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rAd-p53)腺病毒配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性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今又生与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26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颈部转移性癌。近期疗效评价参照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用B超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患者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标准。结果:本组病例在接受治疗后4周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2例,病情稳定(SD)2例,病情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8%(21/26),疾病控制率(CR+PR+SD)为 88.5%(23/26);21例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得到改善,2例QOL稳定,3例QOL下降。rAd-p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多为自限性低热(37.3~38.3 ℃),患者均能耐受。 结论:使用rAd-p53局部注射与DF(氟尿嘧啶、顺铂)化疗联合应用方法治疗颈部转移性癌显示较好的疗效,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 重组人p53腺病毒; 颈部转移性癌; 化疗; 基因治疗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尽管近年来这三大治疗手段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为了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基因治疗受到极大的关注[1]。研究表明, 在头颈鳞癌中p53表达阳性率为34%~40%, 多见于未分化癌细胞, 随着细胞的角化,阳性染色减少; 而p53在颈淋巴转移灶中有60%的阳性率[2]。目前临床已开展应用腺病毒介导的p53 基因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乳腺癌、脑瘤、卵巢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3]。国产的rAd-p53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是由5型腺病毒载体于人p53抑癌基因重组的肿瘤基因治疗生物制品。本科于2009年7月-2012年3月对病理证实的2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实施rAd-p53瘤体内多点注射,并联合化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5~71岁,平均49.8岁。放疗结束8周以后,残留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共1~3枚,大小1.5~3.7 cm,平均2.6 cm。其中转移性鳞癌23例、腺癌3例。原发灶包括:鼻咽癌15例,食管癌6例,宫颈癌、舌癌、喉癌、下咽癌、腮腺癌各1例。患者的入选标准为:(1)入院时检查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和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卡氏评分均在70分以上。(2)治疗前医患沟通基因治疗信息与概况,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接受基因治疗时间均在4周以上,总用量每例在8支以上。
  1.2 治疗方法 rAd-p53主要成分为一种携带p53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制剂需-20 ℃保存,室温融化后使用。肿瘤局部注射之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给药方法为转移淋巴结内多点注射,剂量为每支1012 VP/ml。每次1~2支,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给药后1~3 d,采用DF方案联合化疗(DDP 20 mg/m2,d1~3,静脉滴注;5-FU 350 mg/m2或500 mg/m2,d1~5静脉滴注)。
  2 结果
  治疗完成8周后,用B超测量肿瘤,以肿瘤面积(即肿瘤最大直径乘以肿瘤最大垂直径)表示肿瘤的大小和确认肿瘤退缩率。近期疗效评价参照实体肿瘤客观疗效,CR 9例,PR12例,SD2例,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8%(21/26),疾病控制率(DCR=CR+PR+SD)88.5%(23/26)。CR和PR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疼痛好转或缓解,食欲增加,精神状态好转。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采用KPS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10分者为改善,减少≥10分者为下降[4]。26例中21例QOL改善(80.8%),2例QOL稳定(7.7%),3例QOL下降(11.5%)。
  结果表明,rAd-p53 联合化疗治疗后患者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有4例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降低;1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出现凝血时间轻度延长,但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2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不伴有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可以耐受,无需处理,不伴有上呼吸道症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多为自限性低热(37.3~38.3 ℃),可能与rAd-p53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3 讨论
  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人类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它是通过一定方式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顺序导入人体的靶细胞,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抑癌基因是一类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P13.1,全长16~20 Kb,含有11个外显子,转录2.8 Kb的mRNA,编码蛋白质为p53,是一种核内磷酸化蛋白[5]。P53基因的失活与人类50%的肿瘤有关;野生型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 对细胞周期和凋亡起关键性作用,被冠以“基因卫士”的称号。它可以增强和延长细胞周期而抑制热诱导[6]。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是一种携带有正常p53基因的缺陷型腺病毒,其作用机制包括:(1)可特异性地引起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或者使肿瘤细胞处于严重冬眠状态,而对正常细胞无损伤[7]。(2)刺激机体产生肿瘤免疫反应,局部注射rAd-p53 后肿瘤局部聚集大量的免疫细胞[8]。(3)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和药物多抗性(MDR)基因表达的作用。
  临床实验证明,rAd-p53 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的疗效。陈传本等[9]在使用rAd-p53 结合放疗治疗鼻咽癌Ⅱ期临床试验观察中,对29 例鼻咽鳞癌随机分成基因治疗+放疗组(GTRT) 16 例和单纯放疗组( RT) 13 例进行对比,治疗结束后随访4 周, 两组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5%和15%,结果表明rAd-p53 基因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联合应用治疗NPC,具有显著疗效, 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韩德民等[10]在使用rAd-p53 联合手术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中,通过症状、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证明了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所有患者随访3年以上,均无肿瘤复发。张珊文等[1]在采用瘤内局部注射rAd-p53 联合放射治疗头颈部鳞癌的Ⅱ期临床试验观察中,通过随机对比分析或自身对比分析,结果都表明rAd-p53 联合放疗组中肿瘤CR率比单纯放疗CR率提高2.53倍(P<0.05)。   本组26例患者接受rAd-p53瘤内多点注射联合“DF” 化疗,CR 9例、PR 12例、SD 2例、PD 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8%(21/26),疾病控制率(CR+PR+SD)88.5%(23/26)。有21例QOL改善(80.8%),2例QOL稳定(7.7%),3例QOL下降(11.5%)。本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肿瘤局部注射之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 mg
  静脉滴注,多为低热,不需特殊处理;部分患者伴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可以耐受,不需特殊处理。其他不良反应主要与化疗相关,如常见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副反应、转氨酶升高等。rAd-p53的使用并不增加化疗药物的毒性。结论认为,rAd-p53 基因与“DF”化疗联合应用治疗颈部转移性癌是安全有效的,无明显不良反应。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治疗技术的提高,基因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珊文,肖绍文,刘长清,等.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射线治疗头颈鳞癌的Ⅱ期临床试验[J].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23):2023-2027.
  [2]薛英,田慎之,江孝清. p53基因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03,4(6):124-126.
  [3]关大刚,郑旭.重组人p53 腺病毒注射液( 今又生) 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1,19(12):2560-2563.
  [4]张雷,李宝平,刘爱军,等.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C].2008:354-355.
  [5]查锡良,周春燕.生物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6.
  [6] Zhang Shan-wen,Xiao Shao-wen, L You-yong. Adenovirus-Mediated P53 gene transfer increases the thermosensitivity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s(in vitro and in vivo) [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3, 15(2): 107-111.
  [7]彭朝晖,张晓志.国外重组腺病毒-p53制品对肿瘤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概况[J].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23):2098.
  [8]郑永法,戈伟,张令,等.今又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1,15(1):61.
  [9]陈传本,潘建基,徐鹭英.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射治疗鼻咽癌Ⅱ期临床试验观察[J]. 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23):2033-2035.
  [10]韩德民,黄志刚,张伟,等.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及追踪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23):2029-2032.
  (收稿日期:2012-12-24)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究重度子痫前期围手术期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的常规组和加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液体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新生儿相关情况、胎儿的Apgar评分情况。结果:液体组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情况显著于常规组的患者(P<0.05)。液体治疗组患者的新生儿的生长受限例数明显少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148例,非手术38例,按GOS评分,死亡18例(9.7%),植物生存状态9例(4.8%),重残26例(14.0%),中残23例(12.4%),良好110例(59.1%)。死亡原因为颅内血肿量大、弥漫性脑肿胀并恶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关键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在口腔医院护理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作为关键指标,制定口腔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项目,对口腔医院103名护士进行绩效考核,并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分。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后,其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医生、患者对护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胸心外科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胸腔镜组(V组,30例)和传统开胸组(T组,30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1)V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T组(P<0.05);(2)术前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探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疗效影响。方法:96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心肺脑复苏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GCS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及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28 d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1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病程3.15年,所有患者血清钙水平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明显升高,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和ECT的定位阳性率分别为75.0%及83.0%。结论:慢性骨疾病、肾结石或胰腺炎等疾病的患者应考虑到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以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年5月-2011年4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5.68±15.32)d。膝关节功能为优28例、良6例、可1例。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采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标准去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标准组及常规组。其中标准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3、7 d颅内压值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组患者在术后1、3、7 d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术后脑积水及迟发性血肿发生率高于标准组(P0.05),具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包块患者应用99mTc-MIBI显像进行良恶性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乳腺包块患者手术治疗前行99mTc-MIBI检查,计算包块瘤/非瘤组织(T/NT)的摄取比值,并和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恶性肿瘤21例,阳性显像19例,灵敏度90.5%,T/NT的摄取比值(1.42±0.57);良性肿瘤7例,阳性显像1例,特异性85.7%,摄取比值(1.23±0.37);99m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2009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第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疗效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个和第6个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