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店主程广云龙
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手
他的手指头上
或多或少都沾着漆。
这是因为“髹”。
髹,意思是用漆涂在器物上。
程广云龙坚持的便是髹饰,
髹金缮物。
常日里
人们闲逛到茶席小顽的店铺,
都会忍不住进去看看。
这里四周都是水泥墙面,
木质桌子及架子上放置有各类茶器。
有人听说这里可以修碗,
拿着自家的壶来问:
“盖子找不到了,
能不能帮我们修?”
有人拿起门口桌子上一个锔钉的茶杯
告诉同行的朋友说:
“你看,现在流行这个了,
杯子上兴有钉子。”
髹,意思是用漆涂在器物上。
金缮,
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艺,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以金修缮。
简单地说,
金缮就是将瓷器碎片
由天然大漆黏合,
表面再敷以
金粉或者金箔。
器物原先破损的地方
因为金色反而变得突出,
使得残器焕发出新的美感。
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
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
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
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
——锔瓷
(把打碎的瓷器,
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
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类似,
金缮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金缮的步骤大致有
生漆粘合,
调灰、调漆补缺,
打磨,刷漆,
上金粉几个。”
一般来说,
当一个有破损的器物拿到手上,
金缮的第一步就是拼碎片,
用大漆加面粉做调和剂,
黏合碎片。
第二步是填补缺口,
通过搅拌瓦灰和大漆,
用条刀把瓦灰刮在缺口处,
等瓦灰干了,
再用刀修造型,
用砂纸打磨。
然后就是到了上大漆的时候,
这个步骤需要反复来回很多次。
“漆的粘性大,稳定,
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
这个时候会出现不平整的情况,
大漆会流动,
马上就能发现哪里有小孔,
哪里有凹陷。”
在大漆阴干后,
最后一步就是上金粉。
这一步对于程广云龙来说并非必须,
他们认为,
还要看具体的器物材质、形状
以及颜色来定。
店里工作台后
靠墙的地方有一个木质小柜,
程广云龙将它作为阴柜使用。
里面是一些半成品,
包括修补好的茶碗,
上过大漆的葫芦,
用大漆描过线的茶壶等等。
大漆干燥的特性俗称“阴干”
需要空间里有足够的
湿气和温度。
柜子里的器物被放置在湿毛巾上,
并有浴霸灯照明保温。
“昆明的气候干燥,
非常不适合大漆阴干,
我们都把东西放在柜子里。
大漆阴干大概需要一两个星期。”
不同于金缮,
我国历来用以修补陶瓷的传统方法
就是锔瓷。
所谓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讲的就是这种手艺。
“锔钉先要用在瓷器上打两个孔,
再把钉子
(也就是锔子,
用铜或铁打成的扁平的两脚钉,
用来连合破裂的器物)
钉瓷器,
利用它的拉力来链接破损的瓷器两端。
说直白一点,
就像订书针一样。”
据说,
锔活儿也分粗活细活。
一类,
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
吆喝着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
工艺略显粗糙但耐用。
另一类,
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
观赏瓷或紫砂壶。
因物件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
价值多在其艺术功能上,
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
遇到独具匠心的手艺人,
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
“大概日本人很惜物,
他们很爱惜这些物件,
舍不得在破损的器物上再打孔,
渐渐就有了金缮。”
程广云龙认为,
相对于鋦瓷修补表面会有突出的锔钉,
金缮工艺在处理薄胎瓷器,
以及罐盖、茶壶盖的子口等
需既要精细密合,
又要转动灵活流畅的部位,
优势更为明显。
程广云龙从小就对古玩十分上心,
才十几岁的年纪时就天天往古玩城跑。
“我经常去一家古玩店,
那个老板四十多岁,
是从北京一家博物馆辞职来昆明的,
非常懂。
一放学我就会去找他,
看他的东西,跟他聊天。”
从那位行家处学到不少的程广云龙
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期间经历过无数次打眼,
慢慢有了长进。
“自己收的东西也漸渐多了,
难免就会有一些破损,
想着要么干脆自己也能修就好了。”
在茶席小顽的店里
随处可见他们的修复手艺
釉色较浅的杯碟上有几丝金线交缠,
清郁的观感一下多了些灵动;
深色碗盏上黏合碎裂的金线像是闪着光,
让器物本身增色不少;
盖子边沿的补缺则多是不规则的形状,
和黏合裂缝的线条组合在一起,
像是飘零着的荷叶。
需要金缮工艺修复的器物,
通常都是
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或商业价值,
而金漆所特有的视觉感受,
能一定程度弥补器物残缺所造成的遗憾。
“等于是在不完美或者说残缺上再进行艺术创造。”
程广云龙说。
当然,
也曾有客人拿了
一个“在花鸟市场十几块钱就买得到”的碗
到程广云龙的店里想要修复。
“我跟他说你重新买一个吧,
不值得修,
他说用了很久舍不得扔,
坚持要我修。
最后还是花了几百块钱做金缮。”
人在制物的过程中,
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在成功地修复过很多器物后,
程广云龙还在继续摸索金缮,
乐在其中。
“我们希望遵循古法,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把它做好。”
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手
他的手指头上
或多或少都沾着漆。
这是因为“髹”。
髹,意思是用漆涂在器物上。
程广云龙坚持的便是髹饰,
髹金缮物。
常日里
人们闲逛到茶席小顽的店铺,
都会忍不住进去看看。
这里四周都是水泥墙面,
木质桌子及架子上放置有各类茶器。
有人听说这里可以修碗,
拿着自家的壶来问:
“盖子找不到了,
能不能帮我们修?”
有人拿起门口桌子上一个锔钉的茶杯
告诉同行的朋友说:
“你看,现在流行这个了,
杯子上兴有钉子。”
髹,意思是用漆涂在器物上。
金缮,
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艺,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以金修缮。
简单地说,
金缮就是将瓷器碎片
由天然大漆黏合,
表面再敷以
金粉或者金箔。
器物原先破损的地方
因为金色反而变得突出,
使得残器焕发出新的美感。
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
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
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
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
——锔瓷
(把打碎的瓷器,
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
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类似,
金缮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金缮的步骤大致有
生漆粘合,
调灰、调漆补缺,
打磨,刷漆,
上金粉几个。”
一般来说,
当一个有破损的器物拿到手上,
金缮的第一步就是拼碎片,
用大漆加面粉做调和剂,
黏合碎片。
第二步是填补缺口,
通过搅拌瓦灰和大漆,
用条刀把瓦灰刮在缺口处,
等瓦灰干了,
再用刀修造型,
用砂纸打磨。
然后就是到了上大漆的时候,
这个步骤需要反复来回很多次。
“漆的粘性大,稳定,
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
这个时候会出现不平整的情况,
大漆会流动,
马上就能发现哪里有小孔,
哪里有凹陷。”
在大漆阴干后,
最后一步就是上金粉。
这一步对于程广云龙来说并非必须,
他们认为,
还要看具体的器物材质、形状
以及颜色来定。
店里工作台后
靠墙的地方有一个木质小柜,
程广云龙将它作为阴柜使用。
里面是一些半成品,
包括修补好的茶碗,
上过大漆的葫芦,
用大漆描过线的茶壶等等。
大漆干燥的特性俗称“阴干”
需要空间里有足够的
湿气和温度。
柜子里的器物被放置在湿毛巾上,
并有浴霸灯照明保温。
“昆明的气候干燥,
非常不适合大漆阴干,
我们都把东西放在柜子里。
大漆阴干大概需要一两个星期。”
不同于金缮,
我国历来用以修补陶瓷的传统方法
就是锔瓷。
所谓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讲的就是这种手艺。
“锔钉先要用在瓷器上打两个孔,
再把钉子
(也就是锔子,
用铜或铁打成的扁平的两脚钉,
用来连合破裂的器物)
钉瓷器,
利用它的拉力来链接破损的瓷器两端。
说直白一点,
就像订书针一样。”
据说,
锔活儿也分粗活细活。
一类,
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
吆喝着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
工艺略显粗糙但耐用。
另一类,
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
观赏瓷或紫砂壶。
因物件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
价值多在其艺术功能上,
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
遇到独具匠心的手艺人,
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
“大概日本人很惜物,
他们很爱惜这些物件,
舍不得在破损的器物上再打孔,
渐渐就有了金缮。”
程广云龙认为,
相对于鋦瓷修补表面会有突出的锔钉,
金缮工艺在处理薄胎瓷器,
以及罐盖、茶壶盖的子口等
需既要精细密合,
又要转动灵活流畅的部位,
优势更为明显。
程广云龙从小就对古玩十分上心,
才十几岁的年纪时就天天往古玩城跑。
“我经常去一家古玩店,
那个老板四十多岁,
是从北京一家博物馆辞职来昆明的,
非常懂。
一放学我就会去找他,
看他的东西,跟他聊天。”
从那位行家处学到不少的程广云龙
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期间经历过无数次打眼,
慢慢有了长进。
“自己收的东西也漸渐多了,
难免就会有一些破损,
想着要么干脆自己也能修就好了。”
在茶席小顽的店里
随处可见他们的修复手艺
釉色较浅的杯碟上有几丝金线交缠,
清郁的观感一下多了些灵动;
深色碗盏上黏合碎裂的金线像是闪着光,
让器物本身增色不少;
盖子边沿的补缺则多是不规则的形状,
和黏合裂缝的线条组合在一起,
像是飘零着的荷叶。
需要金缮工艺修复的器物,
通常都是
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或商业价值,
而金漆所特有的视觉感受,
能一定程度弥补器物残缺所造成的遗憾。
“等于是在不完美或者说残缺上再进行艺术创造。”
程广云龙说。
当然,
也曾有客人拿了
一个“在花鸟市场十几块钱就买得到”的碗
到程广云龙的店里想要修复。
“我跟他说你重新买一个吧,
不值得修,
他说用了很久舍不得扔,
坚持要我修。
最后还是花了几百块钱做金缮。”
人在制物的过程中,
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在成功地修复过很多器物后,
程广云龙还在继续摸索金缮,
乐在其中。
“我们希望遵循古法,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