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臧克茂院士成天接触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铁甲,却掩饰不住他内心火热的挚爱柔情。挚爱的是事业,柔情的是人生。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政委种法孔的眼里,他的心灵“干净得像一块无瑕的白玉”,在学生们眼里,做他的学生“是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在女儿眼里,他是一个“好爸爸”。他信奉的人生观是:“拼搏的人生没有遗憾,懂得了奉献才会富有,有爱的家庭从不缺少幸福。”
现在,女儿们都成了家,有了各自美满的家庭。
每当她们把小外孙带回来,看着小家伙们无忧无虑的样子,臧克茂总想起70多年前江南水乡的那个少年。
那个少年就是他自己。78年前,他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小地主家庭。说是小地主家庭,其实早已破落不堪。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中华大地,金瓯破碎,国已不国,更何况他的家庭。
切肤之痛让他认准了一条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大学4年8个寒暑假,他没有回一趟家,而是把分分秒秒都花在了用功读书上。
1955年大学毕业,他在志愿书上连写三句“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被一纸公函送到了刚组建的哈军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问题让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的他惴惴不安——“哈军工这座解放军的最高学府会接受地主的后代吗?”问号很快被校长陈赓大将的一席话拉直,陈赓说:“我是大地主家庭出身,还救过蒋介石的命,照样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工作,你们怕什么!”
出身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他心里豁然开朗。不久,便郑重递交了入伍申请书,并很快得到批准。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第二年他又获准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同批分配到哈军工的同志里第一个入党的人。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把自己第一次领到的40多元工资全部买了国债,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50元钱都捐给了“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由于新军装还没发下来,他又捐光了全部积蓄,那年冬天,他连买件棉衣的钱都没有,靠着借来的旧棉袄,度过了在哈尔滨的第一个冬天。
他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决心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革命工作和革命斗争,坚决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曾为我国第一艘潜艇设计改造推进电机,曾到大连造船厂给工人们授课,曾随“华罗庚小分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优选法”,也曾在大庆化工厂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
1966年,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哈军工整体撤编,臧克茂和战友们集体转业。他被安排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作。脱下军装的日子,他像离群的孤雁。远远听到部队战士铿锵的步履、激昂的军歌,他越发感到失落。
1979年,听说装甲兵工程学院派人到驻哈尔滨的院校选拔教员,他赶紧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在几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再次穿上了军装。
那一年,他47岁。少年已经成了中年。他再次走进部队,走进了陌生的装甲兵。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了解到我军坦克炮控系统快速精确瞄准的性能与外军差距很大,决心钻研坦克炮控技术,并为之奋斗至今。
如今,眼前这位78岁的老人沉浸在难得的天伦时光里,脸上浮现着慈爱和平易,让人很容易忽视掉他身上一连串耀眼标签: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一等功臣……
挚爱
全电化战斗平台+PWM技术+抗癌17年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全电化陆战平台,哪怕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走进装甲兵工程学院某实验室,记者看到了臧克茂指导学生研制的两台模样奇特的试验样车:一台小型侦察车,上面加装了很多天线设备;一台万向车,底部4个轮子都做成了纺锤形。
臧克茂告诉记者,这两台车都是全电化战斗平台的研究项目,侦察车可以像预警机一样,把搜集到的战场态势实时传回指挥部,由于采取了全电技术,没有马达轰鸣、没有热辐射,可以避免敌人发现;万向车可以任意方向行走和原地转向,在狭窄的战舰机舱内部照样通行无阻,美军的航母上都装备有这种车。
全电化战斗平台研究是臧克茂近年来的科研重点之一,已被总部列入了装备预先研究计划。他介绍说:“全电化陆战平台是陆军装备发展的趋势,平台建成后,将不单单是一台装甲车辆,而是一台小型陆地‘航母’,既能实现对敌攻击,又能实行战场指挥,还能为电装甲、电磁炮提供能量。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已把它列入了发展规划,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进则退!”
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徐航告诉记者,臧克茂院士之所以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正缘于他一直放眼未来战场,始终紧盯科技前沿。
上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成为制约坦克战斗性能的“瓶颈”。1987年,臧克茂选择了这个“瓶颈”作为自己科研的突破口。他从学术期刊上看到,在国外,一种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民用机械,在控制电动机转速上效果不错,但用在十几吨的坦克炮塔上,还有数不清的难关需要攻克,这也是西方军事强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臧克茂决心攻下PWM技术应用于坦克炮控这道难关。课题难度大,他白天晚上连轴转,一人当成两人用,大年三十下午,学生打电话到他家里拜年,他还在实验室忙着工作;科研经费少,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出差住最便宜的小旅店,外出查资料就挤公共汽车,在国家专利局的图书馆,他一耗就是一整天,中午就着咸菜吃凉馒头……
眼看着科研攻关初见眉目,另一场与病魔的战斗却突如其来。
1993年初春,61岁的臧克茂被检查出膀胱癌。臧克茂一下愣住了!癌症,一个平常只在报纸上看到的字眼,竟然和自己联系了起来。
狰狞的死神面前,臧克茂冷静下来,当即作出两个决定:一是千万不能让领导和同志们知道自己患病,要不肯定不能继续搞试验;二是抓紧抓紧再抓紧,一定要在病情无法控制之前把课题解决掉!
穿刺、活检、理疗、化疗……频繁的手术,导致他血小板和白血球数量降到正常人的一半,体重骤降20多斤,尿频、尿急等症状不断加重。为了尽早完成PWM试验,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常感到头晕乏力,一次洗澡时竟跌倒在浴室里,头部磕破,缝了6针。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顶大棉帽捂住伤口,照常出现在实验室。
天道酬勤。1995年,我国第一台PWM炮控装置终于研制成功并正式列装,一举使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显著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了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 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静默待机战斗时间增加了1倍以上。
进入新世纪,臧克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洪流。他通过对外军未来作战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全电战斗车辆的思路,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装甲车辆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
近两年,臧克茂又提出了建设“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构想。该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开展陆战车辆全电化研究和模拟仿真的重要基地,使我国在全电战斗车辆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主动,跻身世界前列。
呵护
推荐学生读博+资助学费+严谨苛刻
“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老师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学生。”
教材比别人多,学生比别人少——这是臧克茂上课的特点。他的教材不止一套,常常是把几所高校同类专业的授课教材都找来,择其精华而教之,他的学生总是不多,蜘蛛网一样的电路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学生少臧克茂也不在乎,即便讲台下只有一个学员,他照样认真备课、认真板书。
臧克茂说:“作为一名老师,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学生飞得越高越远,自己越有成就感。”
1993年,正值PWM试验的关键阶段,他推荐得力助手马晓军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马晓军几次恳求老师,先帮忙完成试验,以后再去读书。臧克茂对他说:“这次机会很难得。课题重要,你的学业一样重要,等你学成回来,还有更重的担子等着你去挑。”
现如今,马晓军已成为电气与自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并担任了装甲兵工程学院科技委委员。这些年来,臧克茂陆续把8名学生送到外校学习,而且无私地资助他们学费。
几十年来,凡是师从臧克茂的学生,都有一个深切感受:臧教授的确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培养学生,他把学生推上课题主持人岗位,自己甘居幕后、倾力扶持。寒冬腊月的晚上,学生在坦克车场看护试验设备,他挂念得睡不着觉,半夜里熬好热粥用保温桶送到车场,为了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开阔眼界,他求会议主办方把准备好的标准间换成大通铺、软卧票换成两张硬座,硬是让学生搭上了“顺风车”;学生第一次登台讲课,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当听众,认真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参加优质课评比得了第一,他在听众席带头鼓掌,高兴得像个孩子。
臧克茂常对学生们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先学做人”。严谨,是他教给学生的第一课。一位学生做计算机仿真,仿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曲线有差异,就自作聪明改变了仿真结果,臧克茂知道后撂下一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亲自指导这名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和仿真计算,终于找到了数值差异原因。
博士研究生宋小庆写了一篇3000字论文,交给他审改,他居然作出32处修改批注,大到理论表述、论证过程,小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用红线一一标出、认真修订。像这样用红笔写满批注的论文,臧克茂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好几份。
走进臧克茂的书房兼卧室,一幅精心装裱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上面写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是学生们送给恩师的生日礼物。
今天,臧克茂的学生,有的已经走上高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科研领域的行家里手,一支年龄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他身边聚集,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发起冲击。
柔情
养鲫鱼+挤牙膏+准备药+逛商场
“有爱的家庭从不缺少幸福,她嫁给我就是把一生托付给7我。”
臧克茂和妻子的那个约定缘于加班。
尽管年逾古稀,加班对于臧克茂仍然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回到家已是深夜。怕影响妻子休息,臧教授让她先睡,不要等他。而妻子必须要等他回来才能睡着。
有一次,臧教授回来的太晚了,想妻子肯定是睡着了,怕影响她休息,就没有开妻子的门。结果妻子一直惦记着他,想看看他回来了没有,结果不小心摔了一个大跟头。从那以后,臧教授无论回家多晚,都会开一下妻子的门。因为他知道,那里有一颗牵挂他的心,那是他们之间的一个约定。
这样的约定在一般人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爱正体现在这种微不足道的细节、以及年复一年对这种细节的坚持中。
那些琐碎的细节臧克茂已坚持了26年。早在1984年,妻子于凤元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逆疾病,医生说,这种病例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也只有二三十年。随着病情加重,妻子左眼失明、手脚僵硬,生活不能自理。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臧克茂尽心尽力当起了妻子的保姆。“养鲫鱼、挤牙膏、准备药、逛商场”这几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只是臧克茂日常生活的琐碎功课之一。
养鲫鱼是为了让鱼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出来,爱人身体不好,做饭可马虎不得;每天上班前,他给妻子挤好牙膏、倒好水,准备好当天的药,还要把切好的水果放在妻子床前。如果要出差,他会提前在冰箱里准备好饭菜和酸奶,把妻子每天要吃的药分包、装好,方便服用。虽已年过半百,他仍然坚持背着妻子上楼下楼,每隔几天为妻子洗澡擦身。
逛商场也成了臧教授的必修课。一个老人,买女士服装和用品,常常会遭遇尴尬和不解。开始,臧教授也很难为情,时间长了,他就大方地告诉那些疑惑的目光:“我给爱人买呢!”
在陪老伴就医的过程中,臧克茂了解到,针灸疗法对保持肌肉机能有帮助。他就仔细观察中医师的针灸手法,买来中医方面的书籍自学针灸。为练手劲和针感,他先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一次,他没扎准穴位,疼得额头上冷汗直流。老伴流着泪说:“老臧,别扎了,万一你也扎瘫了,咱们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臧克茂那天也哭了,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和照顾三个孩子,付出的太多了,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遭多大的罪都值得。”
谈起老伴的疾病、家庭的重负,臧克茂总是轻描淡写,他对记者说:“老伴老伴,到老才是个伴。她嫁给我,就是把一生托付给了我,不管顺境逆境、健康疾病,我都要尽好自己的责任。”
在外人看来,臧克茂的家庭或许很不幸,夫妻都身染重疾,困难重重。然而,在臧克茂眼里,这个多难的家庭却充满爱和温馨。他说,“拼搏的人生没有遗憾,懂得了奉献才会富有,有爱的家庭从不缺少幸福。”
2007年11月2日,得知臧克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女儿们都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向爸爸表示祝贺。面对家人的祝福,臧克茂竟然像孩子一样有些羞涩,他握住老伴的手说道:“没有你们妈妈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为这个家庭付出最多,牺牲最大的是你们的妈妈,我感谢她!”说完,他缓缓站起身,向老伴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全家人紧紧拥在一起,久久无言。
责任编辑 王通化
现在,女儿们都成了家,有了各自美满的家庭。
每当她们把小外孙带回来,看着小家伙们无忧无虑的样子,臧克茂总想起70多年前江南水乡的那个少年。
那个少年就是他自己。78年前,他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小地主家庭。说是小地主家庭,其实早已破落不堪。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中华大地,金瓯破碎,国已不国,更何况他的家庭。
切肤之痛让他认准了一条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大学4年8个寒暑假,他没有回一趟家,而是把分分秒秒都花在了用功读书上。
1955年大学毕业,他在志愿书上连写三句“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被一纸公函送到了刚组建的哈军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问题让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的他惴惴不安——“哈军工这座解放军的最高学府会接受地主的后代吗?”问号很快被校长陈赓大将的一席话拉直,陈赓说:“我是大地主家庭出身,还救过蒋介石的命,照样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工作,你们怕什么!”
出身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他心里豁然开朗。不久,便郑重递交了入伍申请书,并很快得到批准。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第二年他又获准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同批分配到哈军工的同志里第一个入党的人。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把自己第一次领到的40多元工资全部买了国债,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50元钱都捐给了“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由于新军装还没发下来,他又捐光了全部积蓄,那年冬天,他连买件棉衣的钱都没有,靠着借来的旧棉袄,度过了在哈尔滨的第一个冬天。
他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决心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革命工作和革命斗争,坚决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曾为我国第一艘潜艇设计改造推进电机,曾到大连造船厂给工人们授课,曾随“华罗庚小分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优选法”,也曾在大庆化工厂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
1966年,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哈军工整体撤编,臧克茂和战友们集体转业。他被安排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作。脱下军装的日子,他像离群的孤雁。远远听到部队战士铿锵的步履、激昂的军歌,他越发感到失落。
1979年,听说装甲兵工程学院派人到驻哈尔滨的院校选拔教员,他赶紧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在几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再次穿上了军装。
那一年,他47岁。少年已经成了中年。他再次走进部队,走进了陌生的装甲兵。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了解到我军坦克炮控系统快速精确瞄准的性能与外军差距很大,决心钻研坦克炮控技术,并为之奋斗至今。
如今,眼前这位78岁的老人沉浸在难得的天伦时光里,脸上浮现着慈爱和平易,让人很容易忽视掉他身上一连串耀眼标签: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一等功臣……
挚爱
全电化战斗平台+PWM技术+抗癌17年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全电化陆战平台,哪怕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走进装甲兵工程学院某实验室,记者看到了臧克茂指导学生研制的两台模样奇特的试验样车:一台小型侦察车,上面加装了很多天线设备;一台万向车,底部4个轮子都做成了纺锤形。
臧克茂告诉记者,这两台车都是全电化战斗平台的研究项目,侦察车可以像预警机一样,把搜集到的战场态势实时传回指挥部,由于采取了全电技术,没有马达轰鸣、没有热辐射,可以避免敌人发现;万向车可以任意方向行走和原地转向,在狭窄的战舰机舱内部照样通行无阻,美军的航母上都装备有这种车。
全电化战斗平台研究是臧克茂近年来的科研重点之一,已被总部列入了装备预先研究计划。他介绍说:“全电化陆战平台是陆军装备发展的趋势,平台建成后,将不单单是一台装甲车辆,而是一台小型陆地‘航母’,既能实现对敌攻击,又能实行战场指挥,还能为电装甲、电磁炮提供能量。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已把它列入了发展规划,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进则退!”
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徐航告诉记者,臧克茂院士之所以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正缘于他一直放眼未来战场,始终紧盯科技前沿。
上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成为制约坦克战斗性能的“瓶颈”。1987年,臧克茂选择了这个“瓶颈”作为自己科研的突破口。他从学术期刊上看到,在国外,一种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民用机械,在控制电动机转速上效果不错,但用在十几吨的坦克炮塔上,还有数不清的难关需要攻克,这也是西方军事强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臧克茂决心攻下PWM技术应用于坦克炮控这道难关。课题难度大,他白天晚上连轴转,一人当成两人用,大年三十下午,学生打电话到他家里拜年,他还在实验室忙着工作;科研经费少,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出差住最便宜的小旅店,外出查资料就挤公共汽车,在国家专利局的图书馆,他一耗就是一整天,中午就着咸菜吃凉馒头……
眼看着科研攻关初见眉目,另一场与病魔的战斗却突如其来。
1993年初春,61岁的臧克茂被检查出膀胱癌。臧克茂一下愣住了!癌症,一个平常只在报纸上看到的字眼,竟然和自己联系了起来。
狰狞的死神面前,臧克茂冷静下来,当即作出两个决定:一是千万不能让领导和同志们知道自己患病,要不肯定不能继续搞试验;二是抓紧抓紧再抓紧,一定要在病情无法控制之前把课题解决掉!
穿刺、活检、理疗、化疗……频繁的手术,导致他血小板和白血球数量降到正常人的一半,体重骤降20多斤,尿频、尿急等症状不断加重。为了尽早完成PWM试验,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常感到头晕乏力,一次洗澡时竟跌倒在浴室里,头部磕破,缝了6针。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顶大棉帽捂住伤口,照常出现在实验室。
天道酬勤。1995年,我国第一台PWM炮控装置终于研制成功并正式列装,一举使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显著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了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 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静默待机战斗时间增加了1倍以上。
进入新世纪,臧克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洪流。他通过对外军未来作战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全电战斗车辆的思路,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装甲车辆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
近两年,臧克茂又提出了建设“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构想。该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开展陆战车辆全电化研究和模拟仿真的重要基地,使我国在全电战斗车辆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主动,跻身世界前列。
呵护
推荐学生读博+资助学费+严谨苛刻
“教学不是工厂的流水线,老师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学生。”
教材比别人多,学生比别人少——这是臧克茂上课的特点。他的教材不止一套,常常是把几所高校同类专业的授课教材都找来,择其精华而教之,他的学生总是不多,蜘蛛网一样的电路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学生少臧克茂也不在乎,即便讲台下只有一个学员,他照样认真备课、认真板书。
臧克茂说:“作为一名老师,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学生飞得越高越远,自己越有成就感。”
1993年,正值PWM试验的关键阶段,他推荐得力助手马晓军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马晓军几次恳求老师,先帮忙完成试验,以后再去读书。臧克茂对他说:“这次机会很难得。课题重要,你的学业一样重要,等你学成回来,还有更重的担子等着你去挑。”
现如今,马晓军已成为电气与自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并担任了装甲兵工程学院科技委委员。这些年来,臧克茂陆续把8名学生送到外校学习,而且无私地资助他们学费。
几十年来,凡是师从臧克茂的学生,都有一个深切感受:臧教授的确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培养学生,他把学生推上课题主持人岗位,自己甘居幕后、倾力扶持。寒冬腊月的晚上,学生在坦克车场看护试验设备,他挂念得睡不着觉,半夜里熬好热粥用保温桶送到车场,为了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开阔眼界,他求会议主办方把准备好的标准间换成大通铺、软卧票换成两张硬座,硬是让学生搭上了“顺风车”;学生第一次登台讲课,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当听众,认真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参加优质课评比得了第一,他在听众席带头鼓掌,高兴得像个孩子。
臧克茂常对学生们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先学做人”。严谨,是他教给学生的第一课。一位学生做计算机仿真,仿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曲线有差异,就自作聪明改变了仿真结果,臧克茂知道后撂下一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亲自指导这名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和仿真计算,终于找到了数值差异原因。
博士研究生宋小庆写了一篇3000字论文,交给他审改,他居然作出32处修改批注,大到理论表述、论证过程,小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用红线一一标出、认真修订。像这样用红笔写满批注的论文,臧克茂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好几份。
走进臧克茂的书房兼卧室,一幅精心装裱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上面写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是学生们送给恩师的生日礼物。
今天,臧克茂的学生,有的已经走上高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科研领域的行家里手,一支年龄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他身边聚集,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发起冲击。
柔情
养鲫鱼+挤牙膏+准备药+逛商场
“有爱的家庭从不缺少幸福,她嫁给我就是把一生托付给7我。”
臧克茂和妻子的那个约定缘于加班。
尽管年逾古稀,加班对于臧克茂仍然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回到家已是深夜。怕影响妻子休息,臧教授让她先睡,不要等他。而妻子必须要等他回来才能睡着。
有一次,臧教授回来的太晚了,想妻子肯定是睡着了,怕影响她休息,就没有开妻子的门。结果妻子一直惦记着他,想看看他回来了没有,结果不小心摔了一个大跟头。从那以后,臧教授无论回家多晚,都会开一下妻子的门。因为他知道,那里有一颗牵挂他的心,那是他们之间的一个约定。
这样的约定在一般人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爱正体现在这种微不足道的细节、以及年复一年对这种细节的坚持中。
那些琐碎的细节臧克茂已坚持了26年。早在1984年,妻子于凤元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逆疾病,医生说,这种病例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也只有二三十年。随着病情加重,妻子左眼失明、手脚僵硬,生活不能自理。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臧克茂尽心尽力当起了妻子的保姆。“养鲫鱼、挤牙膏、准备药、逛商场”这几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只是臧克茂日常生活的琐碎功课之一。
养鲫鱼是为了让鱼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出来,爱人身体不好,做饭可马虎不得;每天上班前,他给妻子挤好牙膏、倒好水,准备好当天的药,还要把切好的水果放在妻子床前。如果要出差,他会提前在冰箱里准备好饭菜和酸奶,把妻子每天要吃的药分包、装好,方便服用。虽已年过半百,他仍然坚持背着妻子上楼下楼,每隔几天为妻子洗澡擦身。
逛商场也成了臧教授的必修课。一个老人,买女士服装和用品,常常会遭遇尴尬和不解。开始,臧教授也很难为情,时间长了,他就大方地告诉那些疑惑的目光:“我给爱人买呢!”
在陪老伴就医的过程中,臧克茂了解到,针灸疗法对保持肌肉机能有帮助。他就仔细观察中医师的针灸手法,买来中医方面的书籍自学针灸。为练手劲和针感,他先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一次,他没扎准穴位,疼得额头上冷汗直流。老伴流着泪说:“老臧,别扎了,万一你也扎瘫了,咱们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臧克茂那天也哭了,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和照顾三个孩子,付出的太多了,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遭多大的罪都值得。”
谈起老伴的疾病、家庭的重负,臧克茂总是轻描淡写,他对记者说:“老伴老伴,到老才是个伴。她嫁给我,就是把一生托付给了我,不管顺境逆境、健康疾病,我都要尽好自己的责任。”
在外人看来,臧克茂的家庭或许很不幸,夫妻都身染重疾,困难重重。然而,在臧克茂眼里,这个多难的家庭却充满爱和温馨。他说,“拼搏的人生没有遗憾,懂得了奉献才会富有,有爱的家庭从不缺少幸福。”
2007年11月2日,得知臧克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女儿们都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向爸爸表示祝贺。面对家人的祝福,臧克茂竟然像孩子一样有些羞涩,他握住老伴的手说道:“没有你们妈妈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为这个家庭付出最多,牺牲最大的是你们的妈妈,我感谢她!”说完,他缓缓站起身,向老伴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全家人紧紧拥在一起,久久无言。
责任编辑 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