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祭郢都 近哀屈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哀郢》写屈原被流放江南,思楚心切,再惊闻郢都陷落,创造出了双重时空维度。屈原将国都陷落和自身流放两个事件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整体。
  关键词:屈原;《哀郢》;双重时空;抒情结构
  放逐九年,屈原颠沛流离,思楚心切。此时惊闻郢都被强秦攻陷,回顾多年流浪生活,对故国的哀恋,对人民的哀矜,对奸臣的愤恨,对楚王的埋怨……种种悲情聚于伶仃一身,他感慨万端,于是寄心于墨,以词遣哀,写下了这篇《哀郢》,深含蕴藉,如泣如诉。
  一、纪行:回望无声路渺茫
  本诗可分为纪行、思归、斥奸三部分,开头一直至“今逍遥而来东”是纪行。顷襄王初立之时,遭强秦攻打,人民生灵涂炭,国势岌岌可危。正是国难当头之际,国家对外,则缴械投降;对内,则排挤忠良!屈原义愤填膺,禁不住仰天长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一开篇,就已经以呼天抢地的震撼,奠定悲愤之调。
  乘夏水,向西流亡。船方举桨,他徘徊不前,想的不是自己日后的流亡生活,而是“哀见君而不再得”。去閭阎,望长揪,过夏首,又顾龙门,然而没有一处能看得见,连最起码的情感慰藉都统统失去。他呜咽徘徊,欲行又止,越远离,越沉重。仿佛心理和行为在一步步反向裂变,一次次撕裂挣扎。失去了与故国对话的机会,就连无情的水,迷蒙的烟波,也都变成他倾诉的对象。
  虽未见郢都字样,却程程都以郢都失陷、山河破碎作为精神代价。抒情从“有”处着笔,要升华出“无”,才愈见空灵;而从“无”郢处着笔,更见其思念之密切。
  二、思归:江风泪密哀郢地
  从“羌灵魂之欲归兮”至“蹇侘傺而含戚”是写思归,思归的挣扎和难归的现实纠结在一起,使屈原充满了矛盾与苦闷。虽然身居异地,却无时不刻不在思念故土,担心着国家的命运前途;也想象着郢都东门的现状:是不是变成了土丘?是不是变得很荒芜?多年未归,只是看着长江两岸的平乐安静的景象,就已经焦灼不安,急切想要返回郢都。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还有多远,只知道自己离郢都有多远,远到无法企及。
  为什么屈原如此思恋郢都,急切思归?其实他还是希望君王复召。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君王是如此昏聩,这种长久的忧思抑郁之态,以至于他产生了幻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三、斥奸:君王昏聩痛断肠
  如彼国忧,如此身愁,原因何在?这原因,就是从“外承欢之汋约兮”到“美超远而逾迈”所陈述的内容:斥奸。他把楚君比喻成自己爱慕的女子,然而这个女子已不再是当初的女子了,她变得轻佻浮躁、爱慕虚荣,他变得听信谗言而不知利害深浅,外表恭顺绰约,实则软弱不堪。屈子似乎觉得两性比喻又过于隐晦,无法一吐心中不快,便添了政治色彩,以古帝尧舜来说理。奸佞当道,心怀妒忌,不慈的罪名一样加在了尧舜身上。世风日下,颠倒黑白,只可惜这位“女子”不曾醒悟,全凭好恶做主,“不是思君是恨君”。这样近奸远忠、离心离德的社会运行体制,不正是此国破之痛、身世之感、人民之苦的根本原因吗?但自己势单力薄,又怎么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哀莫大于心死,行文至此,想必一颗滚烫的爱国赤子心,离冰凉刺骨的汨罗江水,也不远了。
  可是纵使这样又如何?他的返乡之念没有变过,他的爱国之情不曾消退,有再大的委屈,只要能魂归鼓故里,正如狐死首丘,“神高驰之邈邈”的壮年意气不再,但对生命归宿点的坚定,让一切都变得了无遗憾。
  四、结语
  纪行,思归,再到斥奸,是一个从遥寄郢都再到祭奠自我的抒情过程,而这个抒情境界是圆融的,它体现在《哀郢》的三个典型性、具有整体感的艺术画面。首先以“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的动乱场面为开端,给全诗笼罩一股浓浓的哀愁,再到自己流亡于江上,一派烟波浩渺,雾霭迷蒙,更显迷茫无助。而长江两岸的平乐古朴与郢都的破败正反相衬,更添诗歌的悲剧之美。屈原以流亡过程为线索,或远思郢都,或近观自身,在这双重时空维度中或动或静,不断变换焦距。整首诗像一幅流动的艺术画卷,集人民哀苦、个人漂泊、国家凋残于一体,更富立体感、多层次。透过这画卷,无论耳畔还是眼前,仿佛都是难民呻吟苦痛之声,山河凋败之惨、屈子痛苦憔悴之状。
  以纪行为索,思归情切,再对历史理性深度的反思,遥念郢都,近哀自我,通过自身的感受加深对国家命运的理解,《哀郢》构思精巧,感情真挚,跨越了时空,更跨越了历史河流。正如梁启超所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读罢《哀郢》,声泪俱下。
  参考文献
  [1]钟志清.个体哀痛与民族悲悼——《哀歌》与《哀郢》的跨文化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14(09):78-85.
  [2]李霁.从《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01):6-8+28.
  [3]杨义.《哀郢》的双重时空维度——屈原《九章》的抒情学新论之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56-59+67.
  [4]杨纯.两曲悲歌 一腔忠悃──《哀郢》和《哀歌》的平行比较[J].云梦学刊,1994(04):12-14+26.
  作者简介
  刘哲(1997.05—),女,广东省高州人,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学习中识字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好玩喜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为此,语文教师要能创新识字教学方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日常生活中语言素材,作为教学的源泉,继而构建开放式的识字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识文字,达到认识和使用有机结合的目的。通过这种识字教学,保证学生认字质量,丰富学生词汇量,使得学生认识字,也会用字。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  小学
期刊
《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让人性自然发展,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挥,作为我们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呢?  一、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心中充满爱是缺少不了的  作为班主任,首先是接受社会和家长的“委托”来教育他们的子女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不是唯一的,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唯一的,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命运,担负着家庭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阐述,首先,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简单的剖析;然后,对家风加深认识,并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后,阐述了家风对学校德育的“反哺”功能。  关键词:家风;德育;“反哺”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也成为了教育的首要目标。
期刊
Abstract:Gric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are applied in this thesis to analyze the conversations between Darcy and Elizabeth,the leading characters in Pride
期刊
摘 要:如今高职院校的技能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职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是提高本院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开展对高职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群体的学习需求特点,可以帮助高校教育者设计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并确保在迎合高职学生本质需求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学习需求
期刊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激发;兴趣  注重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即使在生活中兴趣也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获得知识以及开阔眼界和调动思维方面效果显著。因
期刊
“那片厚绿的水草,有个名字叫‘浮萍’”。  浮萍,富萍;沉浮漂泊,仿佛是她一生的命运;三次漂泊追寻,她得以返归,不再是无根的浮萍。  漂泊的灵魂  “是因为陌生,还是天生口讷,她极少话,但人家说话,她却很注意听,眼睛直愣愣地看着你,这时候,你会在她呆滞的表情下面,发现一种锐利,她的眸子很亮。在上海再住些日子,她两颊上的红渐渐褪去,像是白了,其实是黄,所以就显出些精明。”作家在一开始,便为我们塑造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常见谚语,多方面分析两类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达到服务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谚语;文化;“时间观念”;跨文化交际  谚语,作为世界各国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形式,都是各自不同生活经验的总结,指导着各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根据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关于跨文化的“五大价值取向理论”(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期刊
摘 要:《人间天堂》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其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桂冠诗人的地位。在《人间天堂》作品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艾莫里“幻想——追求——破灭”这一历程细致入微的描绘,“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立足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这一观点,对《人间天堂》的两个英译中版本分别从语篇层面、语言层面、句法层面三个
期刊
摘 要:人们历来认为秦的兴盛归功于法家的思想,这在历史上获得很多人的认同。但同时不能忽略秦君主的支持和秦民的信任作用。因此了解这两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法家思想和秦朝法制的关系。  关键词:法家思想;秦君;秦民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混乱,国家之间战争不断。有识之士针对社会变革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当时在“百家争鸣”之内的法家思想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经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