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随着办学定位的确立,应用型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要有新的思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为视域,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并贯穿于大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与择业中,以此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进路所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多元价值取向;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杜 枬,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为视域”(18KS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重要论断,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目标和途径。
随着办学定位的确立,应用型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要有新的思考。相对研究型大学而言,这类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有差距,能够获得一份应用类型的普通工作是其上大学的现实价值追求。围绕这一追求,部分大学生会呈现诸如有选择性地进行课程学习、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有选择地参与团队组织工作、就业选择目标不切实际等多元价值取向方面的现实问题。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是全员培育、全过程培育、全课程培育,形成协同培育格局,产生协同培育效应,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产生情感认同,并把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凝炼的过程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着力点,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达到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目的。
首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上凝炼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凝炼出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公民层面凝炼出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的核心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炼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是中国全体公民多元价值取向的根本遵循。应用型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其次,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特色与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的重要呈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与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修身、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文化。它体现了大学的人文关怀、真理追求和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办学特色,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具体实践的结果,是应用型高校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特色所在,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并形成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着力点。
最后,塑造大学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重要实践途径。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具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四方面工作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与提炼。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定位是大学精神实施与提炼的关键,即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要把握好这个问题,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定位的设定;二是如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多元价值需求,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人才,又要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获得感、有荣耀感,使他们能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服務于社会,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之后,大学精神的实施与提炼还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毫无疑问,大学精神的实施与提炼,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必须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为出发点。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中
课程思政是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课程教与学的全域覆盖,从各类课程内容与实施的角度,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引导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形成。当前,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中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此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中,形成立体化、协同化的培育格局,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意识,以此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大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以此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四年学制中,根据应用型高校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具有一定行业素养的人才要求,其课程具有门类设计较多、基础理论丰富和应用性强的特征。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存在“有的放矢”现象,即有选择性地完成课程学习,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类课程、公共通识类课程、横向文化联系类课程等不太感兴趣,但对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应用类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等,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和知识结构不完整,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从这些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上出现了偏差。因而,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让每门课程都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让每门课程都能使大学生有获得感,让每门课程都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维,又要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现实价值需求,以此形成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中
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可以与课程思政相呼应,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在校工作主要有班级管理、自我管理、思想管理、学习管理、纪律管理、体育管理、劳动管理、活动管理、社团管理等,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如何参与其中?是积极地选择管理者的角色,亦或是选择被管理的角色?是积极地参与各项管理工作,亦或是被动接受管理工作?是有选择性地参与管理工作,还是主动接受管理者安排的工作等等,不同的选择反映出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有的大学生主动请缨担任班级管理工作,有的大学生主动承担学习管理任务,有的大学生积极接受日常管理工作安排,且对工作不挑剔、不抱怨,这类学生表现出了服务、担当、奉献的价值取向;有些大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常挑选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做服务集体与他人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拒绝配合班级管理者安排的工作等等,这类学生表现出了狭隘、自私、个人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思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中,既能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又能起到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目的。
其次,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生活是培养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独立能力的基础阶段,包含有独立生存意识与能力、独立交往意识与能力、独立选择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相互帮助的意识与能力等。在这些独立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及其人才的质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个环节中,如果在意识形态上不抓住培育与引导,学生在生存、交往、选择、互助等方面的意识必然缺失,诸如“孤僻”“依赖”“胆怯”“障碍”“冷漠”等人格缺陷现象就不可避免;应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不足,也就必然没有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意识及其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其思想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维与能力,这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层面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因此,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与择业环节中
实践,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择业,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归宿所在。在实践过程与择业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做思想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实践的意义、目的与方法的认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对现实需求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也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在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的实践环节是课程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实践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的实践;二是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实践,是大学生在四年中所学习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在相对应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而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而积累的经验,在国家这个大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如对国家的认同、爱国情怀、公民道德修养、对法治的敬畏、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判断、对职业与同事的态度等等。专业能力实践与社会实践环节能体现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毕业要求,也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进行实践、怎样实践等方面,大学生也面临重要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思维淋漓尽致地呈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好的思想理论指导,大学生就可能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中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贯穿在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中,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其次,在大学生的择业环节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学业结束后面临择业问题,具体应该如何选择职业,这对大学生提出了考验。就应用型高校中的多数学生而言,应用型的培养定位与择业目标定位已经确定,但面对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选择时却会出现诸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等现象,部分学生最后可能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大学生合理地选择理想职业可以理解,但远离实际地追求所谓“理想职业”则不可行。出现上述现象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在择业环节中,应用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择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新时代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其本质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与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紧密相连,在培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大学生个体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建立,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是在关注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前提下进行协同育人。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为视域,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进路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徐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认同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
[3]朱晨静.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陈华文.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5]王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6]杜枬,黄池.论大学精神与教师品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7]王学俭.新时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17,(12).
[8]戴木才.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7-10/23/content_41775325.htm.
[责任编辑:熊文瑾]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多元价值取向;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杜 枬,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为视域”(18KS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重要论断,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目标和途径。
随着办学定位的确立,应用型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要有新的思考。相对研究型大学而言,这类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有差距,能够获得一份应用类型的普通工作是其上大学的现实价值追求。围绕这一追求,部分大学生会呈现诸如有选择性地进行课程学习、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有选择地参与团队组织工作、就业选择目标不切实际等多元价值取向方面的现实问题。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是全员培育、全过程培育、全课程培育,形成协同培育格局,产生协同培育效应,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产生情感认同,并把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凝炼的过程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着力点,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达到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目的。
首先,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上凝炼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核心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凝炼出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公民层面凝炼出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的核心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炼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是中国全体公民多元价值取向的根本遵循。应用型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其次,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特色与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的重要呈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与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修身、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文化。它体现了大学的人文关怀、真理追求和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办学特色,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具体实践的结果,是应用型高校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特色所在,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并形成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着力点。
最后,塑造大学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重要实践途径。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具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四方面工作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与提炼。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定位是大学精神实施与提炼的关键,即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要把握好这个问题,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定位的设定;二是如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多元价值需求,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人才,又要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获得感、有荣耀感,使他们能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服務于社会,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之后,大学精神的实施与提炼还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毫无疑问,大学精神的实施与提炼,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必须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为出发点。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中
课程思政是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课程教与学的全域覆盖,从各类课程内容与实施的角度,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引导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形成。当前,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中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此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中,形成立体化、协同化的培育格局,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意识,以此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大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以此培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四年学制中,根据应用型高校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具有一定行业素养的人才要求,其课程具有门类设计较多、基础理论丰富和应用性强的特征。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存在“有的放矢”现象,即有选择性地完成课程学习,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类课程、公共通识类课程、横向文化联系类课程等不太感兴趣,但对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应用类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等,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和知识结构不完整,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从这些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上出现了偏差。因而,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让每门课程都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让每门课程都能使大学生有获得感,让每门课程都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维,又要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现实价值需求,以此形成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中
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可以与课程思政相呼应,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在校工作主要有班级管理、自我管理、思想管理、学习管理、纪律管理、体育管理、劳动管理、活动管理、社团管理等,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如何参与其中?是积极地选择管理者的角色,亦或是选择被管理的角色?是积极地参与各项管理工作,亦或是被动接受管理工作?是有选择性地参与管理工作,还是主动接受管理者安排的工作等等,不同的选择反映出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有的大学生主动请缨担任班级管理工作,有的大学生主动承担学习管理任务,有的大学生积极接受日常管理工作安排,且对工作不挑剔、不抱怨,这类学生表现出了服务、担当、奉献的价值取向;有些大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常挑选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做服务集体与他人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拒绝配合班级管理者安排的工作等等,这类学生表现出了狭隘、自私、个人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思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中,既能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又能起到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目的。
其次,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生活是培养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独立能力的基础阶段,包含有独立生存意识与能力、独立交往意识与能力、独立选择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相互帮助的意识与能力等。在这些独立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及其人才的质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个环节中,如果在意识形态上不抓住培育与引导,学生在生存、交往、选择、互助等方面的意识必然缺失,诸如“孤僻”“依赖”“胆怯”“障碍”“冷漠”等人格缺陷现象就不可避免;应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不足,也就必然没有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意识及其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其思想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维与能力,这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层面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因此,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与择业环节中
实践,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择业,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归宿所在。在实践过程与择业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做思想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实践的意义、目的与方法的认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对现实需求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也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首先,在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的实践环节是课程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实践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的实践;二是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实践,是大学生在四年中所学习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在相对应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而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而积累的经验,在国家这个大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如对国家的认同、爱国情怀、公民道德修养、对法治的敬畏、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判断、对职业与同事的态度等等。专业能力实践与社会实践环节能体现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毕业要求,也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在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进行实践、怎样实践等方面,大学生也面临重要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思维淋漓尽致地呈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好的思想理论指导,大学生就可能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中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贯穿在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中,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形成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
其次,在大学生的择业环节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大学学业结束后面临择业问题,具体应该如何选择职业,这对大学生提出了考验。就应用型高校中的多数学生而言,应用型的培养定位与择业目标定位已经确定,但面对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选择时却会出现诸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等现象,部分学生最后可能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大学生合理地选择理想职业可以理解,但远离实际地追求所谓“理想职业”则不可行。出现上述现象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在择业环节中,应用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择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养正确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新时代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其本质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与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紧密相连,在培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大学生个体多元价值取向思维的建立,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是在关注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前提下进行协同育人。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思维为视域,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进路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徐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认同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
[3]朱晨静.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陈华文.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5]王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6]杜枬,黄池.论大学精神与教师品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7]王学俭.新时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17,(12).
[8]戴木才.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7-10/23/content_41775325.htm.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