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甚至可以用“传承文明,孕育未来”这样大气磅礴的词语来表述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说,学好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相对滞后的一块阵地,是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问题。因此,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文言文教学应努力探索其有效的教学途径,进行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5-02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这个问题简单阐述如下。
一、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感悟
文言文教学,首先教师就得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于诵读。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多听听朗诵磁带或教师自己进行的范读。其次教师还得让学生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去诵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读得不准,读得不够味时,就得及时加以改正,并耐心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读,尽情地读。这样的诵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文言语感。于是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感悟能力。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小步轻迈细品味,涵泳功夫韵味长”吧。
二、重视落实,引导知识迁移
1.落实字词句。文言文教学中,对待文言文字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而照本宣科,而应该在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只有落实好文言字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字字落实”而忽视了对句子的分析。我们应该在于无疑处生疑,于重点处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探讨,加深认识,提高能力。唯有如此,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沉闷,也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2.引导迁移。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字词进行回忆、联系、比较,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的迁移。 譬如“之”字,当它作为助词,起提宾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形式:①在陈述句中,单独用“之”字,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在倒装句中,与“唯”字连用,强调宾语。如“唯陈言之务去”。③在疑问句中,与“何”字连用,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接下来,教师就得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吃。就是说,教师得及时地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或做相关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之”字的这些用法的把握,加深他们的印象。 让他们觉得文言字词的运用并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就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鉴赏,引导品味文本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剖析古文的语言,透过这些精妙的语言去引领学生去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如王勃骈文佳作《滕王阁序》语言相当华丽,佳句也很繁多。教师教授时得注重赏析,要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当然,对于其中的名句,在赏析时是千万不能错过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作家描绘的如此优美的图画,我们就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描述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再来补充,使它完善。但最终要让他们感悟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旷远的背景上,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在这天水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造成了蓝天上一红一白两色的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鲜和的画面。如此美景,怎不引起人們无限的遐想呢?
四、开发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形、音、意的变化发展来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夯实了文言学习的基础。一些文言经典文章(如《崤之战》、《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还很长,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5-02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这个问题简单阐述如下。
一、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感悟
文言文教学,首先教师就得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于诵读。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多听听朗诵磁带或教师自己进行的范读。其次教师还得让学生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去诵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读得不准,读得不够味时,就得及时加以改正,并耐心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读,尽情地读。这样的诵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文言语感。于是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感悟能力。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小步轻迈细品味,涵泳功夫韵味长”吧。
二、重视落实,引导知识迁移
1.落实字词句。文言文教学中,对待文言文字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而照本宣科,而应该在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只有落实好文言字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字字落实”而忽视了对句子的分析。我们应该在于无疑处生疑,于重点处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探讨,加深认识,提高能力。唯有如此,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沉闷,也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2.引导迁移。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字词进行回忆、联系、比较,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的迁移。 譬如“之”字,当它作为助词,起提宾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形式:①在陈述句中,单独用“之”字,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在倒装句中,与“唯”字连用,强调宾语。如“唯陈言之务去”。③在疑问句中,与“何”字连用,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接下来,教师就得提供机会,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吃。就是说,教师得及时地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或做相关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之”字的这些用法的把握,加深他们的印象。 让他们觉得文言字词的运用并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就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鉴赏,引导品味文本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剖析古文的语言,透过这些精妙的语言去引领学生去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如王勃骈文佳作《滕王阁序》语言相当华丽,佳句也很繁多。教师教授时得注重赏析,要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当然,对于其中的名句,在赏析时是千万不能错过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作家描绘的如此优美的图画,我们就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描述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再来补充,使它完善。但最终要让他们感悟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旷远的背景上,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在这天水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造成了蓝天上一红一白两色的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鲜和的画面。如此美景,怎不引起人們无限的遐想呢?
四、开发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形、音、意的变化发展来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夯实了文言学习的基础。一些文言经典文章(如《崤之战》、《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还很长,只有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与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