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两题故宫风景画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国嘉德在香港举行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名不见经传的外国画家所绘《故宫鸟瞰图卷》,成交价达到了70余万元。应当说,一幅作于1936年的非著名外国画家的作品,能有这样的成交价格,虽不算太高,也颇为理想了。绘画者赫威史是位外国女性,其生平无从确考,但此图因有胡适题跋,遂得重视。胡适的题跋为:
  殿宇崔嵬一望中,依然金碧映晴空。才人秀笔描摹得,六百年来大国风。
  赫威史女士为克罗希夫人作此皇城全景,笔意壮丽细密。
  作此题之。一九三六年五月,胡适。
  胡适的这则题跋,见于《胡适日记》1936年5月6日的记载,是明确无误的真迹。仔细观察图卷,会发现图卷的题名除了有两处张伯英所题“故宫鸟瞰”之外,轴头尚有胡适所题“北京皇城全景,克罗希梅丽氏藏”的字样。这应当是胡适应此画原藏者克罗希梅丽夫人所请而写。对于一生倡举“新文学”,坚持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而言,为一幅外国人所绘故宫图卷题跋了一首“古体诗”,实不多见。或许,北京的故宫与皇城,在胡适眼中,自有一番自然而然的“古意”与亲切罢。在这种亲切感之下,他也自觉不自觉地要题写一两句“古体诗”来了。
  其实,说起“故宫”,胡适还真与之机缘不浅。他是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通过电话、进过宫、聊过天的现代学者,也是直接见证“紫禁城”化身“故宫”,并亲身经历皇家禁地化身国家博物院的现代学者。所有这些“前缘”,或许也是胡适欣然为这幅外国画家所绘故宫图卷题跋的原因所在罢。
  此外,此图的题跋者除胡适外,尚有张伯英、溥儒、周肇祥、邵章等时贤名流。其中,书法家、鉴赏家张伯英(1871—1949)为此画题了两幅引首。第一幅引首题大字“故宫鸟瞰”,附注“试渊鉴斋砚,淳化轩墨题此,皆故宫物也。丙子(1936)清和,彭城张伯英”。张氏在题写引首时特意注明,所用墨、砚皆为宫中旧物,专门用来题这幅“故宫鸟瞰”,亦真可谓“名实相符”,颇为讲究。第二幅仍题“故宫鸟瞰”,足见郑重其事。
  后纸添加的题跋,爱新觉罗皇族的旧王孙溥儒(1896—1963)所题为一首诗,诗云:
  玉阙金台入碧空,神州佳气郁葱笼。挥毫不异图王会,万古乾坤绕汉宫。
  时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的周肇祥(1880-1954)所题亦为一首诗,诗云:
  幽燕自古帝王都,俯揽宫城入画图。展卷不胜兴废感,漫将人事诿天乎。
  时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的藏书家邵章(1872—1953),所题仍是一首诗,诗云:
  城阙嵯峨蓟树烟,冕旒万国记当年。只今赢得鲛绡画,禁扁宫名待续编。
  这些题跋、题诗,皆出自名家之手,其诗文内容也皆是吟咏故宫、感怀沧桑,与《故宫鸟瞰图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且题跋者的身世与身份,或多或少皆与故宫有所关联,又皆是当时北平文化圈子里的名流宿儒,他们的题跋足以使画作平添一份历史与文化价值。俗话说,“一经品题,身价倍增”,正因为如此,一幅非著名外国画家笔下的故宫图卷,在绘成80年后,有了颇为理想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无独有偶,查阅1939年3月8日的《胡适日记》可知,胡适还曾为另一位外国女性画家所绘故宫风景画题跋。只是这一幅画作如今还未见诸拍卖或展览,故而不能一睹真容。但胡适的题跋是完整地记录在日记之中的,从中不难揣想那位外国女性画家的画境与胡适的心境。在此,不妨转录日记原文如下:
  为Mrs.Nelson T.Johnson(纳尔逊·T·约翰逊夫人)题画两幅,其一幅为侯女士画的北平美使馆楼上所见紫禁城风景,我为题小诗云:
  从你们的窗子上,你们望见的是那一排排绿树高头,那没有云的青天底下,那澹澹的宫墙,拥簇着映日的琉璃瓦。
  你们望不见的,而我心里怪惦念的,是在那故宫北面,景山脚下——那儿曾有我的工場,那儿曾是我的家!
  胡适为其画作题跋的这位Mrs.Nelson T.Johnson(纳尔逊·T·约翰逊夫人),其生平仍无从确考,与前述《故宫鸟瞰图卷》的作者赫威史一样,皆是未见载于艺术史中的外国女性画家。这一次,所绘的乃是“北平美使馆楼上所见紫禁城风景”,这对当时已身在美国、赴任中国驻美全权大使的胡适而言,更难免触景生情,泛动乡愁了。
  遥想当年在北平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上观赏紫禁城风景的约翰逊夫人,挥毫画下了自己眼中的风景。而与此时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中观赏这幅画的胡适,则挥毫写了自己读画的心境。他由此联想到了自己在北平的旧居——位于米粮库胡同4号的旧居,发出了“那儿曾是我的家”的慨叹。
  两天之后,3月10日,胡适“将题Johnson(约翰逊)画二则译为英文,交与Miss Elizabeth Johnson(伊丽莎白·约翰逊小姐)带到Cody,Wyo.(怀俄明州,科迪)交给Johnson夫妇。”3月24日,胡适在其官邸“双橡庄园”中感到“天气忽然大暖”,看到“庄园中玉兰花忽然怒开”,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切“使我想念北平”。(详参:《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胡适两题故宫风景画,皆是为外国女性画家的作品题跋。所题两首诗,一为旧体七言诗,一为自由体新诗。其实,诗文格式无论新体旧体,胡适在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意绪,皆是很明晰的。
其他文献
王铎,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等,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王铎14岁开始读书,16岁入庠,30岁中举,明天启二年(1622)31岁时中进士。处在改朝换代明末乱世的王铎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明朝灭亡后进入清廷,官至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王铎工诗文,博学好古,绘画以山水及梅兰竹石见长,丘壑峻伟,意趣丰蕴,写实生动。
期刊
安庆,别称“宜城”,相传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郭璞来到此地,站在盛唐山上,鸟瞰这里地势险要,宜于筑城战守,便说:“此地宜城!”因位于长江之濒,后来又称“宜城渡”。直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为加强沿江防线,抵御元军,沿江置制使马光祖在此筑城,并成为安庆府的府治。而在此后的七百多年时间里,这座别名“宜城”的安庆城经历了多次战守,出现过多位著名的守城将帅,本文就来介绍明末史可法与“宜城天堑”
期刊
明清两代的篆刻艺术史,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方寸印石上的才情与风雅,几乎全由江南的才俊们所演绎。钩沉索隐,东北籍印人稀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降至民国印坛,终于出现两位东北籍印人的身影:一位是辽宁籍的王光烈,另一位则是吉林籍的徐人月(图1)。徐人月的篆刻事迹长期被印坛所忽略,业界对其极为陌生,直至上世纪90年代,印史学者孙洵编撰《民国篆刻艺术》一书,广泛搜集印人材料,始为徐人月立传,人们才有些许的了解
期刊
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壶通常是指由盖、流(俗称壶嘴)、柄(又称执)或提梁组成的用来盛放液体的容器。古陶瓷壶是中国古陶瓷器皿中工艺最为复杂、形制最为优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器物之一。历代瓷壶的形制、用途、釉色及装饰是伴随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的。   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名称、器型和功能等多方面的演变。中国人使用陶壺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
期刊
隋炀帝即位,诏令完成中国水运水利史上最伟大的河渠工程,后世称之为“隋唐大运河”。史载: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穀、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实际形成了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西向可经洛水、黄河至立国之都大兴(长安)以及关中地区,东北向可经黄河、永济渠抵今北京以及关外地区,东
期刊
本文主要介绍帽筒的起源及纹饰,沁阳博物馆藏清同治款粉彩人物帽筒的形制样式,精绘画面、摹本来源及意义。帽筒上表现的人物形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心理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有专家通过调查地方民风民俗,结合史料,认为帽筒起源于清康、雍、乾时期的山东省,当地老百姓在嫁女儿时,希望新人成双成对一心一意,白头偕老,使用一种比笔筒粗大而高的瓷器作为陪嫁物,民间俗称嫁妆瓶。嫁妆瓶是如何演变成帽筒的
期刊
壶,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昆吾圜器也。象形。”是一种罐状盛器,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造型和功能。陶制的壶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通常的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假圈足,造型较为多样。东汉以降,瓷器发展成熟,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青瓷的制瓷高峰之后,壶的造型也更加统一了,较为流行的是盘口壶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鸡首壶,西晋鸡首壶的鸡首虽多数不贯通,但是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古玩市场日趋红火、热闹非凡,无论是著名的北京潘家园还是上海的云洲商厦集市,每到周六、周日,这里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许多人怀着淘宝捡漏或是拾遗补缺的心理来到古玩市场,期盼自己有所收获。可是纵观中外艺术品市场,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市场往往不随人意,它充满着各种陷阱。根据笔者的观察,有两种陷阱市场上最常见:  一是来之于购买赝品。无论是拍卖场还是收藏品交易市场
期刊
最近在日本一藏家處上手了两件龙泉青瓷,一件是明代的观音佛龛,精虽精矣,却无甚突出的地方。另一件元代点彩玉壶春瓶,则令人“一见倾心”。瓶子被主人置于壁龛上,墙上挂了画,一旁还有简约的花道等小摆设,令人想起宋人的“挂画插花”传统。唐人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若说诗有诗品,那么瓷也可以有瓷“格”。如玉壶春这一造型,可奉为瓷品中之典雅一格。而这件玉壶春瓶可谓典雅格调的最好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内酒文化题材收藏门类的日渐风生水起,以老酒收藏热所延展的酒瓶、酒标、酒史资料等收藏品类越来越受到酒类收藏爱好者及市场的追捧,由此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酒瓶收藏家,湖南长沙的曹家柏先生便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一位。如今,他建立起的“中国酒瓶艺术与文化收藏馆”已经收藏有各个年代、各个类别、各种材质的精品酒瓶两万余件,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容纳了千百种景致。前段时间,应湖南省收藏协会的邀请,笔者前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