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对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人体运动链原理和美国EXOS体能训练体系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实践教学特点。构建出一套符合大学生体质提高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关键词:体能训练;大学体育;课程构建
一、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当前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2013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岁-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道》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运动不足。这项数据说明 学生体测及格率与体育课程开设周期呈高度正相关。大一大二及格率高是因为每周一次体育课程,课上体育教师对学生有锻炼要求。但随着大三大四 体育课结束,学生缺少锻炼指导,课余时间没有锻炼习惯,成绩自然最差。大一 大二体育课程结束后,会出现后两年的体育锻炼真空期。 同时数据也显示大学生 以1000、800米跑(女) 和引体向上成绩最差,能够达到两项合格标准的 只占20%, 其余80%的学生无法达到及格线 。学生连续多年这两项不及格现象 比比皆是。这说明学生长期缺少这两个项目的锻炼,间接说明在完成体育课中学生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学生不想锻炼、不愿体测的消极现象逐渐增多。 究其原因是体育课程结构较单一 多年未变,教学方法手段相对陈旧,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但并未包括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设置。同时课下没有系统指导,使学生无法有目的的针对体质测试项目进行锻炼。对整体如何去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欲望 以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体质测试对策分析
1. 设立全新的体能训练教学课程体系
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连年下滑,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认同感明显下降 。现有的体育课程设置较单一,缺少针对大学生体质改善的标杆课程出现;因此,应根据学生诉求应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体能教学课程体系是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不断演化而来,是将竞技体育优势特点融入到大众健身中来,产生良好的融合效果; 竞技运动中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及手段能够有效的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竞技体能训练中的一些方法例如FMS、SFMA等国际先进的动作评估体系能够为学生身体姿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估诊断,并根据出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的体育课程体系的追求。身体功能性训练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 根据人体关节特点及肌肉链运行原理而设计出的全新训练模式。功能性训练根据人体三维平面,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而设计出符合关节特点的动作模式。并根据OPT模型原理,逐步有序的进行身体练习。这种训练体系能够有效减少伤病损伤,提高人体动作模式效率 。同时不同于传统身体素质练习中无序的动作模式及关节无缓冲训练方法 。而是采取有序的动作模式基础上, 根据人体运动链原理,而设计出的练习方法及手段;因此,全新的体能训练教学课程体系采取国际上先进的EXOS课程体系:在原有的神经激活、动作模式整合、躯干支柱稳定性、力量、速度体系上进行了课程融合转化,设置出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质提高的课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训练、功能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身体评估评估、基础素质练习。
2. 丰富教学途径手段 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该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全新的教学器材。包括小栏架、BOSU球、药球、阻力伞、平衡盘、战绳、平衡软塌、瑞士球等。利用全新的教学器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上课参与度, 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体能教学课程采取了全新的教学途径手段,在教學中设置人工草皮区域。满足学生进行神经激活类的移动,翻滚、跳跃、爬行基础动作模式。灵敏协调类的小栏架、灵敏梯等步伐移动练习。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的推、拉雪橇等抗阻类练习;在教学方式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昏入睡现象出现。采取互动式教学,分组练习方式。突出教师与学生问答交流,分享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好胜心及团队配合能力, 在竞赛中学习到知识点达到锻炼身体目的。
二、人体动作模式特征分析
(一)人体基础动作模式原理
人体的日常运动动作模式是基于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在心血管系统支持下,在人体链中相互作用产生的,形成了人体生物力学的动力链;人体的运动是通过关节运动和肌肉收缩来实现的,不同关节具有不同的作用(表-1).运动时一旦伤害稳定性关节就会产生运动损伤,同样灵活性关节的活动度不足也会产生损伤。因此,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要按照人体解剖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要遵从人体关节特点基础上,按照人体三位平面来正确设计各种动作模式;人体的平面可以分为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并且贯穿前后的垂直面;冠状面将身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并且贯穿身体前后两侧的垂直面;水平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水平面;根据关节结构特点和关节链理论,将人体上肢分为双臂基础上推、拉动作模式;单臂基础上推、拉动作模式;并在推、拉动作模式上按照人体三维平面特点设计出合理的上肢动作模式;同时人体的下肢力量动作模式, 在日常锻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项日常功能性动作的基础;根据人体下肢关节特点和运动链理论将下肢动作模式分为下肢推的动作、下肢拉的动作模式;下肢推的动作又分为在稳定平面和非稳定平面基础上单、双腿动作;下肢拉的动作分为在稳定和非稳定平面髋关节、膝关节主导动作模式;见(表-2)
(二)人体动作模式锻炼价值
1.降低身体在运动中的损伤 降低运动损伤是动作模式训练的重要价值的体现,经过科学、系统的动作模式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运动中人体的骨骼、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率和损伤程度;首先,在正确的动作模式下进行身体练习负荷人体关节结构特点及运动链发力原理,在此基础上的力量训练能有有效防止身体损伤;其次,在功能解剖学上的科学化训练,强调动作质量,注重动作的规格,对关节和骨骼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最后,人体的动作模式采取单点支撑。双点支撑。三点支撑在稳定及非稳定平面上,能够较准确的筛查弱链和不平衡点并进行解决,减少了由于弱链和肌肉失衡造成的动作代偿,大大降低了机体损伤的概率。
2.提高动作效率
正确的动作模式,在运动中能够缩减运动损伤和低效率能量损失概率,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所必须坚持额基础。首先,良好的动作模式强调动作质量的实现,有效防止能量泄露,保证实现动作质量最大值、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提高力的作用速度,大大提高动作效率;其次,正确的动作模式注重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共同发力,为动作力量的产生、传递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训练注重神经-肌肉系统和稳定肌的训练,为主动肌、协同肌的发力提供保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体动力链传递效率
根据动力链原理,运动训练手段应该遵循动力链传导原理,即充分利用肌肉链、关节链原理对运动训练进行设计。在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中,人体多以多关节、多平面动作为主,强调上下肢推拉模式,注重下肢髋、膝、踝与上肢肩、肘、腕整体协同发力。充分将身体各个关节效能发挥至最大,保证动作发力率在关节链、肌肉链基础上良性传导;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课程设计思路
(一)基于人体运动链理论原理
人体运动链是指身体所有部分协同工作,执行身体运动的动作模式。如果动力链上的某个环节不能正常工作,将影响到这个链上的其它环节,最终影响动作模式的执行。国外一些学者把肌肉链分成协同肌、肌肉环带、肌筋膜链三类,认为肌肉链彼此相互作用于骨骼肌与神经系统。人体的肌肉链分为后表线、前表线、体测线、螺旋线、手臂线、功能线、前深线;每一种肌肉链代表不同的运动轨迹、运行方式。造成不同的动作模式;有学者认为动力链是由神经链、肌肉链和关节链组成,也有人认为动力链由关节链与肌肉链两部分组成。尽管目前对动力链内容界定尚不能统一,但是动作过程中肌肉链和关节链是客观存在的。
(二)EXOS体能训练训练模块理论
美国EXOS体能训练体系有七大板块,每个板块有其独特的内容及意义。七大板块分别包括:1、软组织激活与放松、2、支柱准备、3、动作准备、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5、动作技能练习、6、力量练习、7、能量系统发展练习。每个大板块中又分为若干个子版块,每个板块相互协调,共同成为一个新的训练整体。软组织激活与放松是在训练前与训练后通过运用一些器械,如泡沫轴、棒球、花生球等对需要放松的表面大运动肌肉和深层的稳定肌群进行放松,对一些由于长时间运动而产生扳机点的肌肉进行长时间的挤压,通过身体给予的压力对扳机点进行刺激与放松。支柱准备是脊柱以及脊柱连接部位的稳定性练习,躯干是力量传递与产生的重要环节,因为一些大的肌肉群的起点都会在肢体近端,因此如果躯干部位稳定,那么力量传递则不会流失,运动模式更加高效。动作准备包括五个步骤:(1)一般性/传统热身目的是提高心率,增加体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粘滞性。(2)激活训练目的是动员运动中,激活程度较低的肌肉, 例如臀大肌、臀中肌。充分发挥该些肌肉在运动中起动、制动、转换等动作模式的发力参与度。减少关节过度使用 从而避免受伤风险;(3)动态拉伸:动态拉伸可以为力量或者技能做好准备,强调的是与最基本动作相结合。(4)动作整合:动作整合是与训练内容相融合,根据专项技术特点,从专项基础入手,形成最基本的动作模式,增加动作的经济性,从而减少能量泄露。(5)神经激活:神经激活是速度最大化,可以使大脑的反应速度加快,从而促进中枢系统的兴奋性。在神经系统地支配下,快速、经济、有序的完成动作。
(三)体能训练体系课程构建思路
体能训练课程体系基于人体运动链原理和美国EXOS体能训练体系,在符合人体基础动作模式和关节稳定性基础上。循序渐进发展人体各种素质,最大效率发挥人体动作效能,减少伤病发生率。根与以上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特点,构建起体能教学课程结构见(表-3)。在该课程体系下包括7大模块分别是神经激活训练、身体功能评估、躯干支柱力量、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身体功能性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该7种训练模块覆盖了人体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身体形态、伤病预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体质,减少错误错误运动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并且该课程体系内容新颖, 教学形式创新, 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传授最先进身体素质锻炼方法手段, 促进学生自觉参与锻炼意愿;
四、结语
基于人体运动链理论与EXOS体能训练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体能教学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更好地为高校体育课程提供借鉴意义;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结构创新设置,为高校体育教學未来发展思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为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继超.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5):130+132.
[2]张大鼎.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40+42.
[3]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78 - 102,214 - 252.
[4]《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5]《学校体育学》周登嵩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王卫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体能训练;大学体育;课程构建
一、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当前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2013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岁-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道》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运动不足。这项数据说明 学生体测及格率与体育课程开设周期呈高度正相关。大一大二及格率高是因为每周一次体育课程,课上体育教师对学生有锻炼要求。但随着大三大四 体育课结束,学生缺少锻炼指导,课余时间没有锻炼习惯,成绩自然最差。大一 大二体育课程结束后,会出现后两年的体育锻炼真空期。 同时数据也显示大学生 以1000、800米跑(女) 和引体向上成绩最差,能够达到两项合格标准的 只占20%, 其余80%的学生无法达到及格线 。学生连续多年这两项不及格现象 比比皆是。这说明学生长期缺少这两个项目的锻炼,间接说明在完成体育课中学生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学生不想锻炼、不愿体测的消极现象逐渐增多。 究其原因是体育课程结构较单一 多年未变,教学方法手段相对陈旧,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但并未包括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设置。同时课下没有系统指导,使学生无法有目的的针对体质测试项目进行锻炼。对整体如何去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欲望 以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体质测试对策分析
1. 设立全新的体能训练教学课程体系
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连年下滑,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认同感明显下降 。现有的体育课程设置较单一,缺少针对大学生体质改善的标杆课程出现;因此,应根据学生诉求应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体能教学课程体系是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不断演化而来,是将竞技体育优势特点融入到大众健身中来,产生良好的融合效果; 竞技运动中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及手段能够有效的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竞技体能训练中的一些方法例如FMS、SFMA等国际先进的动作评估体系能够为学生身体姿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估诊断,并根据出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的体育课程体系的追求。身体功能性训练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 根据人体关节特点及肌肉链运行原理而设计出的全新训练模式。功能性训练根据人体三维平面,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而设计出符合关节特点的动作模式。并根据OPT模型原理,逐步有序的进行身体练习。这种训练体系能够有效减少伤病损伤,提高人体动作模式效率 。同时不同于传统身体素质练习中无序的动作模式及关节无缓冲训练方法 。而是采取有序的动作模式基础上, 根据人体运动链原理,而设计出的练习方法及手段;因此,全新的体能训练教学课程体系采取国际上先进的EXOS课程体系:在原有的神经激活、动作模式整合、躯干支柱稳定性、力量、速度体系上进行了课程融合转化,设置出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质提高的课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训练、功能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身体评估评估、基础素质练习。
2. 丰富教学途径手段 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该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全新的教学器材。包括小栏架、BOSU球、药球、阻力伞、平衡盘、战绳、平衡软塌、瑞士球等。利用全新的教学器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上课参与度, 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体能教学课程采取了全新的教学途径手段,在教學中设置人工草皮区域。满足学生进行神经激活类的移动,翻滚、跳跃、爬行基础动作模式。灵敏协调类的小栏架、灵敏梯等步伐移动练习。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的推、拉雪橇等抗阻类练习;在教学方式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昏入睡现象出现。采取互动式教学,分组练习方式。突出教师与学生问答交流,分享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好胜心及团队配合能力, 在竞赛中学习到知识点达到锻炼身体目的。
二、人体动作模式特征分析
(一)人体基础动作模式原理
人体的日常运动动作模式是基于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在心血管系统支持下,在人体链中相互作用产生的,形成了人体生物力学的动力链;人体的运动是通过关节运动和肌肉收缩来实现的,不同关节具有不同的作用(表-1).运动时一旦伤害稳定性关节就会产生运动损伤,同样灵活性关节的活动度不足也会产生损伤。因此,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要按照人体解剖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要遵从人体关节特点基础上,按照人体三位平面来正确设计各种动作模式;人体的平面可以分为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并且贯穿前后的垂直面;冠状面将身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并且贯穿身体前后两侧的垂直面;水平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水平面;根据关节结构特点和关节链理论,将人体上肢分为双臂基础上推、拉动作模式;单臂基础上推、拉动作模式;并在推、拉动作模式上按照人体三维平面特点设计出合理的上肢动作模式;同时人体的下肢力量动作模式, 在日常锻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项日常功能性动作的基础;根据人体下肢关节特点和运动链理论将下肢动作模式分为下肢推的动作、下肢拉的动作模式;下肢推的动作又分为在稳定平面和非稳定平面基础上单、双腿动作;下肢拉的动作分为在稳定和非稳定平面髋关节、膝关节主导动作模式;见(表-2)
(二)人体动作模式锻炼价值
1.降低身体在运动中的损伤 降低运动损伤是动作模式训练的重要价值的体现,经过科学、系统的动作模式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运动中人体的骨骼、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率和损伤程度;首先,在正确的动作模式下进行身体练习负荷人体关节结构特点及运动链发力原理,在此基础上的力量训练能有有效防止身体损伤;其次,在功能解剖学上的科学化训练,强调动作质量,注重动作的规格,对关节和骨骼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最后,人体的动作模式采取单点支撑。双点支撑。三点支撑在稳定及非稳定平面上,能够较准确的筛查弱链和不平衡点并进行解决,减少了由于弱链和肌肉失衡造成的动作代偿,大大降低了机体损伤的概率。
2.提高动作效率
正确的动作模式,在运动中能够缩减运动损伤和低效率能量损失概率,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所必须坚持额基础。首先,良好的动作模式强调动作质量的实现,有效防止能量泄露,保证实现动作质量最大值、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提高力的作用速度,大大提高动作效率;其次,正确的动作模式注重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共同发力,为动作力量的产生、传递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训练注重神经-肌肉系统和稳定肌的训练,为主动肌、协同肌的发力提供保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体动力链传递效率
根据动力链原理,运动训练手段应该遵循动力链传导原理,即充分利用肌肉链、关节链原理对运动训练进行设计。在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中,人体多以多关节、多平面动作为主,强调上下肢推拉模式,注重下肢髋、膝、踝与上肢肩、肘、腕整体协同发力。充分将身体各个关节效能发挥至最大,保证动作发力率在关节链、肌肉链基础上良性传导;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课程设计思路
(一)基于人体运动链理论原理
人体运动链是指身体所有部分协同工作,执行身体运动的动作模式。如果动力链上的某个环节不能正常工作,将影响到这个链上的其它环节,最终影响动作模式的执行。国外一些学者把肌肉链分成协同肌、肌肉环带、肌筋膜链三类,认为肌肉链彼此相互作用于骨骼肌与神经系统。人体的肌肉链分为后表线、前表线、体测线、螺旋线、手臂线、功能线、前深线;每一种肌肉链代表不同的运动轨迹、运行方式。造成不同的动作模式;有学者认为动力链是由神经链、肌肉链和关节链组成,也有人认为动力链由关节链与肌肉链两部分组成。尽管目前对动力链内容界定尚不能统一,但是动作过程中肌肉链和关节链是客观存在的。
(二)EXOS体能训练训练模块理论
美国EXOS体能训练体系有七大板块,每个板块有其独特的内容及意义。七大板块分别包括:1、软组织激活与放松、2、支柱准备、3、动作准备、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5、动作技能练习、6、力量练习、7、能量系统发展练习。每个大板块中又分为若干个子版块,每个板块相互协调,共同成为一个新的训练整体。软组织激活与放松是在训练前与训练后通过运用一些器械,如泡沫轴、棒球、花生球等对需要放松的表面大运动肌肉和深层的稳定肌群进行放松,对一些由于长时间运动而产生扳机点的肌肉进行长时间的挤压,通过身体给予的压力对扳机点进行刺激与放松。支柱准备是脊柱以及脊柱连接部位的稳定性练习,躯干是力量传递与产生的重要环节,因为一些大的肌肉群的起点都会在肢体近端,因此如果躯干部位稳定,那么力量传递则不会流失,运动模式更加高效。动作准备包括五个步骤:(1)一般性/传统热身目的是提高心率,增加体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粘滞性。(2)激活训练目的是动员运动中,激活程度较低的肌肉, 例如臀大肌、臀中肌。充分发挥该些肌肉在运动中起动、制动、转换等动作模式的发力参与度。减少关节过度使用 从而避免受伤风险;(3)动态拉伸:动态拉伸可以为力量或者技能做好准备,强调的是与最基本动作相结合。(4)动作整合:动作整合是与训练内容相融合,根据专项技术特点,从专项基础入手,形成最基本的动作模式,增加动作的经济性,从而减少能量泄露。(5)神经激活:神经激活是速度最大化,可以使大脑的反应速度加快,从而促进中枢系统的兴奋性。在神经系统地支配下,快速、经济、有序的完成动作。
(三)体能训练体系课程构建思路
体能训练课程体系基于人体运动链原理和美国EXOS体能训练体系,在符合人体基础动作模式和关节稳定性基础上。循序渐进发展人体各种素质,最大效率发挥人体动作效能,减少伤病发生率。根与以上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特点,构建起体能教学课程结构见(表-3)。在该课程体系下包括7大模块分别是神经激活训练、身体功能评估、躯干支柱力量、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身体功能性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该7种训练模块覆盖了人体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身体形态、伤病预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体质,减少错误错误运动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并且该课程体系内容新颖, 教学形式创新, 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传授最先进身体素质锻炼方法手段, 促进学生自觉参与锻炼意愿;
四、结语
基于人体运动链理论与EXOS体能训练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体能教学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更好地为高校体育课程提供借鉴意义;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结构创新设置,为高校体育教學未来发展思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为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继超.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5):130+132.
[2]张大鼎.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40+42.
[3]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78 - 102,214 - 252.
[4]《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5]《学校体育学》周登嵩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王卫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