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在一线做教师时,有一点一直坚守:上课不拖堂。有时课没讲完,铃声响起,我会把半截话吞回去。有一次班级座谈会上,同学们对我唯一意见是我下课走人,希望“留步”。我当场回绝,理由有三:第一,下课时间是放松活动时间,与上课一样重要,大家应该遵守;第二,下课时间已经不再属于上一节课,我不能占用;第三,在学校,铃声为令,下课铃声就是下课律令,大家必须遵守。
优秀是一种品格,优秀是一种习惯。上课拖堂,就不是好品格,不是好习惯。这是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重他人的恶劣行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里,铃声就是一种规矩,学生不遵守铃声上课或下课,老师肯定不认可,对老师自己却形同虚设,这不公平。
到学校去听课发现,几乎没有不拖堂的。前几天一所学校正而八经搞公开课活动,我一连听了三节课,节节拖堂近5分钟。在反馈会上,我把这件事当作一个严重事故来提,看得出,大家不以为然。都是做学生过来的,大家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想想:不讲放松,只讲下课10分学生不得不做的事务,上洗手间(可能还要排队),为下节课做准备。上午的话,可能还有一些同学要补吃早上来不及吃的早餐。课间10分钟本来就很少,下节课还要从中占用3分钟作为预备时间,实际上可资学生左右的只有7分钟,你一拖堂,学生就不敢上洗手间了。现在的小学情况我不清楚,我自己读小学时在课堂就尿过裤子,我的孩子也如是尿过裤子。
这段时间听了很多课,换位思考,做学生真累,我们只是听了几节课,就苦不堪言,大家要知道,学生是整天、整月、整年,经年累月地坐在教室,听课。有时候听的还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东西。想想学校真是一个集中营,合法不合理的集中营。我如果有足够的钱,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上这样的学校,我要来办一所学校,让他们能够享受受教育的快乐。
拖堂问题不在拖堂本身,这只是一个表象。表象的实质,说到底这是制度文化欠缺甚至是为师者自私的性格问题。漠视他人的权利,作为教育者,说这是严重的师德问题也不为上纲上线。有人说,一节课,老师表达的时间超过4分钟,就不是一节好课,这未免苛严。作为一名教师,安排课堂内容时,关注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小学生大致15分钟,中学生30分钟左右),遵守教学秩序,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性条件。教育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差别很大,这是育人的事业,这是集体性生活化活动,因此教育无小事,事事关教育。一个微笑也许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一次不慎重的责罚可能就会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些人不以为然的许多教育细节中,上课拖堂是很不严肃的不良习惯。
网上搜索“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条目数不胜数,但几乎没有一条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我真为我们的教育羞愧:只看到他人不足,看不到教育者自身的过失。是习焉不察还是麻木不仁?是积非成是还是自以为是?这样表达也许有欠公允,很多地方都已经将“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环节来强制管理了,教学中的不良习惯之教师部分也许藏身于这个环节之中。我于是也搜索了,还是找不到相关内容。这么大的事情,这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引起足够关注呢?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觉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等等的深刻关切。我看了、听了很多教学反思性表述,至今鲜有对诸如上课拖堂问题的反思。
类似拖堂的小问题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以致大家都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了,如:放大个人好恶作为标准;在班上安插“深喉”搜集“情报”;一言堂;信口开河;等等等等。谈到教育,大家喜欢引用爱因斯坦很有反讽意味的那句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把那种努力追求庸俗目标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我们的教育超越了“猪栏的理想”吗:津津乐道于知识积累,自我陶醉于技能训练,忽视人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早在1930年代,爱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当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能只是作为一个专家而存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所触及的教育症结在哪?我相信大多数有识之士都明了于心,只是这个社会强大的运转惯性将每一个个体裹挟其中而不能自已,而同样强大的传统文化对独立个体的长期消解与挤压打造出一个缺乏个性精神的民族性格,让沉默的大多数甘愿沉默、得过且过。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只是为着实用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大家耳熟能详的“第十名现象”正反映出教育的残缺与无奈。分数这一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拦路虎、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命根子,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作用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重要。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文明的理念、严谨开阔的思想、执着进取的精神等养成性品格。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将关系着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可谓举足轻重。要想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于细微处见精神,处处为学生设想。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学生不仅是从自我的一言一行中学,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我初出茅庐时的老校长喜欢说,你站在三尺讲台上就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其时浑然不觉,年深日久感受日深,信然!
封闭性、年龄学识不对等因素等影响所及,易于滋生教育权力,培养教师的威权意识、专制思想。我们为师者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学生或为人父母的心态心情,不妨以旁观的眼光反观我们的施教行为,我们真正平等民主地尊重学生了吗?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吗?曾经面向学生做过几次书面调查,他们讨厌的教学行为,教师上课拖堂几乎都是排在第一二位,希望老师们谨记。讲秩序,守规矩,有约束,尊重他人,文明社会的这些基本元素大道无形于点点琐屑之中,不可小觑,不可轻忽。(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
优秀是一种品格,优秀是一种习惯。上课拖堂,就不是好品格,不是好习惯。这是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重他人的恶劣行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里,铃声就是一种规矩,学生不遵守铃声上课或下课,老师肯定不认可,对老师自己却形同虚设,这不公平。
到学校去听课发现,几乎没有不拖堂的。前几天一所学校正而八经搞公开课活动,我一连听了三节课,节节拖堂近5分钟。在反馈会上,我把这件事当作一个严重事故来提,看得出,大家不以为然。都是做学生过来的,大家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想想:不讲放松,只讲下课10分学生不得不做的事务,上洗手间(可能还要排队),为下节课做准备。上午的话,可能还有一些同学要补吃早上来不及吃的早餐。课间10分钟本来就很少,下节课还要从中占用3分钟作为预备时间,实际上可资学生左右的只有7分钟,你一拖堂,学生就不敢上洗手间了。现在的小学情况我不清楚,我自己读小学时在课堂就尿过裤子,我的孩子也如是尿过裤子。
这段时间听了很多课,换位思考,做学生真累,我们只是听了几节课,就苦不堪言,大家要知道,学生是整天、整月、整年,经年累月地坐在教室,听课。有时候听的还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东西。想想学校真是一个集中营,合法不合理的集中营。我如果有足够的钱,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上这样的学校,我要来办一所学校,让他们能够享受受教育的快乐。
拖堂问题不在拖堂本身,这只是一个表象。表象的实质,说到底这是制度文化欠缺甚至是为师者自私的性格问题。漠视他人的权利,作为教育者,说这是严重的师德问题也不为上纲上线。有人说,一节课,老师表达的时间超过4分钟,就不是一节好课,这未免苛严。作为一名教师,安排课堂内容时,关注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小学生大致15分钟,中学生30分钟左右),遵守教学秩序,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性条件。教育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差别很大,这是育人的事业,这是集体性生活化活动,因此教育无小事,事事关教育。一个微笑也许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一次不慎重的责罚可能就会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些人不以为然的许多教育细节中,上课拖堂是很不严肃的不良习惯。
网上搜索“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条目数不胜数,但几乎没有一条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我真为我们的教育羞愧:只看到他人不足,看不到教育者自身的过失。是习焉不察还是麻木不仁?是积非成是还是自以为是?这样表达也许有欠公允,很多地方都已经将“教学反思”纳入备课环节来强制管理了,教学中的不良习惯之教师部分也许藏身于这个环节之中。我于是也搜索了,还是找不到相关内容。这么大的事情,这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引起足够关注呢?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觉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等等的深刻关切。我看了、听了很多教学反思性表述,至今鲜有对诸如上课拖堂问题的反思。
类似拖堂的小问题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以致大家都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了,如:放大个人好恶作为标准;在班上安插“深喉”搜集“情报”;一言堂;信口开河;等等等等。谈到教育,大家喜欢引用爱因斯坦很有反讽意味的那句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把那种努力追求庸俗目标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我们的教育超越了“猪栏的理想”吗:津津乐道于知识积累,自我陶醉于技能训练,忽视人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早在1930年代,爱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当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能只是作为一个专家而存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所触及的教育症结在哪?我相信大多数有识之士都明了于心,只是这个社会强大的运转惯性将每一个个体裹挟其中而不能自已,而同样强大的传统文化对独立个体的长期消解与挤压打造出一个缺乏个性精神的民族性格,让沉默的大多数甘愿沉默、得过且过。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只是为着实用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大家耳熟能详的“第十名现象”正反映出教育的残缺与无奈。分数这一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拦路虎、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命根子,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作用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重要。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文明的理念、严谨开阔的思想、执着进取的精神等养成性品格。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将关系着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可谓举足轻重。要想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于细微处见精神,处处为学生设想。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学生不仅是从自我的一言一行中学,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我初出茅庐时的老校长喜欢说,你站在三尺讲台上就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其时浑然不觉,年深日久感受日深,信然!
封闭性、年龄学识不对等因素等影响所及,易于滋生教育权力,培养教师的威权意识、专制思想。我们为师者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学生或为人父母的心态心情,不妨以旁观的眼光反观我们的施教行为,我们真正平等民主地尊重学生了吗?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吗?曾经面向学生做过几次书面调查,他们讨厌的教学行为,教师上课拖堂几乎都是排在第一二位,希望老师们谨记。讲秩序,守规矩,有约束,尊重他人,文明社会的这些基本元素大道无形于点点琐屑之中,不可小觑,不可轻忽。(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