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园记·给茶盖一座房子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研哉先生说:“给一件事下定义或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挑战其真实性才可能深入了解它。设计是一项由感性转化为理性过程的工科,其保持最初的感受并可以实现是一件幸福的事。”
  所谓修园,仅仅是将一个凌乱的院落,做了一次梳理和扫尘,再将个人的一些情怀陈设其中。经过50余日,峻工在即,有文字片段,示为念想。
  窄巷子20号,原本是一座拥有两个天井的川西全木结构的老院子,因商业需求,中庭被封闭,后院开了门。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与主人贾先生多次沟通,选择只有两个:第一,彻底拆除,重新规划,还原院落本应拥有的精神;第二,在现有基础上,在平面功能上下功夫和疏理人流导向,进行二次再设计。最终选择了后者。好设计并不一定要用好材料,而是让材料努力服务于体验。有关材料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态度和对经营产品的诠释。
  与茶有关的体验有许多表现形式,贾先生的母亲王总与我交流时,反复强调“文化”二字,外象的形式说得模模糊糊,听者便很辛苦。我再三追问:何为“文化”?王总不答。近年来,这个词像是一条鱼,在每个行业里窜来窜去,心生质疑。余秋雨在一篇讲演稿中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是一个时代人要努力的,不放弃便是进取。把论调降低再降低,在快乐拙趣中不妨去耐心寻找。一日吃得三顿简单干净的饭菜,晚上可睡一个安静的觉,推门便见绿树,侧耳听得流水声,不远处还有隐隐传来的乌鸣。这种生活简单吧!可作家舒国治说:“过起码的这种生活也可能是革命。”在后院我们设想用茅草和竹,添两株梅,还有草和石造一个简单的篱园,因为小,我起名并题写了《别置》。
  20余年前,王总在峨眉山地区坚持有机茶种植和推广,后创办了“峨眉山有机茶”品牌。守住一棵原种茶,一杯好茶将是她此生的追求,理想不大,但她会快乐地做一辈子她。研磨书写:“天上有一棵茶树,愿意到地上来生长。”并嘱咐同仁,一定是原木本色,字涂墨绿,落款印章一定要用纯度较高的红来制作。院中栽了一棵歪脖子的石榴,对联、黄墙、竹帘、茶,相得益彰。古人修园强调“得宜”,“得宜”便是美,而苦心营造无非也只想落个“舒服”二字。
  施工负责人阿财自作主张把草儿种在了墙上,满满的。午后我晃过去的时候,阿财还在专注地种草,见到我,满脸笑容。他的助手像弹吉他的先生,不说怎么也猜不到是专业石匠。贾先生却像是一位设计师,每日不分昼夜与大家并肩作战,偶尔指点一下江山。参与到设计中来,并且彼此获得快乐和知识原本是一种渴望,在这个设计作业中被充分体现。打开思想,让智慧进来,通过快乐从而产生化学反应,惊喜就是这样不断地生成的。一日已经是凌晨四点了,我们三人在城市的下半夜绕圈圈,寻找粮食。原本是一个很商业的项目,在午夜脱去了外衣,理想暴露,在摇曳的暖灯下,显得楚楚动人。不知是对或错,但商业行为的尽头一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冷落、冰凉,我坚信:也是天堂。
  在这个项目中,我大量地使用了朴素材料,比如红砖、枯树、宣纸、油画布,还有竹。贾先生总是担心会太空。我说:“设计师做六分,主人一分,还有三分留给客人。”空不是没有,空是合适,顺眼的空最美。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论调,只能代表个人坚持的理由。时间一天天过去,从平面功能的梳理、材料的选择、改造方案的确定、施工进场,事从繁复中一步步向前推进。那天阿财冒火了,“这活没法干了,墙面白了被说成苍凉,黄了被说成沉闷”。说真的,的确也苦了阿财了,我们总在随心不是随意这个界限里坚持,也是底线。
  一日抵绵,拜见了幻师傅,有言:“慢的东西才可能是好的,平常的外象才可能拥有正真。”设计,也是如此。后院一直吊着一对极不和谐又极其漂亮的吊瓜,我多次嘱咐贾先生取下来,先生总是不忍心。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完美的生活总是离我们不远却不可及。其实贾先生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开始这个要保留那个也要保留,这个不动那个最好也不要动,到后来渐渐地在取舍间游离,舍去了一点我执,生长中的体悟就是经历诸如此类小事而获得的财富。
  《茶之书》中有一段对茶道的诠释:“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一句道破天机——茶给予人的智慧是在知行间完成的。这在茶馆空间陈设上则体现在,大到墙面材料和颜色的考究,小到一杯一针的选择,无不是将知与行贯通的道具。小的集合就是一种力量,而小的统一,常常让自己筋疲力尽,每到这个时刻,总有一声音告诉我:要坚持,坚持。
  善良是与生俱来的,爱美是可以选择的。美是什么呢?与内心对话并可以抚慰内心的一切外界物象都可视为自己爱美的全部。强调自己和美的关系,并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而决定美的标准,这种对美的态度才是真实的。两年前,在著名公共艺术家朱成先生家做客,先生谈起年轻时,因为饥饿,看到拳头大小的南瓜包子,一口气咽了十几个,小肚皮撑得鼓鼓的硬邦邦的,想到那个痛啊,至今对饥饿的渴望都从未忘怀。先生说了一句让全场人欢喜并可以品嚼的话:“生于贫穷,死于豪华。”脱去词的外衣,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今夜在山上,雨滴落在茶树上,落在老房子的瓦上,落在贴着祈福剪纸的玻璃上,然后滑落、滑落,发出嗒嗒的声响……生活还原了生活本真,体悟胜过所有华丽的语言。三五人围着一个火炉,喝着采摘的头茶,你一言我一语,无关天下大事,也无关理想与生命,当下的感受,让我为修建房子,赋予了一个词:合式。也就是所谓的柘建筑。所能体会到的却是:简单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贾先生说,每一次回到峨眉,遇见茶山,内心的喜悦无法掩饰,恐一生也离不开这大山、这茶海了。说这话时,先生又将眼睛眯成了细细的线,望着这个世界。让画面就在这一刻定格吧!让文字在这一刻停止吧!既然是设计随笔,就应一个“随”字吧!未来的未来一定会发生,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源自一个动作——转身便是。
其他文献
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表现于外的做人态度、行为风范;是根植于内的人格修养与文化底蕴的积累。所谓温良恭俭让,是出自《论语·学而篇》,说明孔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种行为规范和做人态度来处事待人,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赞赏。温良恭俭让是古代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  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人们常常感叹社会秩序日益出现暴躁、傲慢的现象,社会风气渐渐变成奢侈放纵,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优美传统作风哪里去
期刊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杯无。”很早就喜欢这首诗,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那“红泥小火炉”带来的温暖亦如一袭柔软厚实的秋香红大氅。待手头有了这小巧而朴质的红泥炉时,煎水煮茶的时候多过了温酒把盏。  稍有闲暇,取几根潮州油薪竹或者是“明子”引火,龙眼木炭敲成小块松松地放上去,待明火过后,木炭便有了几分微红,此间执扇,扇得炭红火旺,趁机把橄榄炭铺上一层,再扇,只听炉中细碎的噼啪声响,火
期刊
907年,大唐王朝转身走进了一片如血残阳中,奏响了末世挽歌。随之而来的是频仍的战乱与朝代更迭,分裂动荡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重新统一了南北方,续写了历史。  宋祖最初的“杯酒释兵权”之举注定了这是一个尚文轻武的时代。一个属于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代推行“以儒立国”的国策,文士们遂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在引领着文学与艺术的新风尚。赋诗、
期刊
茶,生发于山间的普通草木,却因为中国文化和礼仪的主导与渗透,进发出异乎寻常的精神内涵,与道、与禅,甚至与人间的冷暖甘苦都维系在一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茶事活动。  2013年8月30日,在厦门仙岳山天竺岩寺,由台湾郑福星茶业主办的“邀月禅缘”秋韵茶事,从多角度诠释了茶道茶艺之美,让参会的茶客们沉醉于茶禅一味的和乐之中,亦像是一次对自己身心安顿空间的洗礼。而有幸结缘相识的十七位司茶、司侣,她们更像是
期刊
少年壮志  钟渭基,193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新壁乡,1954年农校毕业时由学校选送考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现浙江大学茶学系前身)学习。1956年,怀着参加大西南建设的豪情壮志,钟渭基来到四川,被分配到灌县茶叶试验站(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2年迁址重庆永川,现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工作。回忆起当年刚刚从学校毕业,他说,想法很简单,目的是为国家创造外汇。当时的茶和丝绸以及柚油都是很重要的物
期刊
中国人历来对身外的自然万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数千年上下求索,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彻底了解宇宙、自然万物,包括生命现象的奥秘或规律。  “活到老,学到老”,是儒释道杂俗各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人生。  这个“学”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要“能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赞天地之化育”,甚至可以与天地一样永恒无疆(“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期刊
世间利碌,红尘漫散,迎着熙攘的人群,感怀世事无常与无奈……寻一方净土,不仅是要远离尘嚣,更是承载思绪的精神家园。只要有时间,青年画家林深都会选择在他的工作室渊渊堂安静地品茶作画。这里是他的画室,更是他最愿意驻足的茶室。  在他的画作《氤氲含翠》的创作体会中,林深写道:“我力求找寻对传统精神的回归”,这也是走进他的茶室时最直观的感受。古意盎然间青烟袅袅,烘托出难以言状的古韵雅趣。静而松,雅而娴,泡上
期刊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品茶是—件趣事,也是一件雅事。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品上一道武夷岩茶,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驱除疲劳,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品茶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对武夷岩茶醇厚的岩韵情有独钟,对其中蕴含的清甘滋味欲罢不能,以至于有的人
期刊
2003年春天,正当SARS肆虐两岸三地与亚洲大部分地区,所有出入境的人均需受到严格检查的敏感时机,有一位勇敢的台湾人却昂首阔步地踏进了云南省澜沦县,以每年22万人民币的代价揽下景迈山的万亩古茶园。他,就是蔡林青,来自台湾新竹的客家人。  由于当时台地茶价格比古茶树贵,为了多种一公斤16元的台地茶,村民宁可让古茶树一株株地躺下。而世代在新竹北埔种茶的蔡林青。疼惜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一年连同收茶要花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四川的茶树大多是低矮的灌木,那些高耸入天的古茶树应该是不常见的。其实,川地是最早有茶文化记录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野生茶树的真身全貌。  四川这些野生古树茶,深藏在人们所陌生的山谷丛林之中,千百年来,散发着特殊的果香与韵味,只要你饮用过它,一定不会忘记它清甘醇厚的滋味。  在这之前,我还没有在川地见过高大的乔木古树,只是品饮过以这种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枇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