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层党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课是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党课是每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必修课。党课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衡量党课授课水平的根本标准。本文拟从福建省基层支部党课运行情况及现存困境入手,结合“艺术党课”的深刻内涵与部分优秀成果,探析借助艺术形式提升基层党课吸引力、影响力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艺术党课;基层党课;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党课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而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组织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纪律要求、历史沿革、优良传统等;是每一位中共党员的必修课。党课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衡量党课授课水平的根本标准。目前基层支部党课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党课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授课技巧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课的授课效果。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借助文艺的形式开展党课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寓教于乐,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增添了人文色彩,有助于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吸引力。
  一、当前基层党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课“必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党课教学的课程规划制定、任务设置、内容筛选、方法创新等都要自觉从这个大局去把握、去落实”。上好党课,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审美属性发生着细微变化,这对党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通过对省内个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课授课情况调研发现,当前福建省基层党课主要存在教育流于形式、授课内容单调、授课内容与业务工作相混淆、授课方法单调和手段单一等问题。传统党课教学方式急需改革。
  (一)教学过程形式化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都能够深刻认识到开展党课教育的重要意义,支部书记把党课作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工作。但也存在一些支部书记对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支部将理论学习等同于党课,通过学材料,念文件的形式开展党课教育;一些支部书记满足于完成每年党课授课次数要求,在授课时间上“偷工减料”,在接受检查上过分依赖“痕迹管理”,导致党课教育成效低下,形式主义问题显著。
  (二)教学内容模式化
  调查发现,基层党课教学存在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的问题。一些党支部党课教育内容的种类多年一成不变,只限于党的基本知识、会议精神、组织决定、领导讲话等。教学过程基本以念文件、讲心得、播放会议视频为主,内容单调、贫乏。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党员自学方式完成,且缺乏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难以激发党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导致其缺乏学习热情。一些支部书记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不强,用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动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孤立化
  调查发现,一些支部出现党课教学脱离规定内容的情况。一些基层支部将破除“两张皮”现象机械地理解为改变党课加教学内容,将党课教学与业务指导强行嫁接。一些单位将党课上成业务指导课、业务咨询课,忽视了党课本身的理论宣传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不少单位基层党支部书记无心参与党课备课授课,将业务工作总结制成党课课件,一些学校的教师党支部书记直接将日常授课的教学资料进行政治理论包装“化身”为党课,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单位基层党支部书记对党课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四)教学手段单一化
  当前,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是基层党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党支部书记没有一线授课经验,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导致他们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开展党课教学。授课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听课人与授课人的互动性较差,听课者的获得感与参与度不足。虽然党课教学与学校课程教学之间有所不同,但在授课方式上却可以广泛吸收学校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然而,包括高校在内在单位在党课教学方面的方法创新明显不足,以至于一些党课吸引力不高。
  二、用优秀文艺作品打造“艺术党课”,破解基层党课教学困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党课教学的需求层次日益提升,对党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开展党课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党课教育对象的个人需求与普遍期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思想实际,以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开展党课教学,不断丰富党课教学的载体与手段,使受教育者提升党课教学的获得感,是当前党课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道:“文艺可以反转过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1]63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2 ]优秀的文艺作品关注人生,反映人们的生活,启迪和激励人们对生活的想象和思考,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优秀艺术作品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其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共同构成优秀文艺作品的整体价值。因此,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党课教学,是一种最能提升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教学方式创新。
  (一)“艺术党课”概念提出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 2 ]这一命题深刻把握了文艺的本质属性以及當代青年干部的身心特征。“从文艺的特点来看,它不同于枯燥的理论说教,它寓理性于感性形象之中,审美寓社会性规范于个体感性体验之中。”[3]59-62在文艺审美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文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取向,并通过个体体验与其产生共通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内涵其中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与传输。其次,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其表现特征与当代人的思想特征、审美特点高度契合。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看,青年时期正是人生的拔节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依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同时,由于青年人感性能力敏锐、情感需求强烈,也有助于激发文艺党课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   (二)“艺术党课”的定义
  艺术党课是一种依托优秀艺术作品开展党课教学的新型党课形式。是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载体。目前,国内并没有学者或单位较为正式提出“艺术党课”的具体概念,但开展具有“艺术党课”特质的党课教学的单位陆续显现,一些省份的单位相继通过观看红色题材剧目演出作为党支部活动、主题党课的主要形式,一些知名艺术院校相继推出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党课”。如,中央音乐学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7周年,打造“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樂节”,通过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时期经典歌曲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进行解读,阐述党的文艺理论如何指导艺术实践取得成功。上海戏剧学院以淮剧为主要形式,推出以《永怀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为题的戏剧党课,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以传统文化形式诠释文化自信的内涵实质。这些艺术党课均在所在单位引发了强烈反响,为其他单位开展艺术党课提供了实践依据。
  综合目前省内外通过艺术剧目开展党课教学的经验做法,我们可以给艺术党课做如下定义:艺术党课是在尊重党课基本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心挑选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电影、电视、剧目、展览以及综合文艺演出等形式,将传统党课授课内容以艺术形式展现给受教育者的新型党课教学形式。
  (三)艺术党课的基本功能
  “艺术党课”突出党课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观赏性,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及英雄人物寄于影像、画面、故事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淡化说教痕迹,增加人文色彩,能够消除党课教学对象的抵触心理与逆反心理。艺术党课并非单纯的艺术作品观摩,在作品展演的过程中,应当加入主讲人,主讲人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片段式阐述,为观众呈现文艺作品所传达的主旨,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逻辑线条,并对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进行提炼总结,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者的接受程度。同时,艺术党课还能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在接受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的基础上,在授课结束后还会对艺术作品所讲述的经典故事、人物、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自觉接受党课所传达的观念、宗旨与思想,并转化为实际行为。
  (四)艺术党课主讲人的培养
  艺术党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艺表演,其艺术元素呈现的全过程需要安排若干名主讲人进行讲解,引导广大观众将艺术表现内容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相结合,将艺术元素与观影体验升华成党的理论学习。主讲人是艺术党课的灵魂,在党课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党课的主讲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讲人要一身正气,精神饱满,激情洋溢,具有正能量,具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有较高的党的综合理论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具有生动性、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是提高党课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第二,主讲人要自觉培养学习与研究的习惯,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研究分析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修炼自身语言表达感染力和吸引力,锻炼调节听课人情绪和课堂氛围的能力,努力在自身与听课人之间营造思想碰撞与共鸣的火花。第三,主讲人必须具有与艺术作品本身相匹配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否则其主讲的感染力与主旨思想则容易被艺术作品本身所掩盖。一般情况下,艺术党课主讲人可以选择在业界具备较高名望的人民艺术家,或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或是和艺术作品所展现人物相关的亲人、朋友、同事等人员。
  三、近年精品艺术党课创作与展演情况概述——以福建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讲道:“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2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各文艺院团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红色革命题材、模范人物题材创作,呈现了一批讴歌革命英雄、体现时代精神、彰显福建特色、颇具艺术魅力、广受群众好评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许多作品以艺术党课形式进行推广,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支部将剧目观摩作为支部党日活动与主题党课重要形式,丰富了基层组织生活,得到了广大党员的一致好评。
  (一)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传递“樵夫精神” 弘扬英雄品格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弘扬“廖俊波精神”的话剧精品,福建话剧院自2017年4月开展了大型原创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的创排工作。该剧以廖俊波在政和县的工作经历作为故事主线,从他诸多个人魅力特点中选取俯下身子一心为民、清廉务实一心为公、既讲速度又讲策略、既严格要求又平易近人等几个精神品质,展现当下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光荣与梦想而呕心沥血的力量与担当。
  (二)红色革命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革命年代的凄美爱情
  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取材于发生在闽西革命老区的一个真实故事,呈现了红军长征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一个客家妇女一生风雨不动的情感坚守,阐释了信仰至上、信念永恒的主题,展现了苏区人民红旗不倒的精神,体现了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牺牲的典型事迹、矢志不渝的信念,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
  (三)歌剧《平凡的世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用平实的笔触描绘出普通劳动者在面对种种艰难境遇时,始终坚韧前行的图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讴歌了普通小人物追求自我、不断抗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习近平主席称之为“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民族歌剧《平凡的世界黄土地》取材于《平凡的世界》的上半部分,讲述了青年农民兄弟孙少安与孙少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努力脱贫致富,并找寻精神世界的历程。   (四)舞剧《丝海梦寻》:文明相互交融的美好愿景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门户。为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福建省文化厅组织福建省歌舞剧院深入挖掘福建“海丝”文化资源,创作了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其讲述的是发生在古代福建泉州刺桐港一家两代水手的远航之梦,以及其间所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本剧以海上商旅为背景,以人物命运为经纬,贯通连缀起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全景画面,形象地表达了各国人民之间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真挚情愫和感人场景,向世界各国传递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愿望。
  通过各类红色文艺作品在全国进行巡演,让兄弟省份领略了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艺术党课”,在进一步提升了福建红色题材剧目的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基层党课的形式与内容,为各单位组织开展基层支部开展“艺术党课”教学提供良好载体。
  四、加强“艺术党课”内涵建设,提升党课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开展基层党课教育是坚定党员政治信仰、提升党员理论水平的基础环节,亦是重要环节。正所谓“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根基。因此,强化基层党课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破除基层党课固有难题,转变基层党课授课形式,创新基层党课创设路径,增强基层党课课程魅力,离不开借助文艺载体开展“艺术党课”。开展“艺术党课”不仅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所蕴含与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还能将党史国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与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开展导向正确、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上好党课,使党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创新性,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传承“三种文化”,以优秀艺术作品表现党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业绩
  艺术党课的核心是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则必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党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好的形式就是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业绩,再现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文艺精品。用文艺精品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展现老一辈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的伟大事业不惧牺牲、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精神。纵观国内的各类艺术作品,无论是省外艺术家创作的音乐剧《红船往事》、歌曲《十送红军》、舞剧《井冈井冈》,还是省内艺术家创作的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歌剧《松毛岭之恋》《与妻书》等,无不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深沉的民族情感,同时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这些关于党的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唱响了爱党、爱国的主旋律,富有艺术魅力,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和艺术上的享受,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英雄人物的初心使命,对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挖掘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组织开展作品创作,將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辉煌历史打造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作品展演的形式开展本地区艺术党课教育教学。
  (二)依托“四史”教育,推动“艺术党课”的现场教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华大地留下了许多党史胜迹,它们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艺术党课的创作提供了时代契机。各地要充分利用宝贵的红色历史资源,深化艺术党课的创作与展现形式,全面依托“四史”教育基地开展艺术党课现场实地教学,拓展艺术党课外延,提升艺术党课的获得感与感召力。建好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基地,将成为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重要红色文化遗址都建有规模宏大、设施现代化、资料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馆和博物馆。这些展馆有图片文字区,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发展、武装抗争等重大事件的图文说明、旧址照片等;有革命文物区,展示收集到的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存留下来的革命文物,立体再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个别展馆还能够利用VR、AR等新技术手段,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立体真实地再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使每个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亲历了一个个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给参观者们留下了既生动又难忘的印象。
  各地应重视党史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党史胜迹的保护、管理与开发,系统把握“四史”发展的逻辑主线,聚焦“四史”教育的主旨目标,将更多艺术作品运用于教育基地培训与现场教学当中,这有利于深入开展群众性“艺术党课”活动,通过教育基地现场教学能够强化受教育者在“艺术党课”中的历史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党课教育成效。
  (三)借助群众性文旅活动,提升艺术党课的参与度与获得感
  当前,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艺术元素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逐渐成为当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渠道。旅游是当前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形式,是丰富人民业余生活的基本途径。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性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以及常态性消费习惯形成有效契合。以旅游为载体,搭建艺术党课的新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艺术党课的辐射人群,提升艺术党课的影响力。以井冈山红色文化遗址为例,作为我国较早开发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在各类红色旅游景点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井冈山景区正是以群众性活动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为主要抓手,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历史事件展演、英雄人物讲述等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红色景区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各类单位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尤其是在红色文化体验方面,能够实现群众在导游的引导下模拟具体的革命情境,例如组织广大群众穿军装、唱红歌、重走革命道路,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群众性活动的方式虽然从形式上看与党课有着一定区别,但其内容与目的与艺术党课是基本趋同的,且因为增加的群众体验环节,其教育效果好于一般意义的艺术党课。这种群众性的活动对人民群众思想情感的影响是最真实的、最深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3]庞桂甲.习近平关于文艺育人的重要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04).
  [4]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
  ◆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710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国荣,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纪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林步艳]
其他文献
摘 要:2016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①的出台,与2011版本对比,曲目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变化。从两个版本中对中国歌曲曲目的取舍,给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音乐高考 规定曲目 民族声乐教学   一、2016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出台的背景  在2010年9月,正式出版了2011版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规定曲目②,(简称:2011版曲目)。考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掌握
期刊
【摘要】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似乎讲述的是韦一航与马小远这两位正值青春之际的癌症患者的爱情故事。然而,它却与以往的国产青春片有所区别,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有关青春、有关青春爱情的怀旧、叛逆、伤痕等简单而表面的叙述之中。以抗癌为线索,《送你一朵小红花》构造了以马小远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新女性,并深刻地表现、关怀着底层的各类边缘人。而电影在借鉴平行世界概念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态度。从这个三个层面上说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民歌曲调悠扬,内容深沉,极具民族神韵。在民族唱法中,蒙古族民歌,以及吸取蒙古族民歌特点创作的歌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演唱的音乐,都由少数民族特有乐器进行伴奏,因此,把蒙古族歌曲搬上舞台后以及运用在专业教学中,钢琴伴奏如何能表达出蒙古族音乐风格,是广大声乐艺术指导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节拍、器乐特色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钢琴伴奏如何选用伴奏织
期刊
【摘要】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因此,向域外传播京剧艺术意味着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介给世界,为世界文艺繁荣贡献一份中国力量。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京剧在域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对
期刊
【摘要】 王安祈是台湾“京剧新美学”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形象的重探为导引,致力于对传统京剧进行现代化、文学化的开掘和重现,为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其所编创的《青冢前的对话》,以女性视角多维审视女性,突破传统观念的剧本格调,延续传统的表演体系,聚焦于古典与现代舞台艺术的交融,以小剧场的形式颠覆性地展示了传统京剧的现代样态,创作出符合现代文化思潮的新编京剧。  【关键词】 王安祈;《青冢前
期刊
摘 要:莫扎特生命后几年的音乐创作是艰苦和辉煌的,本文通过对三首莫扎特女高音音樂会咏叹调钢琴伴奏音乐的人文分析,联系他的创作生活,反映莫扎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从而深入体会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人物创作心理脉络。  关键词:莫扎特 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 钢琴伴奏 创作生活  一、 莫扎特的生活经历与三首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关系  一提到沃尔夫冈·阿玛第·莫扎特,人们都会想到“音乐神童”的头衔,其实
期刊
【摘要】 《戏子与珍珠》是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20年夏出品的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线上展演有声漫画作品,主创团队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组成。剧本基于闽南民俗故事,讲述偏远海岛上,戏子因岛民贪婪的欲望而不得不用戏曲与被当作神明供奉的“漂客”进行交易,逐渐沉溺于戏,并最终失去一切的悲剧故事。文章从剧本创作、剧本改编及剧本演绎的角度,对该剧目是如何从话剧改编成有声漫画的创作历程、
期刊
【摘要】 尽管迪士尼重金打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汇集了众多华人明星,这部“中国公主”大片却在内地市场意外遇冷。本文从跨媒介二次编码的视角出发,对此影片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女性觉醒的表层叙事下,电影实际上表现出挪用中国元素的随意态度与摇摆的女性主义立场,隐藏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正是《花木兰》遭到中国观众批评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真人电影《花木兰》;
期刊
【摘要】 闽北民间舞蹈是闽北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北延平区峡阳镇传统民间舞蹈延平“战胜鼓”为研究对象,在舞蹈形态学视域下从郑成功精神、闽北农耕文化、女性主义三个方面分析延平“战胜鼓”的文化内核,研究蕴含在延平“战胜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延平“战胜鼓”;文化解读;农耕文化;郑成功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延平“战胜鼓”又
期刊
【摘要】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色起义,地域特色——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