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滞的现实,割裂的精神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阿探,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文学评论作品见于 《文艺报》 《文学报》 《文学自由谈》 《长篇小说选刊》 等多种报刊。曾获 《人民文学》2015上半年“近作短评”佳作奖;2017年《小说选刊》“读选刊,得大奖,邀您写稿签”活动第二季铜奖;2019年《作品》优秀评刊员金奖;2020年《作品》十佳评刊员银奖等,目前任职于西安某高校。
  毫无疑问,我们遭遇了一个原本意义被颠覆与涤荡殆尽的时代。对于普通社会个体而言,每日所面对的只是应接不暇的沉滞的现实,甚至连同人们赖以依附的精神领空亦被现实强势挤压,乃至罢黜。何飞龙的短篇小说《彩虹分割线》,正是这种生命进行时态的聚焦,他以克制而富于耐心的叙事,为读者勾勒了肉身与灵魂尴尬存在的生命内质,给予了人们与自我灵魂一次罕有的、真切的、可贵的相遇。小说的叙事语言里涌动着苍白与无力感,构结了被物质粗暴侵袭而气息虚弱的灵魂动影,展现了一种幾乎被去尽意义的生命空洞及失重状态。
  彩虹是一种美丽的存在,如同人之精神理想的绚烂,然而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彩虹”作为小说文本之意象,事实上从未真正出现过,只是虚像幻觉的附着:凌晨县城的灯光所折射的幻影、彩虹在梦境中被分割的虚像、演唱会探照灯迷离的光影。彩虹仅仅是遥远的虚妄心态及心境的载体,即便是梦中的彩虹,也被活生生分割成白天和黑夜。对于“我”而言,人之虚无性精神美好(彩虹)的真实早已被击溃乃至完全退场,生命里只有不能拒绝的承担与背负。是什么驱逐了彩虹的存在,乃至分割了它梦中的虚影?不仅来自家庭无以逃避且永无尽头的无限责任,更来自社会经济通则强势逻辑的恒性运行。
  小说以散片式自由游弋的叙事,最终完成了文本内质精魂的凝聚与幽微、哀伤的诗意:不是“我”拒绝了生活的盛放,而是盛放乃至绚烂的生活罢黜了“我”精神性的弱势存在感。小说开篇点明了“我”的生命状态:“……我在社会上漂了许久,如同浮萍一般。”父亲电话里催“我”抓紧解决个人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和父亲来说内涵是不一样的:在父亲那里是虚荣性面子问题;在“我”这里则是现实的巨大的经济重压。小“我”六岁的弟弟在父亲及村人眼里是绝对有“出息”的,而这种所谓成家立业的虚荣背后却是“我”为此负债累累的托举。面对父亲带着哭腔的恳求,“我”只能以超出个人能力的负责和巨大的承担直面。放弃责任的弟弟被人们看好、肯定,而“我”的巨大付出,却引来了村人从生理到心理的质疑,进而成为村中的反面教材。对于父亲的催促,“我”是无力回复的,文本以插叙的方式做了现实性回复:因着父亲病痛及永无尽头的担负,只能选择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这一节内容的展开貌似个人及家庭叙事,实际凸显了一种社会伦理悖反:负责者责任无限,失责者风光、受益无限。
  小说从第二节转入了精神流变层面,似乎一切叙事有着共同的指向:长大是一个无法改正的错误—— 一个失去梦想直面残酷的过程。住在十八层楼感觉自己能飞,实际上是一种急于摆脱桎梏的强烈渴望;小时候能飞则是精神真正的自由无拘。长大后才知晓,武侠们的飞行是巨大的欺骗,武侠剧更是无聊透顶的横陈。梦中的悬浮,是“我”生命时态的映照,而弟弟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都是“我”无法摆脱的梦魇。噩梦醒来是凌晨,县城的灯影似彩虹般依旧给予人希望与畅想。一个陌生来电,或许将破冰麻木的生活。重温着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忧虑与恐慌,想起海子的《日记》以及德令哈,这一切才是“我”精神的真实展开。小说随即转入代表更高社会层面的老总大林的饭局邀约,借着大林所提到的“文学界”,何飞龙在此嵌入了递进式的精神层面的消解——沉滞的生活早已罢黜了文学理想的坚守。而“我”梦中真实如《卧虎藏龙》里李慕白轻盈的飞行,是对如铁现实残存的精神热望,这无疑是精神如梦中彩虹被割裂的最终结果中艰难升起的微光。从小说内质层面考量,这种构建一直处在递进式的摧毁中。
  第三节中,大林对“我”的盖棺论定无疑是准确的,它的基底是社会性强势逻辑,也预告着饭局对“我”极其有限精神领地的侵袭与重击:所谓上流圈子交流的虚伪、冠冕堂皇,文学名人段芣纯的鲜为人知、不齿的“混法”,文学与经济的深度交媾,社会身份者的常态堕落……这一切社会真实存在,是“我”所极力回避的,即便能回避也不能涤荡它们的存在,恰恰是它们的存在涤荡了“我”的精神。第四节饭后的“皇家足疗”,亦是文本递进式精神摧毁的进一步延续。“我”不愿意与段芣纯之流打交道,作为老总的大林与他们周旋亦是做戏,这是文本社会性冲击精神的升级。小说陡转,重回家庭叙事,乘出租赴医院的路上,歌星的县城演唱会的“探照灯照射在天空,像彩虹一样”,“我想起梦中飞行的场景,我纵身一跃上了树梢。我记得,那道彩虹如同分割线一样,把天空分割成白天与黑夜”,轻盈飞行的精神再次被活生生割裂,“我想起了宙斯剧烈头疼,雅典娜从他的头颅中跳出来的希腊神话”。然而,“我”的生活里并没有神话,“我”所直面的只有“一股人间疾苦的味道,正从医院里传出来,刺激着我的泪腺”。至此,小说从个人到家庭,从饭局到社会的升华,完成了精神窘境至极境的抵达,隐忍性结尾,余音袅袅。
  何飞龙以有限场域的文本叙事伸展,较出色地完成了文本的意义承载及情感的淤积、收放、延宕。如果从小说构建艺术上再苛求一点,文本结构上还有提升空间。文本第一节统领核心人物生命承担、整体状态的父亲电话及断开插叙,无疑增强了叙事的节奏及精神过载的力度。第二、三、四节依托大学同学大林饭局的叙事,整体顺叙到底,其间虽有情绪的游弋及最终归拢于家庭叙事流的凝聚,但依旧过于平铺直叙,缺乏跌宕变化,姿态单调而乏力,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文本精神脉络的腾跃。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范墩子,1992年生于陕西永寿。毕业于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系,入选陕西省文化厅“文学创作百人计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学员,在 《人民文学》 《江南》 《野草》 《青年作家》 等发表大量作品,已出版短篇小说集 《我从未见过麻雀》 《虎面》 等刊物多部。曾获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第十六届滇池文学奖、第二届长安散文奖等。  捕知了  到暑期时,林子绿得发
期刊
现 状  长时间闭门不出  我知道外面已是秋天  一种专属大自然的情感  很多人都想占有  我也想占有,一种  深沉的渴望在血管里起伏  我面对书桌,长时间坐着  我面对无数本诗集——  那些伟大的匠人  已完成他们的书写。我感到  一种悲伤爬到窗口,外面  没有哪片落叶会掉入一首詩中  黄昏的天桥  每天黄昏,我总在天桥上看见  有个人面对桥下的大街  面对大街上密集的车流  旁若无人,疯狂地唱
期刊
依水而居  浮在飞翔中的鸟雀,穿过流水的纸墙  它们栓牢鹿群和云朵的阵仗  它们与甜蜜的母亲一起沉默和期许  此时,窗扉圆满如月  镜片和花朵随意洒进草莽  马蹄莲暂时高过蔷薇,它的落英  已经翻过了斑斓的山冈  春风中细雨的和声是暧昧的  爱情的谣曲,让成群的白羊在草地上  闪闪发光。孩子们都沾满了露珠  和云水之气,个个天真,耽于幻想  他们的欢笑,唤醒了我们曾经  阅历过的世界,没有人会忘记
期刊
作者简介:万花,本名郑丽花,海南儋州出生,现居海口。诗歌作品发表在 《洋浦港》 《海南诗文学》 《今日儋州》 《文学百花苑》 《海南农垦报》 《湖州晚报》 等报刊,总计555行。在 《中国诗歌网》 《海诗刊》 《海之南方》 《一梓一木》 等全国主要原创文学网站发表诗歌百余首。  芒果随想曲  小女孩站在牛背上  慌扯乱拉,折断你的紫红嫩芽  她的双眼亮闪你的光芒  牛咀嚼你身上抖落的色光音符  这
期刊
在江南的大钟声里起身远眺  悠扬的大钟声缭绕在江南  那么熟悉又奇妙  彩霞中的青鸟从远方飞来  仿佛传达遥远故乡的歌谣  所有的一切那么亲切  南风送爽,海棠花开  我从繁华的南宋御街走来  在美丽的江南里遥想着故乡的变化  当归宿里的海棠绽放  四处飘逸着花的香味  香香花瓣轻轻围绕着我  如同一带一路上华丽的丝绸  在这里是我的青春  聆听晨读夜谈岁月  在江南的大钟声里起身远眺  终将在这
期刊
崖湾上的唢呐  穿红棉袄的小女孩,双手捧一束纸花  她会是第一次化装吗  她不笑,真好看  她是被提问或表扬的孩子  双唇紧闭,笔直站立  看见她的眼睛,看见了珍珠泉  唢呐穿过红毡  她想哭,也想笑  笑得最疯的那个人,笑什么  不发一言的那个人,想什么  这一切晃在她眼里,什么都看不见  今天,她似在等待,似在接受  ——一个人,在崖湾的那一边  易俗社  渭水边这一女子  轻声慢语,一板,一
期刊
惊蛰时分  惊蛰时分  父亲指给我  一条春天的大河  我曾经看到过这条大河  我看到过机帆船  在河岸激起的阵阵排浪  而此刻,我看到  穿梭的小船  在河面撒下的渔网  “杨柳已经绿了!”  父亲激动地说  仿佛沉浸在旧时代的爱情  惊蛰时分  大河蜿蜒东去  像匆匆逝去的光阴  整整十年  斑驳的白发  已覆盖了父亲明净的前额  春天的大河波浪宽阔  一艘机帆船从河面驶过  船尾站着一个叼着
期刊
作者简介:赵晓梦,重庆合川人,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作品见于 《人民文学》 《诗刊》 《十月》 《解放军文艺》等上百种报刊,入选30多种选本,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长诗奖、杨万里诗歌奖、海燕诗歌奖、郭小川诗歌奖等奖项60多个,出版诗文集8部,代表作有长诗《钓鱼城》。  1  赵碘走出冬天低矮的房屋,恍若从漫长而杂乱的梦中醒来,他没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伸了个夸张的懒腰,然后就走进小说中明
期刊
临近晌午,天突然黑下来,接着,像有无数枚雷管在天空爆炸了,咣啷咣啷,一声紧追一声。接着,雨水从上面直接倾倒下来。爸抓顶斗笠跑出院子。他得去刨开田坝的拦水口。雨水在田里聚集,桀骜不训,左冲右突,常常会冲垮田坎。还得去地角给茅坑扎道围堰,不让沤下的肥水逃逸。妈也着急急忙忙地去院后清理水沟。平常水沟里有了树叶子、瓦渣子、草节子,妈看见就都清理了。可还是不放心。她把沟里的老泥挖起来筑到沟沿上,让沟更阔一些
期刊
这篇小说一开始写于一年前,当时只有四千字。灵感来源于老家小区不远处确实存在一个垃圾场,半夜倾倒玻璃的声音只听过一次便久久不能忘,“像一整面玻璃墙碎掉一样。”当时几乎没有深思碎玻璃的内涵便拿来搭建了故事背景,填入了简单的主要人物阿令、化鹏,对青春期特殊的女性心理做了回望。  刚开始的写作只注重感觉和结构,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叙述的语调,我希望它是轻轻的、摇晃的、哀伤的,试图用直白的短句贴近那个初一女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