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到山中的实验室,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的城市生活令我缺失的不是人类生存能力,而是生长在水泥高楼里,人情冷漠,我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孤傲、友好开朗、性格分裂的假象。
大自然的教育从来都是直接的:任你再讨厌潮湿的雨季,没有了水,别说洗碗,地里的菜都要干死;任你再惧怕大大的骄阳,可万物生长靠太阳,拥有瓜果梨桃才是正经事。对“自然”二字的解释,既美好又残酷,正如:水既可以脏也可以干净,明白自然的性质不难,与它做朋友很容易。
为了给家园计划的第二步——“共识社区”做一些充要准备,冠华认为,仅仅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敞开怀抱,让更多有共识的有志之士来到山上,与我们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模拟未来共识社区里的成员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可以有更多人参与并加速社区的建设,同时为未来的社区做一些人力储备。所谓一举三得,我自然高举双手赞同。当然我还有自私的念头,在这寂静的山、孤独的夜,多一个小伙伴总是好的。
自冠华在网络上发出常驻人员以及志愿者邀请后,小伙伴们陆续来到了自给自足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年每周有3~5人,第二年变为每天1人,第三年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我们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去计算人数了。我很惊讶有一天,参与家园计划的人将我家以及院子都挤满了,而这样的人潮在一天之内竟达到过3次高峰。这些来来往往的几千人里,能留下居住1个月左右的,被称为常驻人员,他(她)作为我和冠华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分担自给自足实验室以及家园计划的工作。
每当回忆起这些家人,第一个就会想到雪菲,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也是我在山中的第一个朋友。我们曾经一起看书、劳作、漫步、制作风干肉以及麻婆豆腐,研究如何把公共空间收拾干净。我们还一起拜师学习制作皮鞋。某些清晨,我们在田埂上散步,数树干上开会的喜鹊到底有几只,一些午后,在果树下弹琴……那些美好的回忆,像电影快速播放。
然而完美的关系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直到有一天产生了争执,事后简单归结为我的急躁和她的慢热性格,以及独生子女生长过程中的不完整等。近期我与一个在美国巴金森街dome合作居住社区的成员聊起,她也认同:在社区里,争吵是很正常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人和人之间最需要的便是包容。
合作、互助、了解、共生,是共识社区的标签。
我不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只能通过一些日记节选,对近几年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做个回忆,谈一谈在社区生活中的思考。
2013年6月 访客来袭
来客总是猝不及防,让你的情绪都是不连贯的。我们总是希望制定一个灵活有效的访客制度。问题是:“如何才能兼顾我们的需求,又能保证成员们随时加入又随时离开呢?”
2013年8月 社区中的交往
秋天啊,从来不让人消停。耕种、做手工,还要盖房子。但秋天把一切变得太美了,你又能对这位使者抱怨什么呢?距上一位常驻人员离去,已经2个月了,哦,那个巧嘴生花的四川男人离去后,我有好长时间都那么害怕再有什么人住过来。午后醒来,隔壁还住着一个女生,已5天。她是个俏皮的姑娘,她的大度和宽容常常惊醒我所有的感觉,重新激发我对陌生人和过客产生交朋友的愿望。我家的灯泡,每到夜晚都会聚集各种各样的飞虫,它们大多翅膀扇动地、激动地、义无反顾地向光而来。然而它们一定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不一定每一个喜欢光的飞虫都能成为挚友,不是吗?
2013年9月 私人财务以及议事规则
一位新常驻人员抵达,当天协助做晚饭,并负责洗碗,之后几天,不仅可以协助做饭、洗碗,还能参与一些实验和日常工作。比如制作火箭炉,一起打水、种菜、捡松球。我们把工作归为两个部分:实验和生活。大概一个月后,她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发博客,做肥皂实验并一起接待访客。然而我们又遇到了崭新的问题:财务以及私人财产问题。
在国外各种模式的共识社区中,有的毫无私人财产可言,有的是集体出资,共同管理。但无论哪一种成功的规则,都很难直接拿来仿效。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率的议事规则。
2013年11月 社区里应合理分工
最近,自己一定出现了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无法控制。例如,我常会比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例如,我会以一种挑剔的目光看他们,我不愿借给他人工具,担心他们弄坏。如果看到他们在浪费时间,就像在浪费我自己的时间。我催促他们,希望他们马上就行动起来。我给自己这种病命名为“不爱吃亏综合征”。人家并没有不想干活啊?!谁又可能想要浪费时间?!那么未来社区里出现我这样的人怎么办?
除了大学时光,我几乎没机会和其他人一起居住。而山居这段时间,通过一些实验日记内观自己,反思如何协助新成员加入大家庭,并不断学习如何在社区中生活。自给自足实验还未结束,时间会让我遇到更多不同的人们,来一起揭晓答案。
大自然的教育从来都是直接的:任你再讨厌潮湿的雨季,没有了水,别说洗碗,地里的菜都要干死;任你再惧怕大大的骄阳,可万物生长靠太阳,拥有瓜果梨桃才是正经事。对“自然”二字的解释,既美好又残酷,正如:水既可以脏也可以干净,明白自然的性质不难,与它做朋友很容易。
为了给家园计划的第二步——“共识社区”做一些充要准备,冠华认为,仅仅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敞开怀抱,让更多有共识的有志之士来到山上,与我们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模拟未来共识社区里的成员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可以有更多人参与并加速社区的建设,同时为未来的社区做一些人力储备。所谓一举三得,我自然高举双手赞同。当然我还有自私的念头,在这寂静的山、孤独的夜,多一个小伙伴总是好的。
自冠华在网络上发出常驻人员以及志愿者邀请后,小伙伴们陆续来到了自给自足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年每周有3~5人,第二年变为每天1人,第三年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我们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去计算人数了。我很惊讶有一天,参与家园计划的人将我家以及院子都挤满了,而这样的人潮在一天之内竟达到过3次高峰。这些来来往往的几千人里,能留下居住1个月左右的,被称为常驻人员,他(她)作为我和冠华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分担自给自足实验室以及家园计划的工作。
每当回忆起这些家人,第一个就会想到雪菲,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也是我在山中的第一个朋友。我们曾经一起看书、劳作、漫步、制作风干肉以及麻婆豆腐,研究如何把公共空间收拾干净。我们还一起拜师学习制作皮鞋。某些清晨,我们在田埂上散步,数树干上开会的喜鹊到底有几只,一些午后,在果树下弹琴……那些美好的回忆,像电影快速播放。
然而完美的关系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直到有一天产生了争执,事后简单归结为我的急躁和她的慢热性格,以及独生子女生长过程中的不完整等。近期我与一个在美国巴金森街dome合作居住社区的成员聊起,她也认同:在社区里,争吵是很正常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人和人之间最需要的便是包容。
合作、互助、了解、共生,是共识社区的标签。
我不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只能通过一些日记节选,对近几年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做个回忆,谈一谈在社区生活中的思考。
2013年6月 访客来袭
来客总是猝不及防,让你的情绪都是不连贯的。我们总是希望制定一个灵活有效的访客制度。问题是:“如何才能兼顾我们的需求,又能保证成员们随时加入又随时离开呢?”
2013年8月 社区中的交往
秋天啊,从来不让人消停。耕种、做手工,还要盖房子。但秋天把一切变得太美了,你又能对这位使者抱怨什么呢?距上一位常驻人员离去,已经2个月了,哦,那个巧嘴生花的四川男人离去后,我有好长时间都那么害怕再有什么人住过来。午后醒来,隔壁还住着一个女生,已5天。她是个俏皮的姑娘,她的大度和宽容常常惊醒我所有的感觉,重新激发我对陌生人和过客产生交朋友的愿望。我家的灯泡,每到夜晚都会聚集各种各样的飞虫,它们大多翅膀扇动地、激动地、义无反顾地向光而来。然而它们一定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不一定每一个喜欢光的飞虫都能成为挚友,不是吗?
2013年9月 私人财务以及议事规则
一位新常驻人员抵达,当天协助做晚饭,并负责洗碗,之后几天,不仅可以协助做饭、洗碗,还能参与一些实验和日常工作。比如制作火箭炉,一起打水、种菜、捡松球。我们把工作归为两个部分:实验和生活。大概一个月后,她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发博客,做肥皂实验并一起接待访客。然而我们又遇到了崭新的问题:财务以及私人财产问题。
在国外各种模式的共识社区中,有的毫无私人财产可言,有的是集体出资,共同管理。但无论哪一种成功的规则,都很难直接拿来仿效。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率的议事规则。
2013年11月 社区里应合理分工
最近,自己一定出现了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无法控制。例如,我常会比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例如,我会以一种挑剔的目光看他们,我不愿借给他人工具,担心他们弄坏。如果看到他们在浪费时间,就像在浪费我自己的时间。我催促他们,希望他们马上就行动起来。我给自己这种病命名为“不爱吃亏综合征”。人家并没有不想干活啊?!谁又可能想要浪费时间?!那么未来社区里出现我这样的人怎么办?
除了大学时光,我几乎没机会和其他人一起居住。而山居这段时间,通过一些实验日记内观自己,反思如何协助新成员加入大家庭,并不断学习如何在社区中生活。自给自足实验还未结束,时间会让我遇到更多不同的人们,来一起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