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堂违法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st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在一线做教师时,有一点一直坚守:上课不拖堂。有时课没讲完,铃声响起,我会把半截话吞回去。有一次班级座谈会上,同学们对我唯一意见是我下课走人,希望“留步”。我当场回绝,理由有三:第一,下课时间是放松活动时间,与上课一样重要,大家应该遵守;第二,下课时间已经不再属于上一节课,我不能占用;第三,在学校,铃声为令,下课铃声就是下课律令,大家必须遵守。
  优秀是一种品格,优秀是一种习惯。上课拖堂,就不是好品格,不是好习惯。这是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重他人的恶劣行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里,铃声就是一种规矩,学生不遵守铃声上课或下课,老师肯定不认可,对老师自己却形同虚设,这不公平。
  到学校去听课发现,几乎没有不拖堂的。前几天一所学校正而八经搞公开课活动,我一连听了三节课,节节拖堂近5分钟。在反馈会上,我把这件事当作一个严重事故来提,看得出,大家不以为然。都是做学生过来的,大家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想想:不讲放松,只讲下课10分学生不得不做的事务,上洗手间(可能还要排队),为下节课做准备。上午的话,可能还有一些同学要补吃早上来不及吃的早餐。课间10分钟本来就很少,下节课还要从中占用3分钟作为预备时间,实际上可资学生左右的只有7分钟,你一拖堂,学生就不敢上洗手间了。现在的小学情况我不清楚,我自己读小学时在课堂就尿过裤子,我的孩子也如是尿过裤子。
  这段时间听了很多课,换位思考,做学生真累,我们只是听了几节课,就苦不堪言,大家要知道,学生是整天、整月、整年,经年累月地坐在教室,听课。有时候听的还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东西。想想学校真是一个集中营,合法不合理的集中营。我如果有足够的钱,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上这样的学校,我要来办一所学校,让他们能够享受受教育的快乐。
  拖堂问题不在拖堂本身,这只是一个表象。表象的实质,说到底这是制度文化欠缺甚至是为师者自私的性格问题。漠视他人的权利,作为教育者,说这是严重的师德问题也不为上纲上线。有人说,一节课,老师表达的时间超过4分钟,就不是一节好课,这未免苛严。作为一名教师,安排课堂内容时,关注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小学生大致15分钟,中学生30分钟左右),遵守教学秩序,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性条件。教育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差别很大,这是育人的事业,这是集体性生活化活动,因此教育无小事,事事关教育。一个微笑也许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一次不慎重的责罚可能就会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些人不以为然的许多教育细节中,上课拖堂是很不严肃的不良习惯。
  网上搜索“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条目数不胜数,但几乎没有一条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我真为我们的教育羞愧:只看到他人不足,看不到教育者自身的过失。是习焉不察还是麻木不仁?是积非成是还是自以为是?这样表达也许有欠公允,很多地方都已经将“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环节来强制管理了,教学中的不良习惯之教师部分也许藏身于这个环节之中。我于是也搜索了,还是找不到相关内容。这么大的事情,这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引起足够关注呢?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觉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等等的深刻关切。我看了、听了很多教学反思性表述,至今鲜有对诸如上课拖堂问题的反思。
  类似拖堂的小问题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以致大家都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了,如:放大个人好恶作为标准;在班上安插“深喉”搜集“情报”;一言堂;信口开河;等等等等。谈到教育,大家喜欢引用爱因斯坦很有反讽意味的那句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把那种努力追求庸俗目标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我们的教育超越了“猪栏的理想”吗:津津乐道于知识积累,自我陶醉于技能训练,忽视人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早在1930年代,爱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当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能只是作为一个专家而存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所触及的教育症结在哪?我相信大多数有识之士都明了于心,只是这个社会强大的运转惯性将每一个个体裹挟其中而不能自已,而同样强大的传统文化对独立个体的长期消解与挤压打造出一个缺乏个性精神的民族性格,让沉默的大多数甘愿沉默、得过且过。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只是为着实用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大家耳熟能详的“第十名现象”正反映出教育的残缺与无奈。分数这一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拦路虎、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命根子,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作用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重要。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文明的理念、严谨开阔的思想、执着进取的精神等养成性品格。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将关系着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可谓举足轻重。要想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于细微处见精神,处处为学生设想。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学生不仅是从自我的一言一行中学,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我初出茅庐时的老校长喜欢说,你站在三尺讲台上就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其时浑然不觉,年深日久感受日深,信然!
  封闭性、年龄学识不对等因素等影响所及,易于滋生教育权力,培养教师的威权意识、专制思想。我们为师者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学生或为人父母的心态心情,不妨以旁观的眼光反观我们的施教行为,我们真正平等民主地尊重学生了吗?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吗?曾经面向学生做过几次书面调查,他们讨厌的教学行为,教师上课拖堂几乎都是排在第一二位,希望老师们谨记。讲秩序,守规矩,有约束,尊重他人,文明社会的这些基本元素大道无形于点点琐屑之中,不可小觑,不可轻忽。(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
其他文献
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写出情真意切、童趣盎然的作文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
一、写给语文老师1.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2.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3.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
影片一开始,麦希穆斯凝视着一触即发的战场陷入幻想之中,他想象着他的指尖轻抚过麦芒,麦浪翻滚,大地馥郁芳香!是的,这场战争结束,他就可以回家了,回到他深爱的土地上,回到他深爱的妻子和儿子身边。就像我们平常深陷困境或面对困难时那样,总想着,坚持吧,等熬过这一段阴霾的日子,就会迎来灿烂阳光,就会继续过我们的云淡风轻的日子。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想望支撑着我们度过一切难熬的关口,我们总相信,在人生的转角处,
一  我地地道道的梦想之路,是从中考那年开始的。  中考后,迫于家庭捉襟见肘的经济,我将志愿定格在师范。然而,我并不甘心:充其量做个“孩子王”,能有多少出息?  然而,踏上讲台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坚定了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  遭遇车祸的我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百无聊赖地向窗外望去。突然,几个小男孩闯入了我的视线。“小龙、爱宝……”我失声喊了出来。  病房的门在瞬间被推开,几十个学生一拥而入。  “
孩子自从上了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正式学古文了——我说的不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而是学校自己另开设的——以前在幼儿园、学前班也学一些,但是要求不严。不像现在有学校自己印刷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对学过的古诗、《三字经》都能背下来。儿子每天早晨想起要被老师过筛子,就急得直哭,因为很多时候他都背不下来。我问过别的省市一些家长,他们孩子学校也都有类似的校本课程,要求学生背的东西大同小异,《三字经》、《千字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耗时耗力却低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尝试采用了作文五步培养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初见成效。
期末考试之后,我盼望分数公布的心情比孩子更着急。到了领通知书那天,孩子一回到家,我第一句话就问:“成绩怎么样?”  当孩子递过成绩单给我看时,我被其中数学一栏里那大大的“80分”怔住了。儿子从入学到现在五年级了,还没有考过低于90的分数,这次竟然是80分!  我马上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意:“怎么才80分呢?”孩子说:“这次数学题很难,后面两道大题都是没有学过的内容……”我忽然火气就冒了上来:“不知道检
复合励磁同步调速电动机是一种能够解决电动机在低速时难以实现大转矩输出、高速时难以实现恒功率输出问题的新型电动机。该电动机的转子由两部分组成一永磁体部分和辅助电励
新课程教学目标背景下,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授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