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陪审制度对比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序论: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与案件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是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一种民主形式,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条重要途径,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陪审员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有效反映人民的意愿提供了途径;为案件全面、客观、公正审理,防止审判权的滥用进行了监督;同时也为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质量和效率,扩大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西方陪审制度,探求如何更好地借鉴西方陪审制度的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二、本论:
  (一)西方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西方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这种民众集体审判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陪审制度的思想文化渊源。这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雅典和古罗马作为西方文化主要发源地,其政体都是民主政体,由自由民集体裁决来解决各种事务。这种模式深刻地影响司法活动,我们认为由全体自由民组成民众大会来行使司法审判权是与当时原始的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必然产物。但这种在当代人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销声匿迹——集权的发展不允许这种民主的陪审制度存在。
  (二)西方陪审制度的特点:
  陪审团是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衡机制,是防止司法腐败的直接方式司法权被认为是捍卫人民权利和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司法一旦出现腐败,后果就不堪设想,它杜绝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受侵犯的最后救济手段。陪审制是民主的象征,是主权在民的深刻体现也许从更深层次上讲,人们之所以欢呼陪审制的到来,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民主的象征,是标志着民众对司法权的分割,是主权在民的深刻体现。陪审制是普通人的智慧的审判,是缓和法律僵化和改良法律的有效途径。陪审制是免费的学校,是教育公民守法的最直接途径陪审制的另一个可贵的作用就是它在让公民参与审判的同时,让所有参与者都能亲身经历一场法治的洗礼,这对于普法和教育公民守法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陪审团的随机性和广泛性使这种普法教育的工作得到较大面积的实现,雅典与罗马的陪审员达400人甚至1000人,而现代的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个人,但他们要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也涉及到成百上千人的参与。遴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法制教育的过程,再加上审判过程,使得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语言的影响,这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西方陪审团的主要特点有:
  1. 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这些普通公民既没有接受过专业法律教育,更无司法经验。英国1974年颁布的《陪审法》规定:凡在议会或地方政府选举中登记的选民,年龄18到65岁,从13岁起曾在英国连续居住5年以上,没有因犯罪被剥夺陪审权或者因职业限制不能参加陪审的人,都可以出任陪审员。美国法律中也有类似规定。其所基于的法律观念:司法工作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允许少数专业人员的垄断。由一部分公民以普通人的情感、常识和判断力参与司法活动,不仅可以对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更深切的了解,也有助于促进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2. 陪审团成员在审前对案件没有任何偏向性意见。一方面,陪审员不同于职业法官,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在开庭之前,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对案件先行调查了解。因此在庭审开始时,陪审员对案件没有形成任何内心确信。另一方面,这也是由陪审员筛选决定的,陪审员是从符合法定条件的普通公民中抽取的。这种普遍挑选的方法,保证了陪审员对将审理的案件没有任何偏向性意见。
  3. 陪审团在诉讼过程中始终处于冷静旁观的地位。众听周知,英美法系奉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这种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居于主导地位,独立地决定传唤证人,诘问和反诘问证人,法官只是消极地按规定主持庭审活动的进行。而陪审团的作用比法官更为消极。在整个庭审活动中,除了最后做出裁决外,陪审团的全部职责就是静坐一旁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而无须像法官那样对双方辩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三)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1. 在我国陪审制度没有宪法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现行宪法中未作规定。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其内容应当是规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而作为司法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无论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其地位和重要作用而言,都应当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前三部宪法都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了规定,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语言表述有所不同。现行的1982年宪法却未规定人民陪审制度,迄今为止对宪法进行了3次修正,也均未提及人民陪审制度。在当今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治国方略、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基本纲领的形势下,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立法上的缺陷。
  2.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上存在缺陷。一般情况下,基层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在20人左右,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审员在10人以内,其中有很多陪审员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做到随机抽取立即到达参审的效果,一些法院出于方便安排陪审工作考虑,将陪审任务固定交给少数积极性较高、自身时间充足的人民陪审员,导致他们变相成为“编外法官”,这些现象都与陪审员数量过少息息相关,在有限的陪审员当中再去寻找仅有的合适人选,势必失去了这项制度应有的群众性。
  3. 人民陪审员素质偏低,法院培训管理不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四条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既便如此,第五条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不难看出,陪审员都是非法律职业者,大部分缺乏法律知识,他们虽然与职业法官拥有平等的评议和表决权,但是法律知识欠缺、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陪审员们,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够专业、没有说服力,往往信服于法官的判决,在案件合议时闭口静听,评议表决时随声附和,从而自然地产生一种权威屈从心理,没有发挥出陪审员应有的作用,只起到陪衬效果。   (四)中西方陪审制度的区别:
  1. 西方陪审团与我国人民陪审员所处的诉讼模式不同。英美法系奉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而我国人民陪审员则在大陆法系风行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2. 西方陪审团与我国人民陪审员的职权不同。西方陪审团主要对事实认定负责,法律适用主要由法官负责。如前所述,陪审团没有遵从法官法律适用“意见”的义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兼享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两项权力。由于中西陪审组织形式不同,审判职权的行使方式也就各异。西方以陪审团(集团)活动为主,其审判职权的行使主要通过团(集团)实现。中国以陪审员独立行使表决权来行使其职权。
  三、结论:
  西方陪审制度有其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们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司法公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保证公正和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2005年5月1日。
  [2]刘峥:《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的几点思考》,《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15日,第三版。
  [3]毛立平:《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非常必要》,《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16日,第二版。
  [4]王国青:《人民陪审的职能延展张力》,《人民法院报》2009年9月30日,第三版。
  [5]伍毅明、胡庆元,《西部地区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的现状》,西部法制维权网,2009年9月9日。
  [6]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7]张素岚:《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东方法眼,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sw/200611/20061104170205.htm
  [8]曹吴清:《从两大法系陪审命运看我国陪审制》,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1601/21712/148/2006/12/li81014746301621600212972-0.htm
  
  (作者通信地址: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广东 广州 51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按照有关规定产生的人民监督员,代表人民群众,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利,独立地对检察机关部分案件行使监督权的制度。并且贯彻“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体现宪法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原则精神”。人民监督员是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属于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检察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在选任、管理
期刊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过:“权力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掺和着私欲的成分,一部权力史,也就是权力扩张和权力制约的历史。”因此,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以及执行权等公权力的科学配置,是刑诉法制定和改革的一个重点。刑事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体现。所以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了诉讼监督的内容,扩展了诉讼监督的范围,丰富了诉讼监督的手段 ,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强化了诉讼监督的责任,
期刊
摘 要:今年进行了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设置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检察机关进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基层检察机关建立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一些构想,同时谈了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建设    刑事羁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严厉手段,今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设置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基层检察院处在实施法律执行和法律监督一线,在履行
期刊
摘 要: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都是基于合同实施的行为,两者之间外观上十分相似,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上,往往容易混淆两者,使得很多的司法判决结果存在争议。再者,随着新《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意味着,法律对行政机关必须坚持合法行政有了更为严格的价值追求。因此,对两者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把握两者的性质与具体特征,分清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惩治违法、打击犯罪、维护司法公正、建立司法权威,推进我国
期刊
法庭审判,认定案件事实主要是靠证据进行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案件发生后,因直接证据灭失或丧失获取时机,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但是,因为间接证据只能认定案件的局部事实或个别情节,致使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受贿案件由于行受贿的秘密性,以及受贿人高智商手段的掩盖和伪装,使查处此类案件难度大,且由于此类案件主要依靠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极易受翻供、翻证的影响而难以定案。
期刊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提出“各级检察机关要切实把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既要坚持改革发展,又要注重在发展中规范完善,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部署要求,相继于2011年1
期刊
检察机关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集中体现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公平正义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上。只有有效地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严格公正执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改革发展服务,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基础。因此,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成为当前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
期刊
检察委员会是依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设立的法定专门机构,其在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中,具有其他任何机构不能替代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检察委员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改革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检察委员会改革。  一、检察委员会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应遵循客观规律。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法律检察机关,这就是检察机关
期刊
摘 要:发生在民事诉讼领域的虚假诉讼严重干扰了法院的审判秩序,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侵害了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但由于立法缺位以及理论研究滞后,致使对虚假诉讼的处理出现许多难题。故亟待从理论上予以研究,并上升为立法,以便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从虚假民事诉讼现状与类型入手,挖掘引起虚假诉讼的内外因素,并对规制虚假诉讼提出对策,期望能对理论和司法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检察机关应着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软环境”;创造拴心留人、安心工作的“软待遇”;增强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软实力”,充分尊重干警的人格。干警因为人格受到尊重,从而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通过强化三项“软指标”,实现打造检察幸福文化的“硬任务”,使全院干警尽心竭力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软环境”  1、坚持政治思想学习和廉政教育。坚持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教育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