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需“四重”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和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教师抓住“求平均数”的意义——便于比较,采用“猜一猜”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哪个小组学生成绩好?学生积极动脑,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第一个小组学生的成绩好,理由:高分在他们组;有的说:第二个小组学生成绩好,理由:他们总分多;有的逐个比较,也很难说清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于是产生了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这时,教师提出:想知道比较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既从知识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使学生懂得了“求平均数”的意义——便于比较;又了解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更从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上引发了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建立了“求平均数”的概念。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然后教师再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为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认识环境。又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时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便形成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这、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有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跃,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课上是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又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这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由此,他们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又如:教学“元、角、分”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份作业:①请你调查下列学习用品的单价:钢笔、圆珠笔、三角板、直尺、小刀、铅笔。②用5元买学习用品,你准备怎么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根据单价作出各种不同、合理的选择,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中国网络媒体的定位:定义、市场格局与特征从传播功能与社会效益定义中国网络媒体两大类网络媒体构建市场格局中国网络媒体的明显特征中国网络媒体经营研究与实践发展1999
湖南幕阜山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平江县北境。本文根据9次对湖南幕阜山叶蜂类昆虫进行取样调查情况,采用东亚叶蜂区系分析方法对湖南幕阜山的叶蜂区系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Sha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疑和操作的内容和程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灵活激疑 优化效益 培养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对人的一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还是不够的,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使你真正活得幸福。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笔者认为:数学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应该让数学的课堂充满智慧。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大家知道: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数学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要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何使学生的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都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以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而作为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已经当起了学习的主人,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感知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
期刊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素材、生活经验、
新课程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挑战,特别是进入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需要开拓创新,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培养这种精神。  【关键词】学习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新人的基本精神。数学学习需要开拓创新,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培养这种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作为数学教师,就如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讨,分为以下几步:设定目标任务,导学导教;以
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性是求异性,而求异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下面本人结合数学教学,谈一谈如何培养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1.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