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老橡树的歌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u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信号灯刚变黄色,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6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連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们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3万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心疼自己为他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也为自己写了假报道而气愤,同时更感到羞耻。不论是否属实,我把别人的不幸当成了令人心疼的故事加以传播。
  我的父亲是个有能力、亲切而又彬彬有礼的人。或许是这个缘故吧,身穿西装的中年男人流泪哽咽的样子,我在父亲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从来没让后辈帮自己买咖啡;即使关系亲密也经常用职务做称呼,使用敬语;即使对方是下属员工,也常常主动打招呼。听着他们说起这些往事,感觉他们记忆中的父亲和我记忆中的父亲截然不同。
  白手起家的父亲无法理解平凡的女儿们。尤其对我这个大女儿,父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如果他的期待未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对我施加惩罚。每次考试我都会挨打,成绩下降多少就挨多少打,小腿变成青紫色,初秋时节就要穿上黑色长筒袜。废物、垃圾、饭桶,这些话我都习以为常了。父亲葬礼期间,我一滴泪都没流。
  我明明知道暴力有时是多么隐晦,会留下多么深的伤口,但我还是写了那篇报道。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温情、新奇和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又有谁蜷缩在背后?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
其他文献
父亲的大剑越发凌厉。“鬼见邪”的鬼剑越发凌乱。  简无意紧摁着兴奋的心。十年里,多少无辜百姓惨死于“鬼见邪”。为救百姓,多少江湖豪杰败死于鬼剑。为破鬼剑,父亲孤身入荒漠,锻剑,研剑,习剑,吃了多少苦。  父亲的破綻比无数次演练的还要完美。“鬼见邪”果然大喜,鬼剑刺来,大剑迎上——两剑相碰,只要眨眼工夫,大剑就会擦着鬼剑精准地扎进“鬼见邪”的咽喉。  “咔!”两剑相碰。  “噗!”剑入喉管。  “咚
期刊
村后的小学是1990年建成的,校园四周是农田,有三条路通往附近的村庄,学校正好位于丁字路口。校园内的操场没有硬化,两个篮球架上攀爬着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丝瓜秧,丝瓜秧向篮板攀爬,它的卷须缠绕着篮筐,茎叶间开着两朵黄花,一条长长的嫩丝瓜从篮圈上垂下来,丝瓜顶上的黄花尚未枯萎,篮球场上少有人来,丝瓜可以尽情生长,完全可以由苗条的少女发育成丰腴的少妇,再到色衰的老妪。  学校师生不住校,放学后校园里只有护
期刊
这一天深夜,江苏海门县城北一爿丝铺出了劫案。有不知何方而来的独行大盗在一夜之间偷去了五百多两银子的货款,报案的上衙门里禀控之时天还没亮,听问的是刑房书吏的一个学生亲戚——那书吏亏空了漕银,被臬司大人查了出来。臬司大人发落得还算轻:把亏空的银钱照数缴还,如此人还可以复职,只不过得暂时押在县衙的地牢里——由于是替手听控,问得特别仔细。  丝铺掌柜的原本是个精明人,凡事小心仔细,把案发当下诸般细节供了个
期刊
屋里,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玻璃,落在客厅里的茶几上。茶几上有一台手提电脑,电脑处于休眠状态,屏保不时地在黑色的底色里变换着图案,有时单调,有时复杂。电脑旁有一个笔记本,雪白的纸上,一个大括号旁,潦草地记着几行字,最后一行开头只写了一个字,一支碳素笔歪在空白处,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哽咽在那里。  妻子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擦擦桌子,阳光下,竟有细碎的灰尘在空中乱舞,狂魔一般。  木质茶几的一个犄角旮旯处,
期刊
挑衅与喝彩  这个警察朝我看了一眼,眼里有一种挑衅的目光。这种目光,只有我才能够彻底体会。此刻,我的心结结实实地接收到了这个挑衅的信息。  他轻盈地一跳,准确地说,他不是跳而是以飞行的姿势,从剧院二楼的看台上,轻松地落在了灯光聚集的舞台上。  在此之前,我干过一件不光彩的事,被这个警察逮个正着。我的命运就这样被他控制住了。这让我活得非常压抑。有一次,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濒临崩溃
期刊
老梁好端端的,突然决定回老家。  工友们说,最近活儿不累,工钱又高,为啥回去?  我家的狗隐在荒草里好几天不见动静了。老梁说。  不就一只狗嘛,就算死了能值几个钱!工友们说。  老梁不多解释,依然坚持回老家。这个沉默的汉子,每天干完活,总爱举着手机不声不响地玩。他的手机联了老家的监控,能看到他家的院子,看到院内院外疯长的荒草,以及荒草中守护家门的狗。  那只狗几月前就得了绝症,肿瘤都长到肚子外面了
期刊
院子里有一口井,一个瘦削的老爹用木瓢从刚提出的木桶里舀水喝,喉结上上下下快速地蠕动,咕咚咕咚的声响就飞了出来。  院外是一条大江,大江的浪头拍击着岸边的岩石。  “爷爷!”  水还没喝完,听得有人喊,老爹回过头,嘴角挂着几颗水珠。  靠院的西南角兀立着一个男孩子,浑身湿漉漉的,头发上滴着水,还赤着脚,脸色煞白。  “怎么这样?还没吃饭吧?”  “嗯!”  老爹折身进屋,再出来时,手里已捏了一块玉米
期刊
陈武和张领导相识的时候,陈武还只是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张领导那时虽然也只是分管城市建设的领导,但毕竟是领导,说话就有一定分量的。  张领导为陈武说了话,在研究干部的会议上说的,陈武就成了派出所所长。  事出有因。  张领导去现场解决房屋拆迁问题,与动迁户谈不拢,张领导有些气愤地说了一句话:“不迁就走程序,强迁!”  动迁户中有个愣头青,张领导的话一下惹火了他,愣头青脑子一热,抄起一块板砖照着张领导
期刊
夜里她醒来,雨声已停,竹叶上的积水仍滴滴答答地落着。屋后的竹林还像儿时一样浓密,竹林里的腐叶足有三尺之厚,饱含了雨水与木窗一道散着淡淡的类似腐鱼的腥臭味,这种气味隶属老塘与童年。时光仿佛被囚禁在老屋内。  她想起她的梦,梦如竹叶般混沌稠密,她立在水塘边孤立无援。镜头切过漆黑的水面,池塘内部显出大海般的本质,池水深邃无边无际,靠近水台处水草丛生,当中困着一条硕大的食草鱼。鱼身大到脱离食物范畴,它的尾
期刊
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  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吃得也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