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199-01
大自然赋予人类以生命,生命的初始是真、是善、是美,这是生命的底色,我们只需在这拥有生命底色的纸上涂抹上自己最绚丽的色彩,就会拥有最完整的生命。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只有常用,创造新东西的可能性才越大。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思维永远从疑问开始,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不因循守旧,才能有所创造。”
一天下午,一个学生的母亲来找我,忧心重重,她的儿子已经连续三天把她的化妆品和油盐酱醋混合一起,搞得家里一塌糊涂。于是我找来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生,问他为什么这么淘气,他说,他只是想找出一种能够消除墙上字迹的方法。我问他找到了没有,他说,还没有,但是已经知道油和醋放在一起加热能生成一个像肥皂般的小硬块。我问他,你还要继续研究吗,他说是,但是这次要去图书馆查查书。我说好,但是不许把图书馆搞得一团糟。孩子走了,我给她的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她应该在几瓶化妆品和儿子的创造力间有个选择,如果是我,我选择后者,这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很棒,父母该做的,其实是给他多买点科普類的书,因为我发现,他确实很有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天赋。
我们所处的时代更需要创造力。孩子们的创造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可能随时会产生新颖、独特的看法和创造力表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每一个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该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觉得小学生就好比是待染的素丝,你给他输入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你让他成为什么样的颜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颜色。孩子的思想总是天马行空和丰富多彩的,如果你不去刻意的限制他,他或许会把苹果和西瓜画成方块,或许会蹲在地上,用半天的时间去观察蚂蚁为什么能搬得动这么大的东西,更或许会在作文里大写特写,自己将来要建个可以直接通到月亮上的电梯。面对这些行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知道,我们该去夸奖而不是批评,该去赞赏而不是去抹杀,该去欣赏而不是去修正。但是,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孩子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或许仅仅是单纯的好奇,如果想让孩子的好奇变成真正的创造力,就需要合理的引导理论上的支持。怀海特说,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不能通过单纯的实践,也不能仅仅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两者结合起来。老师该做的,就是要成为这个结合点,就是要成为这个引导员。
同样是刚才说到的这个孩子,早在两年前,总是想搞明白钢笔水是怎样被吸到笔管里去的,为此弄得身上全是墨迹。同桌来告状,我把他叫来,弄清楚原因后,批评他不该这么卤莽。而我旁边的一位老教师,却把他领到学校的图书室,给他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随后,我在他的日记里看到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钢笔吸水的原因,读书可以知道这么多东西,真高兴。”坦率地讲,当时的我有些脸红,如果没有这位老教师的引导,孩子这次灵性的显现将被我划到调皮捣蛋的范畴,而更重要的是,如果那样,今天的图书室里,或许就不会经常出现这个小家伙的身影。我的身边,我们的老师之中,就有很多怀海特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我努力加入这个行列,用自己的行动呵护和发掘孩子的创造之心,创造之力,其乐无穷。
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个命题有永远都写不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飞速发展的社会,不会需要模式化、模扳化的人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在教育中处在最基础的位置,都说孩子是白纸,如果真是如此,那老师的任务绝不应该是教给孩子怎样去临摹,而是要引导和帮助孩子用手里最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不同的画卷,只要是美丽的,怎样的风景我们都该学会欣赏。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担起自己肩头的责任,当孩子背起书包走进教室的时候,当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当孩子用渴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时侯,那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就占据了我的内心。教育之路因为我的责任心而变得越加丰富多彩。
大自然赋予人类以生命,生命的初始是真、是善、是美,这是生命的底色,我们只需在这拥有生命底色的纸上涂抹上自己最绚丽的色彩,就会拥有最完整的生命。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只有常用,创造新东西的可能性才越大。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思维永远从疑问开始,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不因循守旧,才能有所创造。”
一天下午,一个学生的母亲来找我,忧心重重,她的儿子已经连续三天把她的化妆品和油盐酱醋混合一起,搞得家里一塌糊涂。于是我找来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生,问他为什么这么淘气,他说,他只是想找出一种能够消除墙上字迹的方法。我问他找到了没有,他说,还没有,但是已经知道油和醋放在一起加热能生成一个像肥皂般的小硬块。我问他,你还要继续研究吗,他说是,但是这次要去图书馆查查书。我说好,但是不许把图书馆搞得一团糟。孩子走了,我给她的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她应该在几瓶化妆品和儿子的创造力间有个选择,如果是我,我选择后者,这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很棒,父母该做的,其实是给他多买点科普類的书,因为我发现,他确实很有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天赋。
我们所处的时代更需要创造力。孩子们的创造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可能随时会产生新颖、独特的看法和创造力表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每一个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该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觉得小学生就好比是待染的素丝,你给他输入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你让他成为什么样的颜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颜色。孩子的思想总是天马行空和丰富多彩的,如果你不去刻意的限制他,他或许会把苹果和西瓜画成方块,或许会蹲在地上,用半天的时间去观察蚂蚁为什么能搬得动这么大的东西,更或许会在作文里大写特写,自己将来要建个可以直接通到月亮上的电梯。面对这些行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知道,我们该去夸奖而不是批评,该去赞赏而不是去抹杀,该去欣赏而不是去修正。但是,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孩子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或许仅仅是单纯的好奇,如果想让孩子的好奇变成真正的创造力,就需要合理的引导理论上的支持。怀海特说,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不能通过单纯的实践,也不能仅仅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两者结合起来。老师该做的,就是要成为这个结合点,就是要成为这个引导员。
同样是刚才说到的这个孩子,早在两年前,总是想搞明白钢笔水是怎样被吸到笔管里去的,为此弄得身上全是墨迹。同桌来告状,我把他叫来,弄清楚原因后,批评他不该这么卤莽。而我旁边的一位老教师,却把他领到学校的图书室,给他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随后,我在他的日记里看到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钢笔吸水的原因,读书可以知道这么多东西,真高兴。”坦率地讲,当时的我有些脸红,如果没有这位老教师的引导,孩子这次灵性的显现将被我划到调皮捣蛋的范畴,而更重要的是,如果那样,今天的图书室里,或许就不会经常出现这个小家伙的身影。我的身边,我们的老师之中,就有很多怀海特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我努力加入这个行列,用自己的行动呵护和发掘孩子的创造之心,创造之力,其乐无穷。
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个命题有永远都写不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飞速发展的社会,不会需要模式化、模扳化的人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在教育中处在最基础的位置,都说孩子是白纸,如果真是如此,那老师的任务绝不应该是教给孩子怎样去临摹,而是要引导和帮助孩子用手里最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不同的画卷,只要是美丽的,怎样的风景我们都该学会欣赏。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担起自己肩头的责任,当孩子背起书包走进教室的时候,当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当孩子用渴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时侯,那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就占据了我的内心。教育之路因为我的责任心而变得越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