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是西方现代小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西方现代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指出这两个概念都关注人物的瞬间意识反映和心理变化,是现代小说“向内转”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精神顿悟;重要瞬间;现代小说;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9-0067-4
  Abstract: The terms “epiphany” and “moment of importance” represent significant concepts in modern fiction, and are key to thorough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with regards to the literary technique known a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Pointing out their significance to present-day fic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 in light of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A Little Cloud and The Mark on the Wall.
  Key words: epiphany, the moment of importance, modern fictio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1. 引言:概念的提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50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横扫欧美,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文学风起云涌,以新的方式表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意识流小说成绩斐然,涌现出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天才般的伟大作家,他们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深刻地影响了欧美文学的发展。要深刻理解意识流小说必须理解作家的美学思想。而“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正是理解乔伊斯《都柏林人》和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关键。
  
  1.1 精神顿悟
  乔伊斯是公认的意识流大师,他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是意识流小说中的鸿篇巨制。但他最初的小说创作是由十五个故事组成的短篇集《都柏林人》。作品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并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麻木不仁和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展示了他们同僵死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乔伊斯已经开始将创作视线转向人物的精神世界。几乎在每篇的最后,主人公豁然开朗,看清自己的窘境,并从中悟出人生的本质。这一人物觉醒的关键时刻就是乔伊斯所称的“精神顿悟”。
  “精神顿悟”(epiphany)源自希腊语,意为“显灵”(manifestation)。在基督教中,它通常指1月6日(即“第十二夜”)耶稣显灵的日子。在古希腊戏剧中,它往往指上帝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并主宰一切的场面。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它经常用于表示普通人物或场景中获得的“启示”。乔伊斯用“顿悟”(epiphany)代替了雪莱和华兹华斯等人所用的“瞬间”(moment)一词。在《斯蒂芬英雄》中,乔伊斯借主人公之口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他(斯蒂芬)认为精神顿悟是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它往往通过某种粗俗的言语或动作,或头脑本身异常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他认为作家要非常仔细地记录这些精神顿悟,因为它是最微妙、最短暂的时刻。”(Joyce, 1956: 216)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巧加以运用,揭示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的瞬间感悟。
  
  1.2 重要瞬间
  无独有偶,与乔伊斯同时代的伍尔夫也将创作视线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并表现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这与她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分不开。伍尔夫(1986)认为“生活不是一系列对称的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Life is not a series of gig-lamp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but a luminous halo, a semi-transparent envelope surrounding us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sciousness to the end.)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Woolf, 1986:1996)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指责贝纳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花很大心血去描写无关宏旨的物质生活背景和人物环境,而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即使结构再严谨,技巧再精妙,也不可能再现生活的真实,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令人失望,这类作家只能称为“物质主义者”。因此,要“拯救英国小说的灵魂”,就要尽早“转过身来背对”这些物质主义作家。她质问:“表达这种变化多端的、未知的、不受限制的精神(无论它表现出何种反常或复杂性),尽可能少混杂外部的东西,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Is it not the task of the novelist to convey this varying, this unknown and uncircumscribed spirit, whatever aberration or complexity it may display, with as little mixture of the alien and external as possible?) (Woolf, 1986: 1998 )
  伍尔夫在她的真实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瞬间”(the moment of importance)或“存在瞬间”(the moment of being)的概念,它指在某一时刻当无数生活的原子被人的心灵捕获时引发的意识活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非常特殊的瞬间,在这一瞬间,作为“非实体领域”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交,激活了“沉睡在心灵底壁上”的一连串的思想、情绪、观念和记忆,从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的一个交点。它可以仅仅是感受的瞬间,在这一瞬间,各种印象、感受,当下的、往昔的,一齐飘浮在心头,切合人物当时的心情;更多的时候,它是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瞬间。其时,人物在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感觉印象和断断续续的思索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本质在这一瞬间结晶而出,对人物的未来生活产生影响。这两种情况都是人物对现时作出的真实的反应,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却将对往昔的回忆、对现时的感触,以及对未来的预想,囊括其中。不仅“人物过去的生活在现在重新复活”,甚至人物的一生都在“现在”表现出来,实现了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超越,展示了心理时间所蕴藏的强大动能和无穷魅力。
  
  2. 故事概要
  
  2.1《一朵浮云》
  《一朵浮云》是《都柏林人》中反映“成年期”的第三组小说中的第一篇。作品由赴约途中、酒吧对话和家中顿悟三部分组成,生动地叙述了一个都柏林成年人在瘫痪的社会中无力追求理想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小钱德勒是都柏林的一名小职员,业余爱好写诗,年过而立却事业无成。他与妻子缺乏共同语言,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小说开局,听说老朋友加拉赫从海外功成名就返回都柏林,他便前往一家酒吧与其会面,从而拉开了他逃避瘫痪和追求理想的序幕。在见面的途中,小钱德勒思绪翩迁,“生平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比街上来往的行人更了不起。”(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he felt himself superior to the people he passed.)“他每走一步便更靠近伦敦,而离他那缺乏艺术性的沉闷的生活更遥远了。他的内心深处开始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Every step brought him nearer to London, farther from his own sober inartistic life. A light began to tremble on the horizon of his mind.) 然而,小钱德勒与加拉赫的会面不仅使小钱德勒倍感失望,而且为他最终对逃避的失败和无力追求理想的“精神顿悟”奠定了基础。他发现这位八年前被迫逃离都柏林的老朋友虽然在欧洲大陆混得不错,却显得狂妄自大而且俗不可耐。“他感到有些失望。加拉赫说话的声调和腔调使他感到很不愉快。在他的朋友身上有一种他以前未能注意到的庸俗的东西。”(He was beginning to feel somewhat disillusioned. Gallaher’s accent and way of expressing himself did not please him. There was something vulgar in his friend which he had not observed before.) 在小说的结尾,面对哭闹不停的孩子和愤怒的妻子,小钱德勒终于看清了自己的窘境,获得了“精神顿悟”。“他羞愧难言,无地自容……眼中淌下了悔恨的泪水。”(Little Chandler felt his cheeks suffused with shame and he stood back out of the lamplight... and tears of remorse started to his eyes.) (Joyce, 1914: 97-116)
  
  2.2《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是完全由一个“重要瞬间”构筑而成的短篇小说,以叙述者静坐沉思开始,从沉思默想中惊醒结束,全程记录了意识在墙上斑点的触发下流动跳跃的全部内容,展示了心理时空的巨大包容性和结构能力。文章一开始,读者便被告知墙上有一个斑点,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当斑点首次进入叙述者的意识,意识把它解释为钉子留下的痕迹,使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挂过的肖像画,以及房屋原主人保守的艺术趣味;而后,意识突然对这一解释产生了怀疑,因为斑点看上去“太大、太圆,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It’s too big, too round, for that.),不由得令人感叹生活飞逝,充满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而人类的认识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叙述者的思绪从丢失的日用品游移到受审日来临,想象自己在那一刻赤裸裸地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讯,来世的幻影随即浮上心头。斑点再次在意识中变换形状,成为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开启了意识对事实与想象、表面与深层、僵化的概括规定与个体的思想自由这些矛盾关系进行思索的过程。当叙述者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斑点上时,光线下的斑点似乎成为一个凸起物,于是意识滑向了南方平原上那些形似的古墓,哀怜那些勤奋的考古学家,进而想到所谓的学者专家,不过是僵化的知识和尊卑的秩序的维护者而已,思想需要的是没有学者教授的绝对自由;斑点可能是木板上的裂纹,意识再一次表现了它的多维性,于是,一棵树的生命的过程的图景,一幅幅地在意识中闪现,生命的意义在此得以彰显;正当叙述者沉醉于想象而难以自拔之际,外部世界插入,打断了意识的流动,谜底揭开,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小说也随着意识活动的结束而戛然停止。(Woolf, 1994: 142-149)
  
  3. 相似性
  
  3.1“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精心设计的心理瞬间;谁都无法突然获得“精神顿悟”
  小钱德勒“顿悟”出生活的困窘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之后。首先,他与加拉赫见面之前的浮想联翩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他们的会谈使他看到了自己先前理想实现的不可能性;最后,家庭生活的沉闷加上哭闹的孩子和愤怒的妻子使他彻底崩溃了。而“重要瞬间”里意识的奔腾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伍尔夫完全抛弃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行为摹写等传统写作手法,而以意识为主导,以“假设—否定—假设—否定”来建构文章。“墙上的斑点”先后被假设为“钉子—小洞—玫瑰花瓣—木板”等。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是“斑点”把它们串连或叠加在一起了。“斑点”成了一个“结”,整个作品就是由对“斑点”的六次心理猜测连缀而成,而这些都是作者根据心理意识流动精心设计的。
  3.2“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都需要外部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种情境或某些事件来唤起人物的感情,使其茅塞顿开
  这不仅是人物个人的一种狭隘的自我认识,而且还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在加拉赫的自大、孩子的哭闹、妻子的冷漠和愤怒、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一系列刺激之下,小钱德勒终于顿悟了自身理想实现的不可能。在《墙上的斑点》中,如果没有外部声音的介入,意识将无尽地延绵下去,没完没了,也就无所谓构成一个完整的“瞬间”。
  3.3“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都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意识
  小钱德勒的“顿悟”是他困顿后的无可奈何。“重要瞬间”更是人物意识之流奔腾不息的真实反映。
  
  4. 不同之处
  
  4.1“精神顿悟”与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密切相关,通常发生在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同时代表了小说真正的高潮
  经过作者的精心策划,“精神顿悟”作为小说的结尾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而是意识更为自然的流露。
  4.2“精神顿悟”发生在故事结束之时,此后一切都不重要,因而可被视为一个“点”。而“重要瞬间”是意识流动的一个过程,是一条“线”,是一条“意识之河”。
  4.3 两个概念分别反映了不同的人物关系。只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获得“顿悟”,其他人都不重要。而在“重要瞬间”,没有哪个人或哪样物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所有的人或物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出现,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5. 结语
  
  作为现代小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开启了通往人物心灵的新思路,两者都特别强调
  作品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的心理状态和意识活动。“精神顿悟”更多关注人物在外部世界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之下突然获得的“瞬间启示”,而“重要瞬间”更为关注意识的流动和时空的无限延展,关注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的超越及其巨大的包容性。更为可贵的是,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二十世纪初文学创作“向内转”的产物,都一样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为我们全面研究意识流小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Joyce, J. Stephen Hero. London: Jonathan Cape, 1956: 216.
  Woolf, V. Modern Fictio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W. W. Norton, Fifth Edition, Vol. 2, 1986: 1996-1998.
  Woolf, V. The Mark on the Wall. The Second Penguin Book of English Short Stories, Christopher Dolle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 142-149.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95-116.
其他文献
Jose: Hey Martina, how’s the job hunt going so far?  Martina: It’s tough. I’m starting to come to a hard realization that I’m gonna have to settle for a job that I’m vastly overqualified for.  Jose: Y
期刊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整合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我国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英语提出的要求,基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Unit 11 Can you tell me the way这一课例,分析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和课程整合理论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促使学生各项智能得
期刊
摘 要: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注重从宏观方面给学生讲解写作技巧,却往往忽略对写作具体内容的把握。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写出来的英语句子仍然是一堆简单句的堆砌,甚至还存在语法错误,从而使写作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学生为主体;遣词造句  英语句子是英语作文的基本组成单位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增进交流沟通,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构建起知识间的桥梁,实现教学的自然过渡,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原有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多元化  一堂课有精彩的导入,往往能让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通常,导入时间限定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在所难免。如何有效地控制分化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造成两极分化的三种原因,并针对这三种原因分别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两极分化;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动力  在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初中二年级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是在初二下学期的学习中分化现象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
期刊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是汤姆·摩尔执导的第二部动画电影,全片处处可见爱尔兰、苏格兰古老传说的踪迹。那些墙上的图画、线条和精灵石像,令人想起凯尔特人(Celtic)的古像和雕刻上的花纹。影片讲述男孩Ben和父母住在海边悬崖的灯塔内,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柔的母亲教Ben唱歌。可是一晚,母亲生下妹妹Saoirse后突然离去,留下Ben和忧伤的父亲。六岁的Saoirse仍不会说话,B
期刊
摘 要:对学生进行持续6周的应对考试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与控制组相比较,训练后实验组的CET4成绩与元认知策略运用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表明针对考试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对提高CET4成绩和元认知策略运用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考试应对;策略训练;CET4  [中图分类号]H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9-0021-4  Abstract: Thi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坛上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前景化是指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独特艺术效果,从而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到前景位置以引人注目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丘园记事》这部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
期刊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杂志编辑部拟于2007年12月21-24日,在广州召开第二届 “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主要关注以下四个主题:  1. 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主要包括:A. 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论);B. 教育技术理论暨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的最新发展;C. 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全方位整合研究;D. 网络信息技术对
期刊
2007年7月8日,在山东大学培训中心会议厅召开了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来自山东省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语学院承办,北京东方雅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年会副会长卢卫中教授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院长孙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