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应急机制的构建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国已出台了不少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应该说,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我们预防各类灾害和应急处理各种灾害事故,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执法依据。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健全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制依然任重道远。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应急制度。
  关键词:突发事件;行政应急机制
  
  一、我国行政应急制度立法现状及完善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各种各样的突发性事件接连发生:非典疫情蔓延、禽流感蔓延、矿难事件频繁发生、松花江水污染引起轰动、太湖蓝藻爆发、“罗莎”台风肆虐、雪灾、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3.14打砸抢事件、H1N1病毒蔓延……我国应急法制工作也在加快进行之中,特别是2004年的修宪将紧急状态条款写入宪法,紧急状态问题已经作为宪法问题被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又一项重要立法成果。从这次立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和政府寻求应急法治化的努力和决心。从这几年的立法情况看,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覆盖面逐渐扩大;应对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逐渐发展为全过程管理;危机管理行政体制从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害发展为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从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协调发展到政府办事机构的协调。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在现实中突发事件存在多发性、突然性、多变性的特点,相对应的行政应急机制也必须相应的具有灵活、具体等特点。这是在我国行政应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不完善、不科学
  从已有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可以看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和把握应急行政的启动和结束时间。行政应急措施会严重影响公民的法律权利乃至基本权利。因此必须有准确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应急行政是常态管理过程中临时出现的一种情况,最终还要归于常态。应急行政过早启动可能会不当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过迟启动,可能会贻误时机,导致事件恶化。准确界定启动和结束时间是以对事态发展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值得提出的是,从以往的事件来看,之所以会出现一次次突发事件的产生、恶化,预警不及时,往往不是因为相关部门不能把握事态的发展,而是因为怠于把握。
  (二)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的相关立法也不够充分、有力。
  1.应急行政权的运行不够规范。这一点早在“非典”防治时期就有明显的体现。“非典”首先在广东省出现时,有关部门表现出了不应有的沉默,当疫情进一步扩散至北京、山西、内蒙古时,有关部门仍表现出不应有的沉默,甚至出现对事实严重的隐瞒和封锁。真正的抗击“非典”应是从中央免去卫生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开始。应急行政权在多次应急事件处理中都暴露出了“限权与授权都不足”的特点。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以后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应对中,应急行政权的运行出现了惊人的一致:事件产生——有关部门麻痹——事件被揭发——有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采取有关措施、处理有关人员——事件成功应对。在这些突发事件应对的循环怪圈中,值得深思的有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事件从产生到恶化到被揭发,有关政府部门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阻止事态的发展;二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是必要的、合适的、合法的;三是行政问责制究竟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
  2.相关立法不完善,应急行政法律依据不足
  《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以前,我国关于行政应急管理的规定有两类:单项应急立法和行政应急预案。单项应急立法在《宪法》中有关于紧急状态的原则性规定,除此之外还有《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的应急预案等。宪法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在实践中很少出现。其他单项立法对应急行政的规范最突出问题是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面对一些较大型综合突发事件往往很难适用。应急预案属于行政工作计划,不能创设新的权利义务,不能为紧急行政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不论是单项应急立法还是应急预案都不能有效应对日益频繁和复杂的突发事件,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为应急行政提供一个统一的法律依据。这一点也成为《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一个主要动因。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还是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防。
  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信息不畅、应对不及时是主要原因;2006年3月25日,开县再次发生天然气泄漏,由于当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万余名群众紧急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类似的事故,不同的结果。实践证明,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预警”是关键。有关专家表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预警可以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政府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预警机制不够健全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不及时、人员财产损失比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相关的很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到主管机关,谎报、缓报、瞒报的现象层出不穷,重要信息的价值为人忽视,信息就不能做到公开,更何谈公民的知情权这一问题。松花江的水污染事件中,广大的哈尔滨市民依旧清晰记得政府最初下达通告是“管网维修,停水四天”,媒体亦随之附和,政府牵头信息保密,又如何有准确性可言。信息欺诈,使得原本弥足宝贵的信息资源,人为地减少或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公民的权利无形中被剥夺殆尽,这是我们法治国家的可悲之处。
  公民参与权难以有效实现。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参与权规定过于笼统与抽象。如前所述,公民的人权和知情权尚无法律给予明确规定抑或无法保证正当实施。这既不利于公民行使权利,同时反映出我国社会对突发事件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理念的漠视。因此,有关公民参与权的法律规定,其法律实效受到了制约。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公众的应急知识与经验的欠缺是很对时候造成突发事件中损失增大的原因。比如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很多学校、单位都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教育。还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的缺失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救险设施在灾害来临时发现已经不能使用了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科学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来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否往往直接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成败和效率。根据中国的国家形式和机构设置情况,可以确立纵向与横向机构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纵向机构可设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 和县(旗) 四级应急管理机构,每一级包括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政府和军事机关三类国家机构。横向机构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二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地方公众政府,三是同一行政区域内或不同行政区域间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更好地体现应急机制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有必要建立应急指挥分级负责的机制,即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主管领导兼任国家和地方级应急指挥和协调机构的负责人,并对应急活动负总责;各级公众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应急行政任务负全责。军事机关的首长对军队的应急任务负全责。
  (二)通过应急预案制度的完善来增加危机意识。同时,完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增加法律依据。
  1、应急预案制度体现了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军事反应部队的组成、任命和训练,信息收集、分析、报告与通报,应急监测机构及其任务;突发环保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
  2、在完善法律制度方面,在我国不仅需要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需要制订更多相应的法律。应加紧出台《紧急状态法》这是通过立法确保国家在紧急状态下有序应对各种危机状况的规范性法律,使国家在危机或危险的紧要关头有法可依。同时应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助救援法》。在这部法律中,应当详细规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时的救济和救助原则、国家在灾害发生时对地方政府的支援和财政拨款、灾后恢复重建救济和救助标准等。
  (三)完善应急预警与紧急状态宣告制度,有效的预防突发事件。
  应急与预防相结合、预防为主,既完善应急处置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和措施,又重点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作出系统而详细的规定。根据一般规律,突发事件都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结束的演变过程。因此,应对突发事件也必须是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动态过程。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仅是一个环节,就全局而言,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更重要。从世界各国突发事件应对的立法和实践情况看,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是一条普遍的成功经验。做好预防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早排除突发事件隐患,尽量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有助于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必要准备,迅速消除突发事件,或者将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降到最低。
  (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
  行政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是绝对不对的。公众参与不仅是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而且是应急成败的关键要素。该制度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统计公众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为了使该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应急立法应规定信息沟通的时限、程序和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岳德,张禹《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研究中心,北京.
  [2]杨海坤《防治“非典引出的行政法思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98-101页.
  [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83.
  [4]朱最新《论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应急管理——兼评<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第10卷第一期.
  [5]戚建刚《我国危机处置立法的模式选择》《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6]仲大军《非典疫情的前景预测及对北京灾情的反思》《经济与社会观察》2003年第1期.
其他文献
Abstract: As the world’s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 quickly and with more frequent interactions with foreigners, many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legal English. To have a comprehen
期刊
摘 要:牵连犯应是指犯罪人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本文对牵连犯的概念和特征作了分析,对其罪数形态和处罚原则进行了阐释。并认为对于牵连犯和想象竞合犯、结合犯、吸收犯的异同,必须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并在刑事法律上加以完善。  关键词:牵连犯;罪数形态;处罚原则    引言    罪数是指一人所犯之罪的数量,罪数形态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犯罪论的基
期刊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证明,以保障职务犯罪侦查权正确行使为初衷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给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一是促进了执法观念的转变。检察干警接受监督制约,严格公正、规范、文明、安全执法的意识明显增强,重事实、重程序、重证据、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指导办案的思想基础,二是促进了执法行为的规范。检察干警执法办案的行为更加规范,执法作风明显转变。三是促进了办案力度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监狱行刑主要以监禁刑为主,实践中已带来诸多弊端,对此必须采取新的对策。而行刑社会化的实行有利于弥补单纯依靠监禁刑所带来的缺陷,从而解决监禁刑的封闭性与社会化的紧张关系。本文拟结合国外行刑社会化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而提出完善我国行刑社会化制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刑罚;行刑社会化;监禁刑;处遇     行刑社会化作为一种刑罚思潮,它主张为了缓解监禁刑所固有的封闭性同罪犯重归社会之
期刊
Abstract: Speech production, 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guage production,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According to the scheme theory, people should code and decode to the new information when compr
期刊
减刑、假释整个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帮助罪犯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稳定改造秩序,促进监所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减刑、假释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减刑假释存在严重的问题,不利于刑罚的执行、刑罚目的的实现,降低刑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因此,分析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
期刊
摘 要:当前检察文化建设面临重要的机遇期。但是,在检察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检察文化建设;问题;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检察文化建设面临重要的机遇期。检察文化依托检察院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
期刊
元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散曲则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元曲作家众多,创作的风格流派多样,元曲作品丰富。尽管如此,这些作品在词语风格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取民间文学特色,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曲的出
期刊
摘 要:《人生》是中国新时期青年作家路遥的小说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高加林、巧珍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巧珍形象尤为感人。该文着重分析了巧珍的艺术形象美。  关键词:巧珍;美丽善良;温柔可爱;执着追求    人生有平平凡凡,也有大起大落;有快快乐乐,亦有伤心秦汉。读路遥之《人生》,就是在感受人生。《人生》中巧珍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我为她感受着,赞叹着,不为什么,只为她那颗平凡而又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依法有序地看待和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作为人民警察肩负着在人民检察院执行特定任务的神圣职责,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