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教作文的启示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送我一套“名家文学读本”,内有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汪老是散文大家,他的作品全部在说明着“怎么写”。他的本领从何而来?在题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汪老详细记述了他的导师——沈从文先生如何教他们写作文。我读后竟引发了共鸣,觉得沈老先生八十年前的教法,非但不过时,甚至可以说十分契合新课程理念。如若不信,请听我道来。
  作文教学,命题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是教师命题、半命题,还是学生自主命题,至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沈从文先生教作文,不太赞成命题作文,但也不完全排斥,必要时也会要求学生写上一两篇。但他的做法是不“命”则已,一“命”就非常具体,比如《我们的庭院有什么》,甚至《我们教室里的空气》等,可谓细微至极!沈老之所以这样命题,他认为,作文教学须从片段练习抓起,正如制造机器一样,需先制造零部件,然后才能组装起来。学会写片段,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沈老的这个主张,我深有同感。我教学生习作,也主张从句子、从片段抓起。比如写《饭后一支烟》,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爸爸饭后怎样摸出烟盒、取烟,怎样点火、吸烟,怎样吐烟、享受……这一系列动作、神态,从时间上看实在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但是学生抓住爸爸的动作、神态,认真观察,展开联想,一句句地描写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别以为天下爸爸吸烟的样子都差不多,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每个学生笔下爸爸吸烟的神情,还真没有一个相似的——每个爸爸各有自己的秉性、习惯,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跟着变化!
  沈老教作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讲技法。沈老虽然是行伍出身,但他身为联大文学教授,也是饱读诗书的。在教学生作文时,他不喜欢引经据典,不喜欢总结高尔基怎么开篇,欧·亨利怎么结尾,作文时不时来点子曰、亚里士多德说之类,强调“我手写我心”,看到什么就怎么写,想到什么就怎么写……我觉得,这对初学写作之人来说,尤其重要。眼下新课改提倡培植初学者的写作兴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就是鼓励写“放胆文”。先写出来再说,如果学生还未动笔,就给他们念上“紧箍咒”,念念有词,不吓死学生才怪。作文教学中语法、修辞、结构、文体等教学,非不为也,而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沈老教作文的第三个特点是“要贴着人物来写”。我认为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小学生作文,除应用文外,大致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其中写人、记事又密不可分(其实也确实不需要分得太清楚),因为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一定落实到人。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四类文体,时不时拿“偏题、跑题”恫吓学生,致使学生产生“最怕写作文”的阴影。沈老认为,作文的中心是“人”,其他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什么环境描写、过渡照应、议论抒情等,只有附着于“人”,才会有血有肉,否则就是故弄玄虚,卖弄技巧。所谓“贴着人物来写”,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不要一写小女孩总是“梳着两个羊角辫”,一写老爷爷总是“饱经风霜的脸上”。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与人之间都是千差万别的,作文其实就是要描摹出这些差别。
  沈老教作文的最后一个特点是“给作文写读后感”。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轻作前指导,重作后讲评”,而且作后指导还采用别出心裁的“笔谈”。他写的比说的多,常常在学生作文后面洋洋洒洒写上一篇读后感,长度超过作文,内容也很宽泛,有评点作文分寸得失的,有从作文中的一个点说开去的,颇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的味道,也有自己干脆另写一篇“下水文”的。沈老这样批阅学生作文,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对学生的全身心付出,谈何容易?所幸的是,我也一直坚持写“下水文”。近年来还开始了“自创文本”教学研究,就是根据教材单元主题,从自己公开发表的散文中选择合适的文本,编辑成选读课文(自己选自己),在课堂上教学,既实现了作者、编者、教者的“三者对话”,也践行了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理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314000)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水平的公共课程。该文通过分析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改革高职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1-0180-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的一种方式。高职学院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并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促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资源配置的
1.教育观念方面。尽管初中新课程已实施多年,高考命题也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有的老师也参加了高中新课程培训,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有许多老师凭经验办事,受制于旧课
摘要:一直以来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无法离开分层技术给予的技术支持。该文先从应用层面是介绍了分层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实际特点,然后分析了实际应用涉及的技术,最后深入分析了分层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分层技术;软件开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7-0235-02  自从步入
有感情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朗读就越是呕哑啁哳难为听,他们的感情朗读是基于音量的,他们的感情体现在句子中转折词、承接词以及语气词的高音上,这样做作的朗读,有个惯用的说法,叫“朗读腔”。与之相比,低年级的童声反倒显得更为清脆悦耳。越学反倒越回去了,岂不是咄咄怪事?  但当我们找出教师在课堂上常见的话语仔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创新化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中之重。而计算机作为新时代的关键技术,是广大人才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计算机相关课程开展的基础性课程,不仅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文即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视角,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深入探讨计算机基
十多年前,我到了一所新学校工作。新人嘛,总要找个机会接受一下大家的检阅,正好,教研员要到学校进行教学调研。教导主任安排我一周后上一节公开课,算是一个展示的机会,也正好请教研员指点指点。那天,教研员如期而至。我执教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文精彩的语言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上得扎扎实实,课后教研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就在我感觉得意扬扬之时,身边一位同事悄悄地问我:
我不同意“让学于生”的说法,理由是:“学”本来就是学生的事情,没有“让”的道理。我主张“还学于生”。为什么?“学”是学生的事情,但我们的教学异化了——因为教师的“讲”,教师的强势、霸道,把“学”挤掉了、剥夺了,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原本就属于学生的事情“还”给学生。  “还”是正本清源,是顺应“教理”。  如何通过“还”让学生真正具有“主体性”,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激烈。因此,执教者心中必须始终装着学生,想着学生,注意营造适合学生出彩的课堂节奏,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有机会收获出彩的课堂,并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起点。  让学生出彩才是课堂取舍的衡量标尺,这样的课堂才会拥有最有效的节奏。一位教师按照预设方案执教《小鹰学飞》,有个学生猛地提出质疑
美国《华盛顿邮报》实习记者詹姆斯的实习期快结束了,可总编贝内特对他很不满意,并多次提醒他,实习期结束后,就让他另谋高就。詹姆斯很郁闷,于是妻子玛丽带他到动物园去看马戏团表演,想让他开开心。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马,经过驯兽师的训练,已经没有了那种狂放不羁的野性,变得十分乖顺、听话。随着驯兽师的口令声,这些斑马步调一致地齐步走、跳坑、钻圈、躺下……詹姆斯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拿出相机,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