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
先来看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文体搭配:
2006年 1.《晨》 2.《习惯成自然》 (散文+议论文)
2007年 1.《冰心姥姥您好》 2.《从织布机到计算机》(散文+说明文)
2008年 1.《匆匆》 2.《系在风筝线上的……》 (散文+散文)
2009年 1.《枫叶礼赞》 2.《红树林》 (散文+说明文)
2010年 1.《科学不怕挑战》 2.《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马》 (议论文+散文)
2011年 1.《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2.《生机勃勃的太阳花》(说明文+散文)
2012年 1.《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2.《红橘甜了》 (议论文+散文)
2013年 1.《西塘古镇》 2.《远去的乡村》 (说明文+散文)
2014年 1.《红书包》 2.《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散文+议论文)
2015年 1.《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2.《槐花》 (说明文+散文)
2016年 1.《那个春天,很暖》 2.《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散文+议论文)
命题时,文体搭配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奇数年均考查了说明文阅读,且选文、命题还有一些小规律:
1、题量5题基本未变;
2、分值一直在17、18分左右徘徊;
3、选文篇幅努力控制在千字以内;
4、坚持选用课外材料,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科学发现(如:能源科技、环境保护);
5、立意上,不少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命题新趋势】
从设题点看,由“重知识”向“考能力”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中考语文命题专家的青睐与重视。
从题型上看,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近年来,选择题淡出而绝迹,中考语文试卷大多是“主观题”,填空和简答成为必考题型,主观性表述试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性试题”登上了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科学认识等迁移,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备考“三步走”】
说明文阅读复习,我们不能总抱着老思维不放,一味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中心句等内容复习,而忽视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侧重点的变化。否则,就可能不该用力的地方总在抓,该用力的地方“忘记了”,考试时吃大亏。
说明文阅读备考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粗读——整体把握材料。
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力求能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辨识文章的行文思路,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应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2.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3.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精读——筛选整合信息。
信息的筛选、整合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要注意如下几点:
1.以试题为依据,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某句话或某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某一段或某几段,还有的可能涉及全篇。
2.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可以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就需对该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3.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第三步:回答——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1.了解科技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掌握科技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科技术语(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弄清科技术语的限制和概括。
说明文阅读,还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例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词语使用范围的大小、词语搭配是否恰当、词语感情色彩是否合乎文章内容要求等。
值得一提的是,如遇联系生活谈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赏析文章的美点等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推理、印证等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2015年安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18分)
文/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注①)的若虫(注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__方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
5.不论什么文体、不论哪个层次的语文考试,都会紧抓“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考查。本题检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遣词造句的书面语言使用能力。同时,说明文的阅读,还离不开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则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
【答案】颜色(或“体色”)行为(共2分。每空1分)
6.本题考查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及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做简单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
【答案】示例:①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②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7.本题是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
【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共3分。“相似性”2分,“普遍性”l分。意思对即可)
8.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也可以理解为对文章思路层次的把握、安排。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来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
【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内容。现代文阅读近年一直倡导“整体把握”,这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展示。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
【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先来看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文体搭配:
2006年 1.《晨》 2.《习惯成自然》 (散文+议论文)
2007年 1.《冰心姥姥您好》 2.《从织布机到计算机》(散文+说明文)
2008年 1.《匆匆》 2.《系在风筝线上的……》 (散文+散文)
2009年 1.《枫叶礼赞》 2.《红树林》 (散文+说明文)
2010年 1.《科学不怕挑战》 2.《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马》 (议论文+散文)
2011年 1.《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2.《生机勃勃的太阳花》(说明文+散文)
2012年 1.《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2.《红橘甜了》 (议论文+散文)
2013年 1.《西塘古镇》 2.《远去的乡村》 (说明文+散文)
2014年 1.《红书包》 2.《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散文+议论文)
2015年 1.《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2.《槐花》 (说明文+散文)
2016年 1.《那个春天,很暖》 2.《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散文+议论文)
命题时,文体搭配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奇数年均考查了说明文阅读,且选文、命题还有一些小规律:
1、题量5题基本未变;
2、分值一直在17、18分左右徘徊;
3、选文篇幅努力控制在千字以内;
4、坚持选用课外材料,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科学发现(如:能源科技、环境保护);
5、立意上,不少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命题新趋势】
从设题点看,由“重知识”向“考能力”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中考语文命题专家的青睐与重视。
从题型上看,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近年来,选择题淡出而绝迹,中考语文试卷大多是“主观题”,填空和简答成为必考题型,主观性表述试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性试题”登上了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科学认识等迁移,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备考“三步走”】
说明文阅读复习,我们不能总抱着老思维不放,一味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中心句等内容复习,而忽视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侧重点的变化。否则,就可能不该用力的地方总在抓,该用力的地方“忘记了”,考试时吃大亏。
说明文阅读备考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粗读——整体把握材料。
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力求能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辨识文章的行文思路,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应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2.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3.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精读——筛选整合信息。
信息的筛选、整合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要注意如下几点:
1.以试题为依据,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某句话或某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某一段或某几段,还有的可能涉及全篇。
2.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可以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就需对该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3.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第三步:回答——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1.了解科技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掌握科技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科技术语(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弄清科技术语的限制和概括。
说明文阅读,还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例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词语使用范围的大小、词语搭配是否恰当、词语感情色彩是否合乎文章内容要求等。
值得一提的是,如遇联系生活谈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赏析文章的美点等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推理、印证等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2015年安徽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18分)
文/康 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注①)的若虫(注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__方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
5.不论什么文体、不论哪个层次的语文考试,都会紧抓“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考查。本题检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遣词造句的书面语言使用能力。同时,说明文的阅读,还离不开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则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
【答案】颜色(或“体色”)行为(共2分。每空1分)
6.本题考查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及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做简单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
【答案】示例:①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②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7.本题是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
【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共3分。“相似性”2分,“普遍性”l分。意思对即可)
8.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也可以理解为对文章思路层次的把握、安排。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来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
【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内容。现代文阅读近年一直倡导“整体把握”,这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展示。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
【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