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TA,中秋报,啊不,中青报居然在这个时刻推出了一份号外!
TA就是天宫二号,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今晚,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天宫二号来到了广袤苍凉的太空,接替它的“大姐”——天宫一号,开始守望神州大地。
这次天宫二号不仅是航天员的“太空家园”,还作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肩负着许多航天新技术、新产品的验证工作,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像插拔U盘一样便捷维修
便捷维修,是天宫二号的一大杀手锏。科幻电影里,当一套大型设备发生故障时,科研人员可以像插拔U盘一样,快捷地拔下损害的部件,插上一个新部件,然后,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如今,这样的场景将在天宫二号真实上演。
这就是由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以下称五院)的529厂研制的配电“管家”。
在普通民众住宅的墙上,都会有一个不起眼的电源控制箱,当家里某个电器发生短路时,里面的开关就会自动跳闸进行保护。电源控制箱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供电开关,而天宫二号的配电“管家”不仅能够像普通的供电开关那样供上电,还能在故障时切断电,在故障修好后又自动恢复供电。
当然,在试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维修更换,但上了天,一切可能会显得不一样。为了确保航天员在太空环境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科研人员还通过多次模拟试验,编制出一份量化到步、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为宇航员开展在轨维修试验提供“看得见”的方便。
“固若金汤”:做一只漏气非常缓慢的篮球
天宫二号是一个外部真空、内部有1个大气压的结构。要评价它的安全性,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在未来2年的在轨飞行过程中,“漏气量要非常小”。就如同再好的篮球早晚也会漏气,只是,好的产品和设计可以让漏气非常缓慢。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密封圈。一般的密封圈都存在老化问题,更何况太空中温度变化更加激烈。科研人员就从配方开始研究,再到密封圈的结构形式、密封结构设计等等。最终,他们打赢了这一仗,这也让天宫一号在轨两年的安全运行,成为结构设计一张闪亮的“名片”。
不过,结构设计人员并未就此停止脚步——这个“太空实验室”自身安全还不够,空间碎片、太空垃圾随时都可能是威胁。有没有可能在空间碎片撞击大开间的时候,及时发现感知并定位其所在的位置?
灵感最终出自人类自己——人类本身就是很好的感知系统,通过神经系统来及时发现外部刺激。这些科研人员就开始考虑,在传统结构上能否增加一套神经系统,来实现对撞击的感知。最终,他们完成了样机研制。
据专家透露,这套“神经系统”,将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得以应用,扩展结构功能,实现更为安全的太空居室。
只携半箱“油”升空,边飞行边“加油”
根据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朱枞鹏的说法,天宫二号担负着验证未来我国空间站技术的重任,因此,在轨道设计上,天宫二号选择了距离地球393公里的轨道,这也是未来我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
这一位置,仍会有稀薄的大气。受大气阻力影响,航天器运行速度会不断下降,并导致轨道高度不断下降,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轨道高度,需要航天器不断消耗所携带的推进剂。
于是,天宫一号发射前,会把“油箱”加得满满。不过,如今的天宫二号,却只加了半箱“油”。这要多亏了科研人员所研制的在轨补加系统,它可以实现天宫二号在太空边飞行边“加油”,这将极大地提高它的在轨运行时间。
朱枞鹏说,天宫二号没有了“粮草不足”的后顾之忧,节省的重量还可以携带更多的载荷产品和航天员的生活物资。
事实上,用“研制不止、试验检验不停”来形容“太空之家”的诞生并不为过……
(选自2016-09-18《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赏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TA比月亮更亮!为啥?因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升天了,TA比月亮更受世人的瞩目!全国各大媒体,甚至海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喜庆的浪潮可谓前推后涌。尤其是此篇,堪称点睛妙笔。
首先,语言时尚靓丽,分外抢眼。
如:“TA”的使用,让读者很好奇。而文章标题作为文章的眼,也晶莹闪烁,如天空那轮明月,熠熠生辉,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拟人手法,倾注情感。
比如:“天宫二号来到了广袤苍凉的太空,接替它的‘大姐’……”用拟人,赋予天宫二号和天宫一号以人的生命和感情。如此比拟,体现了作者代表祖国人民表达对这两个空间实验室的无比珍爱和自豪之心。
再次,比喻形象,通俗易懂。
虽是新闻稿,但主体部分大量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天宫二号在科技方面的先进特性。如用专业术语,肯定晦涩难懂,但作者巧用比喻,解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将天宫二号密闭性能非常好,漏气量很小,比作“一只漏气非常缓慢的篮球”。有趣比喻,增兴味,更豁然。
(荐评/童士娥)
TA就是天宫二号,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今晚,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天宫二号来到了广袤苍凉的太空,接替它的“大姐”——天宫一号,开始守望神州大地。
这次天宫二号不仅是航天员的“太空家园”,还作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肩负着许多航天新技术、新产品的验证工作,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像插拔U盘一样便捷维修
便捷维修,是天宫二号的一大杀手锏。科幻电影里,当一套大型设备发生故障时,科研人员可以像插拔U盘一样,快捷地拔下损害的部件,插上一个新部件,然后,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如今,这样的场景将在天宫二号真实上演。
这就是由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以下称五院)的529厂研制的配电“管家”。
在普通民众住宅的墙上,都会有一个不起眼的电源控制箱,当家里某个电器发生短路时,里面的开关就会自动跳闸进行保护。电源控制箱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供电开关,而天宫二号的配电“管家”不仅能够像普通的供电开关那样供上电,还能在故障时切断电,在故障修好后又自动恢复供电。
当然,在试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维修更换,但上了天,一切可能会显得不一样。为了确保航天员在太空环境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科研人员还通过多次模拟试验,编制出一份量化到步、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为宇航员开展在轨维修试验提供“看得见”的方便。
“固若金汤”:做一只漏气非常缓慢的篮球
天宫二号是一个外部真空、内部有1个大气压的结构。要评价它的安全性,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在未来2年的在轨飞行过程中,“漏气量要非常小”。就如同再好的篮球早晚也会漏气,只是,好的产品和设计可以让漏气非常缓慢。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密封圈。一般的密封圈都存在老化问题,更何况太空中温度变化更加激烈。科研人员就从配方开始研究,再到密封圈的结构形式、密封结构设计等等。最终,他们打赢了这一仗,这也让天宫一号在轨两年的安全运行,成为结构设计一张闪亮的“名片”。
不过,结构设计人员并未就此停止脚步——这个“太空实验室”自身安全还不够,空间碎片、太空垃圾随时都可能是威胁。有没有可能在空间碎片撞击大开间的时候,及时发现感知并定位其所在的位置?
灵感最终出自人类自己——人类本身就是很好的感知系统,通过神经系统来及时发现外部刺激。这些科研人员就开始考虑,在传统结构上能否增加一套神经系统,来实现对撞击的感知。最终,他们完成了样机研制。
据专家透露,这套“神经系统”,将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得以应用,扩展结构功能,实现更为安全的太空居室。
只携半箱“油”升空,边飞行边“加油”
根据天宫二号的总设计师朱枞鹏的说法,天宫二号担负着验证未来我国空间站技术的重任,因此,在轨道设计上,天宫二号选择了距离地球393公里的轨道,这也是未来我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
这一位置,仍会有稀薄的大气。受大气阻力影响,航天器运行速度会不断下降,并导致轨道高度不断下降,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轨道高度,需要航天器不断消耗所携带的推进剂。
于是,天宫一号发射前,会把“油箱”加得满满。不过,如今的天宫二号,却只加了半箱“油”。这要多亏了科研人员所研制的在轨补加系统,它可以实现天宫二号在太空边飞行边“加油”,这将极大地提高它的在轨运行时间。
朱枞鹏说,天宫二号没有了“粮草不足”的后顾之忧,节省的重量还可以携带更多的载荷产品和航天员的生活物资。
事实上,用“研制不止、试验检验不停”来形容“太空之家”的诞生并不为过……
(选自2016-09-18《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赏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TA比月亮更亮!为啥?因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升天了,TA比月亮更受世人的瞩目!全国各大媒体,甚至海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喜庆的浪潮可谓前推后涌。尤其是此篇,堪称点睛妙笔。
首先,语言时尚靓丽,分外抢眼。
如:“TA”的使用,让读者很好奇。而文章标题作为文章的眼,也晶莹闪烁,如天空那轮明月,熠熠生辉,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拟人手法,倾注情感。
比如:“天宫二号来到了广袤苍凉的太空,接替它的‘大姐’……”用拟人,赋予天宫二号和天宫一号以人的生命和感情。如此比拟,体现了作者代表祖国人民表达对这两个空间实验室的无比珍爱和自豪之心。
再次,比喻形象,通俗易懂。
虽是新闻稿,但主体部分大量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天宫二号在科技方面的先进特性。如用专业术语,肯定晦涩难懂,但作者巧用比喻,解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将天宫二号密闭性能非常好,漏气量很小,比作“一只漏气非常缓慢的篮球”。有趣比喻,增兴味,更豁然。
(荐评/童士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