的文艺活动,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拿过来建构起我们对文艺的理解与阐释,这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验化、实用化、工具化了。相反,我們更應该强调的是文艺研究中的中国问题和中国视角。近代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文艺创作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人民性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原则,与此同时,又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这些都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特品格。
(三)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坚守民族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应自觉遵循这些站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制高点上的重要论断[10]。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验化、实用化、工具化,重点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四)以批判和借鉴的态度对待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融会贯通,开创文艺理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新风貌、新气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既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立场”,又要善于“世界表达”,要以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庄严的号召,一项重要的理论指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谈道:“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联系到这些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包括在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内的。既然要立足国情和实践,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那么,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境界的任务,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应成为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
[2]习近平.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3]丁俊萍,林建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理论探讨,2017,(4):33-38.
[4]朱立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代文艺学的创新建构[J].学术月刊,2006,(12):86-88.
[5]赵炎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三篇重要讲话为研究对象[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4):59-68.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7]张玉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里程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长江文艺评论,2016,(5):5-12.
[8]李龙.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点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3):16-19.
[9]马建辉,王晓宁.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2-06-26.
[10]《文艺报》评论:文学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文艺报,2016-11-11.
[11]吴杰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2-06-11.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