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什么X”的类固化性及其心理机制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表否定的句子。例如:
  
  1.日本这样,你还学什么日语。
  我们抽象为“V什么X”。语法界普遍认为“V什么X”的消极意义是由“什么”一词带来的。(吕叔湘1992;邵敬敏、赵秀风1989;寿永明2002;李一平1996)然王海峰(2003)指出“‘A什么B’结构式是人们在言谈交际中为表现主观性而采取的一种语法化形式”。这一观点很有意义,但他局限于词的范围,如吃什么亏等。然实际语料中远不限于此,如例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机制产生否定的呢?我们认为是类固化。一方面,它是纯稳固的,词被“什么”离析后几乎成了“成品”;另一方面得依赖语境,只能说有个统一的抽象结构“V什么X”。
  
  一、表否定“(S)V什么X”的类固化性
  
  (一)纯稳固性
  纯稳固意味着与否定这一语法范畴或语法意义有一个稳定的语法表述形式。王海峰(2003)指出:“什么”的离析能力很强,几乎能插入所有的离合词中间,甚至可以插入许多我们平时难以承认其为离合词的复合词中间,如关心、批判、生产、高兴等。沈力(1999)也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1310个典型的复合词中竟有624个词可以被“什么”离析。
  但是“什么”并不是只有离析复合词一种方式,单音节动词、双音节词(特别是“VV”结构的动词)、短语都能被“什么”离析,单音节动词被离析成“V什么V”结构,“VV”结构动词可以离析成两个“V什么V”结构,而四字短语或成语则离析成两个“V什么X单”,(X单表示X为单音节)并且也必须离析成两个。如:
  2.考什么考,不考算了!
  3.A:老人家,您这下可有依靠啦!B:依什么依,靠什么靠呀!
  4.A:这可是标新立异啊!B:标什么新,立什么异!
  这时的“V什么X”实际上是一个成品,我们说它固化(hard-wired)(储泽祥2003)了,中间的“什么”已语法化为表达否定申辩或祈使语气的助词,这助词放在中间,我们叫它垫腰助词,是汉语形态的一种。
  
  (二)抽象的“V什么X”
  大多数的“V什么X”并不像(一)那样有规则,音节上总是四个或八个,表意上也具有单一性,它们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示否定,如“当询问的同时又带有明显责怪或不满的语气时,我们发现,这时的句子往往就是表示否定的了”,(寿永明2002)然仅这个理由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第三部分将详细阐述。略举几例:
  5.大家笑起来,向外嚷:“你到底来是不来?什么‘不必了,好的’!”(阿城《棋王》)
  6.呆子笑一笑,说:“牌算什么,瞌睡着也能赢你们。”(同上)
  7.他一下高兴起来,紧一紧手脸,啪啪啪就把棋码好,说:“对,说什么吃的故事,还是下棋。”(同上)
  不管是成品的“V什么X单”,还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句子都可抽象为“V什么X”,从抽象层面看,它是稳定的,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认为它是类固化的。
  
  二、表否定“V什么X”的泛形性
  
  就具体语形特征而言,表否定的“V什么X”表现出明显泛化性特征,从光杆“什么”到“V什么X”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例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一)由光杆“什么”构成,有时后续“呀”之类语气词。如:
  8.A: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别生气。B:什么呀,我才不生气呢!
  
  (二)由“什么+X”组成,X有可能是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甚至是引述别人的
  一句话或某些字眼。
  9.A:她真能干!B:她什么真能干!
  
  (三)由“V+什么”构成。如:
  10.今日就在庄上歇了去,怕什么?(施耐庵《水浒传》)
  
  (四)是“V什么X”的形式,其中X既可为NP,也可VP、AP等。这一形式其实包含三小类:
  a.“V什么NP”形式。如:
  11.担什么心,绝对没事!
  12.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那里有什么鬼神?(同例(10))
  b.“V什么VP”形式。如:
  13.快上课了,还吃什么吃。
  14.李逵道:“这三件事,有什么依不得!哥哥放心,我只今日便行。我也不住了。”(同例(10))
  c.“V什么AP”形式。如:
  15.你……你发什么呆呀?
  16.你这么大个人,当什么真那!
  
  三、类固化过程的心理机制
  
  疑问代词最开始的作用是帮助疑问,然吕叔湘(1994)也指出:“V什么X” 表否定的句法起源很早,在《北齐书》里就有出现。那么什么原因促使表疑问的句法表示否定了呢?前述方家大都认为表否定的“V什么X”与反问或诘问有直接的嬗变关系,然进一步延伸至反问或诘问之前的作品很少。寿永明(2002)也只提到当询问的同时又带有明显责怪或不满的语气时,句子往往表示否定。
  我们认为:表否定的“V什么X”直接来源于反问或诘问这点不假,但当询问时带有责怪或不满表示否定只是“V什么X”表否定的一两种情况。我们在考察了大约20万字语料、300来个例句的基础上得出:
  
  (一)表否定“V什么X”是由反问直接演变而来,但与疑问总有着或近或远的渊源。疑问兵分两路:一路在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后派生出反问,这类用法以“为什么X”为多。如:
  17.万震山痛得再难抵受,喝道:“你为什么不砍去我双手,除我痛楚?” (申斥、反问)
  18.伤心得哭不出眼泪来,只是不住自责:“为什么不将这两个恶贼先打死了,再丢进墙洞?为什么这样大意,终于害了师妹的性命?” (自责、反问)
  19.狄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就算是财迷心窍,也不该这么发疯?”(纳闷、惊讶、反问)
  
  (二)另一路派生出不定指的用法,这又分两路,一路派生为任指,另一路也在加上一定的感情后派生为反问。正是这些情感的介入,使不定指派生为反问成为可能,一定程度上,反问就是否定的的一种表达法。我们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a.纳闷、惊讶组
  20.狄云大是迷惘,道:“师……师父……弟子犯了什么罪,你要杀我?” (纳闷)
  21.什么?是公公在说话,不是吴坎说的。怎么明明是吴坎的声音? (惊讶)
  b.无奈、谦虚组
  22.他毒害狄师哥,手段卑鄙之极,可是大错已经铸成,又有什么法子?(无奈)
  23.只听狄云道:“我姓狄,无名小卒,一个死里逃生的废人,又是什么大侠了?” (谦虚)
  c.劝勉、自满组
  24.宝象哈哈大笑,拍了拍长满黑毛的胸口,说道:“怕什么?怕我吃了你么?” (劝勉)
  25.天下一等一的毒蛇咬伤了人,在下都是药到伤去。那蝎子嘛,嘿嘿,又算得什么一回事?(自满)
  d.不同意、愤怒组
  26.那老者大怒,将笔杆重重在桌上一拍,说道:“什么‘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又什么‘如来赐福,往生极乐’!他奶奶的,‘往生极乐’,这不是叫人去见十殿阎王么?” (不同意、愤怒)
  e.赌气组
  27.管他之后是什么字?咱们只管守在江陵城南。有人挖出宝藏,给他来个拦路打劫。(赌气)
  总体说来这种分类是不穷尽的,中间也存在交叉的情况。例如:
  28.戚芳走到他身边,也靠在栏杆上,望着池中金鱼,笑道:“师嫂是老太婆啦,还说什么如花似玉,也不怕人笑歪了嘴。”(不同意、谦虚)
  29.戚芳大惊,忙叫道:“快放开她,关女儿什么事?” (惊讶、不满、愤怒)
  我们大致可以把以上的分析图析如下:
  
  (三)关于成品的“V什么X单”
  一种语法形式的产生及生存必然有它特定的语法意义及语用价值。“V什么X单”能够成为一种稳定的否定格式,必然与它特定的语用价值有关。我们通过比较来阐述这个问题:
  30.a.不吃饭。
  b.吃什么饭。
  c.吃什么吃。
  “30a”是一种无标记的否定方式,而“30b”、“30c”相对于来说是有标记的,带上标记的原因就是要增加信息量,产生新的语法意义。“30a”是一种纯客观的说明,而“30b”、“30c”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消极态度,相对“30b”来讲“30c”的主观性更浓。
  综上所述,概况起来不外乎三点:a.指出表否定的“V什么X”是类固化性的,一方面具有纯稳固性,另一方面是带“什么”表否定的句子都能抽象成“V什么X”结构。b.指出在语形上从光杆“什么”到“V什么X” 都存在否定情况。c.着重论述了否定“V什么X”产生心理机制,指出表否定“V什么X”直接来源于反问或诘问,正是由于各种主观见解的进入使询问变到反问成为可能。再看:
  (31)A.宋建平连声冷笑:“我看你这是,借题发挥。”
  B.林小枫倒不明白了:“我借什么题,发什么挥?”(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例中的“借什么题,发什么挥?”好像是处在中间状态,一方面表示疑问,另一方面由于“纳闷、不明白”等感情的进入也可以说是反问、否定,是“我没有借题,没有发挥,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
  以下例句除非特别说明,否则都来自于金庸的《连城诀》。
  
  (肖任飞 张 芳,华中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
期刊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
期刊
长期以来,对普通话语音的研究多停留在声、韵、调与各方言的对比上,而对方言区内的人们所说普通话的语调偏误的细化研究还较少,对方言区内某特定人群的普通话语调偏误分析及引起偏误的原因的研究则更少。所谓“普通话语调”,指的语流中除声、韵外,能表现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格式及节奏、停延、音变等内容的语音构成要素。尽管这些内容均是“游离于声、韵之外”,但在语流中一旦与声、韵组合,便形成了普通话特有的一种“味儿
期刊
现代汉语AA重叠式有重叠构词与重叠构形之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情况看,AA重叠式基本上是重叠构词,只有“大大”“常常”“偏偏”“刚刚”“明明”“仅仅”“略略”“稍稍”少数几个词,它们的单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并行使用,其重叠形式还没有固定为重叠构词,应看作重叠构形为宜。所以,考察《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主要是对AA重叠构词的考察。AA重叠构词包括叠音词、重叠词两类。  叠
期刊
宋子然先生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巴蜀书社,2002)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传统训诂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且章节安排较有条理,是一本较好的训诂学入门教材。下面具体谈谈笔者读完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内容丰富,编排有序    宋子然先生编写的这本《训诂理论与应用》是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研究生的教材来使用的,具有较高的归纳性和条理性。该书分为理论篇
期刊
引言    1919年底成书的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与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一起,被认为是摆脱自《马氏文通》始即成风习的仿照西洋文法研究中国语言的巢臼、建构中国本土文法的最早探索。此后刘复忙于实验语音学、国语推广、古文考订乃至行政事物,对此不复关注,只在30年代出版了半部《中国文法讲话》,完全放弃了当初雷厉风行、旗帜鲜明的革新主张。但他的初创之勇气和《中国文法通论》所达语法研
期刊
近年来,随着“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生活越来越深刻地介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模式,交际、沟通方式的革命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E-mail正取代着纸质信件,免费网络视频在冲击着电话消费,而以MSN、ICQ和腾迅QQ为代表的新型通讯工具也逐渐成为人们即时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选项——它们在共同引领我们进入网络交际的Q时代。本文将以腾迅QQ的表情符号为中心,探寻它的构形分类、规律及其在网络交际
期刊
杨树达先生(1885~1956)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杨先生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北京等地任大学教授。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造诣极高,其一生著述颇丰,学术著作可分为辑录古人之引文以解释古书类、修辞和语法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著述类、校勘注释和考证著作类、文字训诂著作类、甲骨文著作类、金文著作类等六类。《中国修辞学》(又称《汉文文
期刊
汉字的评价和前途是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梁永国先生的文章《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以下简称“梁文”)旧话重提,引发论争。下面我们按照梁文论述的先后做一些讨论,希望能得到比较符合事实的认识。    一、文字制度演变的总趋势    梁文承认“由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总趋势”,但笔锋一转,说“然而,汉字却是个例外”。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他说:“因为汉字从产生,一直延续
期刊
手机短信是随着手机的运用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形式,它是高科技的产物。自1998年中国移动开通手机短信业务以来,由于其互动性、时尚性、多样性等特点而让人们“初见倾心,再见痴心”,迅速红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种媒体”。它以视觉代听觉,以文字代声音,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特别是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使它更富于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