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理解 提高教学成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_dra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侧重点都是有迹可循的,教师只要抓住立足理解,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教学,就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为例,把內容分成了计算、图形、实际问题、记忆性内容这四类,从每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出发,谈基于理解的教学做法。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 教学侧重点 课堂成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广大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抓住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的学习在理解中发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减负。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侧重点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抓住关键之处,立足理解,展开教学,就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一、理解算理——“计算教学”收效长远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算理进行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得出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且学生能够独立计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理解算理”,有了算理的支撑,学生在计算时,就能知道怎么算,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了。
  一般在教学时,有的教师会把理解算理的过程形式化,侧重于练习计算方法和步骤,这样做在当堂课上确实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个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或者作用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而有的教师则更加注重理解算理,会通过直观操作,抽象说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巩固学生对算式本身和算理的认识,然后再得出计算方法和步骤。
  以一年级计算单元安排为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如果按照第一位教师的做法,虽然学生能够快速的会算这类题目,然而在课后的作业中却会频频发生错误,他们会因为加数的位置交换而弄不清该怎么加。比如25 3和3 25,前者他们会算,而后者很容易就算成3 2=5,3 25=55,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
  反之,教师把侧重点像第二位教师一样放在“理解算理”方面,这样的错误就可以很好得避免。因为通过一节课的实际操作、抽象说理,学生能够充分明白25 3和3 25中,5和3都表示几个一,因此不管如何交换位置,他们都会把5和3相加。
  其实,在理解算理到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加法的计算题目中,不管是什么题目,在计算的时候,只需把“意义相同的数”相加。明白了这个算理,那么以后几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会相对更加容易掌握和突破。比如,掌握了这点,学生就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把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而在学《竖式计算》时,学生也能顺利地接受“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
  所以,从发展长远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侧重理解算理,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之后再进行其他类似的计算教学,学生就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的知识经验积累,把之前的理解、方法迁移到新课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通百通。
  二、理解特征——“图形教学”收效扎实
  低年级图形教学,主要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线段和角。内容虽然简单,但教学起来还是存在不小的挑战。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教材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图形的特点,而是通过感性的观察、触摸、比较、分类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因此教师想说而不能说,也说不清,就造成了教学的困扰;二是因为生活经验的干扰,在低年级学生幼儿时期,生活中遇到过“形状”的介绍,而由于家长的误导,让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
  所以,并不是越简单的内容越好教,图形教学还是不能回避“特征”二字,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是图形教学的侧重点。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归纳,都应该围绕特征展开。
  纵观这些教学内容,其中“线段”和“角”的认识,都出现了对于这两个图形特征的描述,显然,又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因此,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效果较为理想。而在教学其他图形时,因为教材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图形的理解就是无力的,在出现非本质因素干扰时,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其干扰。不过教师如果能带着学生在理解特征之后进行简单的归纳,形成一定的判断标准,巩固对每种图形特征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更为扎实了。
  比如,在区分一类特殊的长方体时,由于这类长方体的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学生就很容易把这样的长方体看成正方体。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归纳: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形状是四四方方的,而且大小相同。归纳过后,再出示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学生就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而那样特殊的长方体以后也不会判断错了。
  三、理解数量关系——“实际问题教学”收效灵活
  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没有独立的单元,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解决实际问题难就难在实际问题灵活多变,有时候往往做过的题目换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面对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内容,实际问题的教学应该侧重“理解数量关系”。不管描述多么灵活多变,只要本质的数量关系弄清楚,就不怕解决不了。
  比如,在教学“一根绳子长100米,用去32米,还剩多少米?”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的教师会直接问,是求“总数”,还是“一部分”。学生答“一部分”。教师追问,要求“一部分”怎么办?学生则会说从“总长度”里面去掉“用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追问的一句“怎么办”,就可以让学生完整的道出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总长度一用去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可是往往在生活中,随着大量的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出现,教师认为这类题目很简单,就很容易简化成如下步骤:还是先问要求“总数”还是“一部分”,学生答“一部分”,教师则直接问用什么方法。这样的简化,漏掉的是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表述,实在不可取。遇到类似的实际问题,就会让学生吃大亏。如“一根绳子长100米,用去32米,再用去15米,这根绳子用去了多少米?”如果仍旧像刚才这样认为求“一部分”就用减法,那么这题学生就做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完整的数量关系,即“先用去的部分 后用去的部分=一共用去的部分”。
  因此,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面对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牢牢抓住“怎么办”,这个“怎么办”就是梳理数量关系的过程,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此以往,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学生就能去伪存真,道出题目的本质,从而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了。
  四、理解规律——“记忆教学”收效多元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因为学生年龄以及知识储备的原因,课上还会多出用到模仿与记忆,并且许多内容都是熟能生巧,最终达到掌握的。这些知识的教学,无法按照内容进行分类,但在此也是值得一提的,比如,一年级的《分与合》,二年级的《乘法口诀》。如果光是依靠死记硬背,虽然也能达到掌握的效果,但却事倍功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类关于“记忆”的教学,也是有侧重方面的,那就是“规律”,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够使学生在最初学习的时候,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过后还能让学生通过规律进行检验,可谓收效多元。
  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的心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抓住每个内容的侧重点,以理解为准绳,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其他文献
当职业教育者运用教育学(pedagogy)一词时,常常仅指代教学(teaching),词典也是这样来解释pedagogy的。Pedagoue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来指的不是老师,而是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agogos)孩子(paides)去上学。为什么希腊人把陪伴孩子的任务看作pedagogy而将其与教学区分开来呢?我们将教学等同于pedagogy是错误的吗?抑或这个问题根本就无关紧
【摘要】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本文以“皮皮讲堂”与“幸福绘本剧”这两门课程为案例,深入探索如何在拓展性课程学习中,真正实现让学生做主,以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获得了富有意义感的成长,同时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让学生做主 拓展性课程 “皮皮讲堂” “幸福绘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作为低段学习的重点,要求利用多种形式识字,趣味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课堂是识字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在语文园地、课后练习中,也隐藏了不少识字技巧,并且多与“偏旁”有关。仔细分类,联系汉字的发展历史,与汉字的起源、构字方法、字体的演变关系紧密。文章将分析这些内容的特点,并进行归类,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 偏旁  中华汉字
【关键词】研读 授法 赞赏  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比较常见且较为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代写、以写促悟、写悟助读的读写互动形式笔者也在自己的五年级语文课堂中尝试着,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历程,如何让这40分钟的读写指导达到最好效果,使学生得到更加持续的发展,使五年级的随文练笔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笔者就课文《少年王冕》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作
摘 要:  对比阅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文对比,一种是文内对比。作为教者,要善于发现文本与文本的不同,文本本身的不同,善于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诺贝尔》一课的典型价值就在于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件来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就有了对比阅读的三抓,即一度对比抓选材,二度对比抓侧重,三度对比抓刻画。  关键词: 对比阅读 思维 文本价值  对比阅读有两种方式,一是类文对比,即相似的、同类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堂应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人知道人人讲,那为什么孩子对语文的兴趣依旧不浓呢?笔者以为,我们缺少了或者说淡化了“生趣”这一“生”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故事教学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思考,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摸索着怎么让语言鲜活,文字灵动;怎么让学生由不爱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依据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教学资源,紧紧扣住文本语境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程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素养训练  语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積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去发现生活里别样的风景,积累素材,记录下具有自己特点的生活经历。  【关键词】观察生活 参与活动 积累素材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理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我校深入课堂研究,在学科内部以及学科间展开了项目式的学习活动。本文主要以“未来学校设计”学习项目为例,从项目设计、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以期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 未来学校设计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标。
导入就是学习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引”,犹如一部音乐的序曲,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开讲,起着对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奠定了乐曲的基调;又好似下棋第一招,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在课堂教学中,导语引领学生从旧知到新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作用重大,它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