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创新路径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创新,是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方针的必然举措,是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政策的关键步骤,意义非凡。目前,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基本满足高校需求,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依靠机制创新来解决。在明确目标任务、主体责任、基本框架后,着力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机制,发掘、培养、遴选出优秀的高校年轻干部,是新时代需要着力研究的一大课题。
   新时代创新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发现和培养高校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和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路线的重大任务。
  1. 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方针的必然举措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培育出一批合格的優秀年轻干部,是高校实现为国育才的必备条件。
  2. 巩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阶段是年轻人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些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工作之中的根本地位。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一大主要阵地,考验着高校年轻干部处理危机、化解风险的能力。高校做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干部。
  3. 落实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政策的关键步骤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的论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干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4]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新论述、新要求,为构建和创新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提供了战略指导和原则方向。
   高校年轻干部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校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干部。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 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能够基本满足高校干部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中央对年轻干部的重视,各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工作扎实推进。从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高校年轻干部普遍接受了有计划的培训、轮训,包括管理专业技能培训、新上岗干部培训等。二是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工作总体比较规范。通过访谈得知,高校对年轻干部培训普遍制定了实施方案,相关制度保障比较完善,对中央干部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较积极。三是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工作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从内容上看,高校普遍开展了对年轻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从形式上看,高校的创新成果较多,在传统的集中授课之外,积极尝试小组学习、封闭培训、调研实践等形式,并加强对互联网等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四是年轻干部培训工作得到了高校的较高关注。学校领导全方位地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对干部培训工作十分支持,干部培养所需经费也较为充足。
  2.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是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内在联系还须强化,着力于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重点打造一套培养体系。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尽管相关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但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缺少统一安排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仍须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规律决定了干部培养要有足够时间,不仅着眼未来五年、十年,更要着眼未来十五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5]研究显示: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多数是短期培训、专题培训,进一步创新完善年轻干部培训工作需要有宽视角、高站位的持久思维和长远考虑。三是高校年轻干部培养的精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年轻干部的具体特点推进个性化培养,避免“一刀切”。四是高校年轻干部培养的“合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不论是一所高校内部各部处之间协调所产生的倍乘效果,还是多个高校之间密切合作所产生的双赢效果都应更充分发挥。
   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构建创新
  1.构建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
  第一,必须明确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目标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通过长期努力,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饱满深厚的人民情怀,能够适应和胜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经得起现实的风浪考验,充满活力和干劲的年轻干部队伍。
  第二,要明确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主要框架。基本思路是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会议和文件精神,建立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任人唯贤的选拔任用体系,风清气正的从严管理体系,带动担当的正向激励体系。
  第三,要瞄准问题,突出年轻干部培训体系的重点。一是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年轻干部培训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二是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必须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教育,加强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情教育。三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增加在关键岗位的扎实历练经验,提高群众工作本领。   2.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的组成部分
  高校年轻干部培养机制应主要包括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集中规划机制、以讲政治为核心的内容教育机制、突出政治标准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奖惩机制、高效的保障支持机制、培养质量管理机制、互联互通的校际交流合作机制。
  第一,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集中规划机制。高校党委是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领导核心和第一责任方,要主动担当干部培养的主责、抓好干部培养的主业、当好干部培养的主角,同时对涉及到的机关部处进行统一的分工指导,实现各部门的有机配合。结合本校具体实际,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作长期系统规划,既要满足今后5年领导班子建设和换届需要,又要考虑10年、20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需要。
  第二,建立以讲政治为核心的内容教育机制。内容教育机制,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化能力培训、知识培训四大板块。四大板块之中,要突出党性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化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党的基本理论教育,要在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的同时,组织年轻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阅读原著、感悟原理,在加深信仰的基础上于工作实践中积极运用。党性教育,需要夯实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广大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党章党规,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专业化能力培训,特别注意增强年轻干部在关键岗位、基层岗位的实际锻炼,旨在引导和帮助年轻干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知识教育,则重在培养视野广博又有所专长的复合型干部。在各个板块的培养过程中,都要设置实践锻炼和调查研究的环节,改变只依靠集中上大课的“大水漫灌”的单一培养方式。
  第三,建立突出政治标准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应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严格考评办法;同时,在基本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注意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因人制宜地制定综合考核评价标准。树立“大培养”“大考核”思路,干部考评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是要使年轻干部在培养、选拔、任用、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全面深入的考核。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用好干部民主评议渠道,经常向群众了解其对年轻干部的态度和看法。
  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奖惩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优秀年轻干部群体“要动态更新,把相形见绌的调整出去,同时注意补充新的优秀人选,始终保持一池活水。”[6]这就是说,要打破“儲君思维”,做到“能上能下”,严格按照相应的干部评价考核标准,该淘汰的就坚决淘汰。须同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展开合作,妥善运用好“四种形态”所起到的警示教育作用,同时要建立年轻干部激励机制,对特别优秀的储备人才和年轻干部,要大胆破格提拔,同时要加强对破格任用和“火箭式升迁”的监督管理。
  第五,建立高效的保障支持机制。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固有的学术资源,利用各个高校自身的专业和科研资源,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充实年轻干部培养工作。需要进行方式方法形式创新,探索实行学分制度、选课制度;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渠道,广泛学习其他领域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先进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利用前沿信息科学技术成果,打造互联网学习培训平台,并注重平台建设运行的稳定和持久度。需要鼓励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更深入具体的研究,并有效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有条件的高校应尝试设立干部教育学这个学科,培养相关专业科研人才。
  第六,建立年轻干部教育培养的质量管理机制。需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完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发现并利用优质合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尤为关键的是,要实实在在地向受训年轻干部及干部培养工作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后,须重点保证质量评估的有效性,督促高校真正切实地改进问题和不足,提高年轻干部培养全过程的质量。
  第七,建立互联互通的校际交流合作机制。借助互联网 、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共建干部培养资源库,打造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校际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负责人经验定期交流的稳定渠道,实现互学互鉴;推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高校的资源能够灵活调动和充分共享,帮助其他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集中各高校专业优势,共同进行年轻干部教育理论研究,开展针对培训工作技术难点的攻关行动,从而激发校际协作的合力效应,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4][5][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69-57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是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是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学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有其固有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及教师意识的深化是实现构建教育学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产物。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
摘 要:为准确掌握“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北京三所语言院校的2018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和整体评价、对具体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和实践程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和学习意愿、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提出加强“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我们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更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
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值得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根据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不均衡”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四个正确认识”①为切入点,以“五类课程”为支撑、以“三大机制”为保障,价值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四个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时代背景是学科建设的土壤。“当代中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号召下,高校亟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于丰厚的学术研究底蕴,逐渐探索出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基
摘 要:“常态化”疫情防控是精准预警筛查、快速应急响应、多方协同联动、个人自觉落实的防控长效机制,其重点是“防”,关键在“控”。伴随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阶段,高校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风险考验,妥善落实好四项应对策略,将疫情防控理念、要求、机制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日常,转化为师生履行个人防护责任的自觉。  关键词: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
摘 要:基于国家文化战略的视角,从对内、对外文化传播两个维度,探讨了外语院校作为文化传播者在服务国家的新使命中涉及的文化安全风险与文化传播使命。同时,提出外语院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自己在国际传播力建设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突破口。  关键词:外语院校;文化传播;国家文化安全  纵观外语院校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播者角色始终贯穿于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全部实践之中
摘 要:高校教工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举措、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在“课程思政”视阈之下,各高校纷纷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为主线,不断开拓育人新途径。在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行政教工党支部秉承“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注重团队自身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突出团队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特点,
摘 要:研究生教育属于专业人才教育,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例,分析其立足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高端学术平台资源,进而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以期为研究生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   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创新  研究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