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课程目标,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还要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化的学习工具和更为高效的学习策略。
有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是要弄明白引导学生获得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阅读《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和单元导读,看一看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然后看一看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怎样,文章比较适合训练什么,然后确定文章的训练重点。
学生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只有选择一个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的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师要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务实、高效是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必定是永恒的主题。
二是要有全面的生成预设。课前,除了要充分了解学生外,还要对课文内容做预设性准备,比如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他们可能会画出哪些形式的图,会从哪些角度去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在哪些地方会出现阻碍,在哪些地方会有哪些误解……首先都尽量做好预设。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达不到教师心中的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自认为很高明地“灌”给学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课堂开放了之后,教师备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接轨,抓住重点,抓住面进行块状处理,通过点和点的互动、点和点的碰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有及时介入的能力
课堂开放之后,学生的发言有可能会游离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下去,那么,点拨最有效的学习路径就成了当务之急。如何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抓住什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参考《教学参考书》,也可以根据班上的学情来设定。当学生交流到一定的程度,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介入,出示相关资料,或点拨有效的学习路径等。比如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当学生只是局限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个别孩子思维导图中的想法进行引导或适当地做示范,引導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文章的写法方面进行引导,充实画思维导图的内容;当学生仅仅能画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框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从重点句段中找出关键词,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当思维导图画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繁杂的时候,教师又要站出来,引导学生删繁就简,紧扣该图的呈现特点,言简意赅地进行归纳、整理,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真真切切地为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服务。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好的学习方式必须为目标、内容服务”这一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活动时,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拨开迷雾见青天”。
有推荐学习工具的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进行高效阅读,读有所获,教师有必要发现问题并推荐学习的工具给他们。
统一批注符号。我和学生一起商量、确定了固定标注符号并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大家按照一个固定标注符号做标记,在互相交流时就能一目了然。
向孩子推荐文字批注的方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这些方法包括:追问式批注、假设式批注、模仿式批注、批判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对话式批注、欣赏式批注、提醒式批注、总结式批注。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可能会将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个完整的把握?我决定推出第三个阅读工具——思维导图。
我推荐了4种梳理方式:文字记录式梳理、罗列式梳理、三段式梳理、表格梳理,孩子们又自创了“手型”思维导图、简笔画梳理、个性化趣味梳理等梳理方式。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有趣的“思维导图绘制竞赛”。最精彩的是在“同课异构”比赛中,孩子们对同一篇课文进行梳理,星星月亮式、花朵式、小船式、鱼钩式等梳理方式让我深深地为他们的创造力所震撼。我想,只要孩子们觉得这些别出心裁的梳理方式对疏通文章脉络有效,那么它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有创建学习方法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阅读工具了,我们开始着手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批注式阅读。大家选择喜欢的阅读工具,先用黑色笔在文章中做好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换书本,由同学用绿色笔在书上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接着书本还原,学生反思再用蓝色笔修改,最后教师用红色笔批改。这样一来,一篇课文实际上学生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四遍以上,其中的含义也就基本明白了。
批改式阅读。所谓批改,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研究对象,学生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文章。同一篇文章,哪怕是名家名作也要给它写评语,不仅要找出优点,还要指出缺点,甚至可以大胆地改一改,补充一点更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或续写出下文等。
对比式阅读。顾名思义,对比式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了解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阅读时,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解,只需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归纳,真正达到“学为主体”,教师退居幕后,只是一个策划者,起一个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我班渐渐形成了“围绕关键词的对比阅读模式”“情感曲线图的对比阅读模式”“围绕单元主题的对比阅读模式”等。
提问式阅读。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能够围绕课题提问题,比较肤浅,甚至有的孩子为了提问而提问,明知而故问。为此,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个提问式阅读的模板。大大提高提问式阅读的有效性。
课堂开放了,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挑战也更大了。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自如地驾驭课堂。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要想驾驭课堂,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的付出尤为重要。
教师们,课堂开放了,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天问国际学校)
有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是要弄明白引导学生获得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仔细阅读《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和单元导读,看一看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然后看一看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怎样,文章比较适合训练什么,然后确定文章的训练重点。
学生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只有选择一个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的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师要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务实、高效是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必定是永恒的主题。
二是要有全面的生成预设。课前,除了要充分了解学生外,还要对课文内容做预设性准备,比如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他们可能会画出哪些形式的图,会从哪些角度去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在哪些地方会出现阻碍,在哪些地方会有哪些误解……首先都尽量做好预设。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达不到教师心中的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自认为很高明地“灌”给学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课堂开放了之后,教师备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接轨,抓住重点,抓住面进行块状处理,通过点和点的互动、点和点的碰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有及时介入的能力
课堂开放之后,学生的发言有可能会游离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下去,那么,点拨最有效的学习路径就成了当务之急。如何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抓住什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参考《教学参考书》,也可以根据班上的学情来设定。当学生交流到一定的程度,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介入,出示相关资料,或点拨有效的学习路径等。比如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当学生只是局限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个别孩子思维导图中的想法进行引导或适当地做示范,引導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文章的写法方面进行引导,充实画思维导图的内容;当学生仅仅能画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框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从重点句段中找出关键词,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当思维导图画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繁杂的时候,教师又要站出来,引导学生删繁就简,紧扣该图的呈现特点,言简意赅地进行归纳、整理,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真真切切地为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服务。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好的学习方式必须为目标、内容服务”这一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活动时,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拨开迷雾见青天”。
有推荐学习工具的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进行高效阅读,读有所获,教师有必要发现问题并推荐学习的工具给他们。
统一批注符号。我和学生一起商量、确定了固定标注符号并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大家按照一个固定标注符号做标记,在互相交流时就能一目了然。
向孩子推荐文字批注的方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这些方法包括:追问式批注、假设式批注、模仿式批注、批判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对话式批注、欣赏式批注、提醒式批注、总结式批注。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可能会将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个完整的把握?我决定推出第三个阅读工具——思维导图。
我推荐了4种梳理方式:文字记录式梳理、罗列式梳理、三段式梳理、表格梳理,孩子们又自创了“手型”思维导图、简笔画梳理、个性化趣味梳理等梳理方式。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有趣的“思维导图绘制竞赛”。最精彩的是在“同课异构”比赛中,孩子们对同一篇课文进行梳理,星星月亮式、花朵式、小船式、鱼钩式等梳理方式让我深深地为他们的创造力所震撼。我想,只要孩子们觉得这些别出心裁的梳理方式对疏通文章脉络有效,那么它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有创建学习方法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阅读工具了,我们开始着手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批注式阅读。大家选择喜欢的阅读工具,先用黑色笔在文章中做好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换书本,由同学用绿色笔在书上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接着书本还原,学生反思再用蓝色笔修改,最后教师用红色笔批改。这样一来,一篇课文实际上学生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四遍以上,其中的含义也就基本明白了。
批改式阅读。所谓批改,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研究对象,学生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文章。同一篇文章,哪怕是名家名作也要给它写评语,不仅要找出优点,还要指出缺点,甚至可以大胆地改一改,补充一点更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或续写出下文等。
对比式阅读。顾名思义,对比式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了解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阅读时,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解,只需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归纳,真正达到“学为主体”,教师退居幕后,只是一个策划者,起一个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我班渐渐形成了“围绕关键词的对比阅读模式”“情感曲线图的对比阅读模式”“围绕单元主题的对比阅读模式”等。
提问式阅读。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能够围绕课题提问题,比较肤浅,甚至有的孩子为了提问而提问,明知而故问。为此,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个提问式阅读的模板。大大提高提问式阅读的有效性。
课堂开放了,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挑战也更大了。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自如地驾驭课堂。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要想驾驭课堂,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的付出尤为重要。
教师们,课堂开放了,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天问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