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将德育誉为教育之首,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提出了“全课程育人”的改革理念,旨在让所有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起德育教学的历史责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的变得更加重要,但是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效,还需教师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本文将从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转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初中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三个角度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因材施教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73-01
相对来说,青春期这个成长经历导致初中生成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首先,相比较小学阶段来说,初中生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所以初中生不再愿意以一個孩子的身份与师长交流,渴望独立、追求自我。其次,相比较成年人来说,初中生的人生经历十分浅薄,社会经历很少,所以他们虽然热血、义气,但是却冲动、情绪易波动,缺乏自制力,时常陷入迷茫与不安,需要成年人的正确指导与人生指引。面对这部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收录了学生在各个成长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据此呈现了德育知识,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具体到教学实践,还需教师结合初中生的思想特点与德育需求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一、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转型
受到应试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直都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即教师与学生所展开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出发点的。但是,新课改已经明确定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性质,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为此,教师必须要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转型,使其由应试学科转变为素质教育学科。
当教师坚定了素质教育信念之后,便会思考初中生对德育知识的期待与需求。为了落实因材施教思想,教师也势必会关注每一个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由此,教师便会将学生现有的德育认知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可能实现的德育成长制定课程目标,且会选择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与体验热情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便让学生们实现全面的成长与进步。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便会逐渐凸显出生本教育的教学性质,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
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精英教育”在我国初中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主流思想,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初中生的学科成绩,对尖子生有所偏爱。反映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只会关注学生在纸笔考试中的成绩变化,看重学生以理论知识解答应试题目的学习发展,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真正达到育人功效。但是,因材施教思想不同,它以学生们的真实需求为主,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能够秉承因材施教理念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教师也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启发与作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最早,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先生提出来的,新课改以“个性化教学”这一口号突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教师会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德育缺陷与发展需要,不仅会关注尖子生的发展情况,还会考虑中等生、后进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德育辅导与思想修正,使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学习进步,优化自己的思想情操。
三、帮助初中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
因材施教思想理念直接面向的便是每一个在读初中生。受到考试压力的影响,多数初中生只愿意在有利于提升自己考试成绩的活动中花时间,认为考试成绩便是“免死金牌”,只要考了好成绩,那么教师便会更加看重自己,家长也会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就导致许多学因为成绩优异产生了优越感与骄傲心理,产生了看不起其他学生的错误态度。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能够考好成绩,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素质。如果只能考高分,但是行为举止却十分恶劣,那么这个学生便不是合格的人才。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受到社会诱惑的不良侵蚀,产生了沉溺游戏、喜欢暴力等问题行为。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产生了偏激、消极、自私自利等多种负面心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面对这些有着不同道德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分清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直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科学理念,保护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我国初中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石海霞.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2.
[2]孙瑞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性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因材施教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73-01
相对来说,青春期这个成长经历导致初中生成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首先,相比较小学阶段来说,初中生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所以初中生不再愿意以一個孩子的身份与师长交流,渴望独立、追求自我。其次,相比较成年人来说,初中生的人生经历十分浅薄,社会经历很少,所以他们虽然热血、义气,但是却冲动、情绪易波动,缺乏自制力,时常陷入迷茫与不安,需要成年人的正确指导与人生指引。面对这部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收录了学生在各个成长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据此呈现了德育知识,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具体到教学实践,还需教师结合初中生的思想特点与德育需求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一、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转型
受到应试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直都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即教师与学生所展开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出发点的。但是,新课改已经明确定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性质,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为此,教师必须要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转型,使其由应试学科转变为素质教育学科。
当教师坚定了素质教育信念之后,便会思考初中生对德育知识的期待与需求。为了落实因材施教思想,教师也势必会关注每一个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由此,教师便会将学生现有的德育认知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可能实现的德育成长制定课程目标,且会选择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与体验热情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便让学生们实现全面的成长与进步。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便会逐渐凸显出生本教育的教学性质,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
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精英教育”在我国初中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主流思想,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初中生的学科成绩,对尖子生有所偏爱。反映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只会关注学生在纸笔考试中的成绩变化,看重学生以理论知识解答应试题目的学习发展,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真正达到育人功效。但是,因材施教思想不同,它以学生们的真实需求为主,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能够秉承因材施教理念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教师也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启发与作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最早,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先生提出来的,新课改以“个性化教学”这一口号突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教师会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德育缺陷与发展需要,不仅会关注尖子生的发展情况,还会考虑中等生、后进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德育辅导与思想修正,使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学习进步,优化自己的思想情操。
三、帮助初中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
因材施教思想理念直接面向的便是每一个在读初中生。受到考试压力的影响,多数初中生只愿意在有利于提升自己考试成绩的活动中花时间,认为考试成绩便是“免死金牌”,只要考了好成绩,那么教师便会更加看重自己,家长也会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就导致许多学因为成绩优异产生了优越感与骄傲心理,产生了看不起其他学生的错误态度。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能够考好成绩,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素质。如果只能考高分,但是行为举止却十分恶劣,那么这个学生便不是合格的人才。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受到社会诱惑的不良侵蚀,产生了沉溺游戏、喜欢暴力等问题行为。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产生了偏激、消极、自私自利等多种负面心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面对这些有着不同道德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分清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直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科学理念,保护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我国初中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石海霞.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2.
[2]孙瑞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性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