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梁战平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现根据记录整理刊载如下。因篇幅较大,分上、下两部分先后刊出。
今年是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50周年。50年来科技情报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并出现了一些令人振奋和关注的新视点。
视点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第三次发展机遇期来临。
回顾历史,每当我国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之时,也就是科技情报工作大发展之际。
科技情报事业第一次发展机遇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党中央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6年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纲要》的第二部分,十分详细地阐明了科技情报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情报也是发展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科学的继承性要求任何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有关的资料和情报,总结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其发展过程,特别是掌握目前国际上的发展情况,以免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没有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就很难掌握国际上科学的动向。就是在国内,如果对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能及时地交流和报道,也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重复和浪费。”于是,《纲要》中明确写上第57项任务“科学技术情报建立”,其内容是:”我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基础非常薄弱。情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迅速建立机构,培养情报工作的专家,全面地和及时地搜集、研究和报道国内外,特别是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和新的成就,使全国科学工作能及时地了解这些发展与成就。具体办法是:筹建专门机构,组织力量,从事摘录全世界科学技术期刊上的论文,用快报和文摘的形式编印出版。”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随后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隶属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中央各部委、各省市相继成立了科技情报机构,这为以后国家两弹一星、长江大桥、首都机场、武钢1米7轧机等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发展机遇期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为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发布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纲要》多处提到科技情报工作,第四部分具体措施中第8条研究和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具体指出“对于引进的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要组织专门队伍去学习和研究,不仅要有设计、施工和生产技术人员,而且要有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人员参加。要研究它的设计思想、科学依据、技术关键和制造工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要组织有关的科技情报人员参加从谈判、考察、订货、监测、检验、培训直到安装、调试、投产的全过程”。第9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具体内容是”加强我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工作,发展同驻在国科技界的友好交往,了解国外科技成果、科技动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以及组织管理的经验。要培养和选拔一批科技情报人员到驻外机构工作”。《纲要》第十二部分专门阐述科技情报,其内容是“建立科学技术情报系统,加强国内外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用现代技术重点装备若干部门和地区的情报、图书单位,建成全国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情报、图书体系。积极地、有计划地引进和报道国外科技文献,建立样品陈列馆。8年内建成一批文献检索中心,初步形成全国科技情报图书现代化检索系统。根据需要与可能,和外国主要检索中心建立联机检索关系。特别要加强全国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登记、上报和检索工作”。
自1978年开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又获得了飞速发展,联机检索系统建起来了,科技情报专业在武汉大学设立了,情报学研究生开始招收,科技情报人员开始被派往国外,科技成果登记也步入辉煌时代。
第三次发展机遇期是从进入新世纪开始的,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这样的变革之中:社会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最明显的标志是社会结构变了,社会文化变了,社会心理变了;经济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主要是经济制度变了,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国企、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愈来愈快。从外部因素分析来看,美、日、欧等大国害十白或忧虑中国崛起,正在想方设法挤压、围堵中国。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号召“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上半年在科技界连续召开了3次大会,不仅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而且对科技界寄予厚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为此,各行各业对情报的需求更加突出。第一是中国出于战略突围的情报需求,表现在贸易、能源、科技、价值观等方面的突围;与俄罗斯、中亚、南亚、东南亚等邻国深入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突围;与欧盟发展关系、与非洲发展关系、与拉美发展关系、构筑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等的战略发展需求。第二是中国释放经济和文化能量的需求,表现在寻找合适地区、合适时机、合适对象来释放;需要了解各种游戏规则,包括国际规则、地区规则、国家规则、地方规则;谋划各种策略和采用有效手段工具等需要。第三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缺失情报的惨痛代价所引发的情报需求,表现在缺失专利情报和法规情报导致的诉讼案,如华为与思科、吉利与本田、奇瑞与通用等;缺失政治情报、安全情报、经济情报导致企业收购没有成功,如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华为收购英国马尼可电信公司、海尔收购美泰克;缺失市场情报、国际基金情报和有效处理海量数据的工具而凭借个人经验和能力遭受巨大损失,如国储中心“铜期货”事件、中航油新加坡“期货事件”、中储棉事件、株洲冶炼厂“锌合约”事件、中盛粮油事件、大豆风波等等,损失近150多亿人民币。第四是自主创新主体开始重视情报工作。特别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龙头,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情报的需求最迫切,也是全方位的,如图1所示。
现在,企业纷纷建立情报机构(包括情报中心、情报研究所、竞争情报研究院),其中做得最出色的是上海宝钢、深圳华为和中兴、北京首钢、西安长汽、吉林一汽、青岛海尔等100多家企业。上海市决定将重新成立行业情报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国科学院也是创新主体之一,十分重视科学情报工作,专门在规划战略局成立战略情报处,指导和协调全院科技情报工作,并在4大领域开展工作,特别是围绕“1+10”创新基地提供 科技前沿的战略情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下设战略情报研究所,从事战略情报服务、学科情报服务、情报技术开发等工作。高等院校又是一个创新主体,主要特点是出人才出成果,现有情报学博士点7个,硕士点54个,特别是武汉大学将成立国际图书情报科学院,与国际同行接轨,将学术水平提高到国际层次。
视点二:情报学争论已成为当前科技情报界的热点
进入新世纪,科技情报工作的新发展必然要求情报学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由于基础理论涉及到情报学的核心问题,必然引发一系列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些学术上的争论会促进情报学学科发展,并导致问题的解决。那么,情报学学科争论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第一类观点认为,我国的情报学就是国外的Infor—mation Science,情报就是信息,科技情报就是科技信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传播、信息法规、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各种信息现象和信息问题都应纳入到情报学研究范围内,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应由单一的科技领域扩展到整个信息领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信息工作有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第二类观点认为,我国情报学的学科出现泛化现象,表现在情报概念不明确、研究对象总在变、基础理论薄弱,情报学教育式微,出现“游离的学科”或“学科的游离”局面。现在,情报学仍未摆脱继续“膨胀”的惯性。这种“膨胀”使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资质正在逐渐丢失,学科地位和社会认同也随之开始动摇。
第三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只是信息科学群中的子学科,主要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的问题。也有人称,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举着情报学大旗,走在信息科学大道上,唱着竞争情报回归曲”。
第四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发展应突破“科技情报”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情报系统,“大情报观”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观点。持这种观点者相信情报学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部门的情报学,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全方位地研究作为一种特有社会现象的情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五类观点认为,广义的信息情报化,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是一切情报活动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情报学并非起源于文献学和图书馆学,而应起源于军事学和谋略学。也有人将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结合起来,用Infotelligence来表示,情报学用Infotelligence Science表示。持这种观点者强烈批评我国情报学界几十年来只重视文献资源,忽视人际资源;重视文献交流,忽视人际交流;重视信息技术路线,忽视社会经济路线;重视Information,忽视Intelligence;重视信息服务,忽视情报工作;重视信息管理,忽视战略决策;用信息科学来指导情报研究并试图用一般的信息活动解决植根于人际网络的情报活动,从而导致了我国情报学教育与情报活动相分离。
第六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应该面向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科的目标。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各行各业的情报需求。
第七类观点认为,情报学一直没有与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区别,没有明确各自的研究对象,结果图书馆学借助信息技术把原先属于情报学的领域都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计算机科学逐渐对信息检索感兴趣,产生了各种先进检索系统,从yahoo以后,应该说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在一路高歌猛进,逐渐占领原来属于情报学的领地。那么情报学还剩下什么?
第八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一体化。它们不仅研究对象一样,而且研究手段也一样。
以上8类观点,总的说来,情报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大层面上:一是认知层面,包括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交流与融合等;二是社会层面,包括情报学学科定位、社会地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用户行为等。情报学研究路径上出现了3种路径:以信息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以知识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以智能为导向的研究路经。实际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信息与情报两个词上。为此,我想对焦点问题进行解读,并企图破解争论,达成统一。这就要求回答以下6个问题:信息是什么?情报是什么?信息与情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是什么?情报学是什么?信息科学与情报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信息是什么?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或有关论述大致40多种。取其中几种定义:信息是事物普遍性的表征;信息是负熵;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生命的本质是信息。然而,我们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来看信息(见图2),发现信息在客观物理世界的特性:独立性、客观性、运动性、时空性、反映性、结构性、关联性、互作用性、系统性、具有能量等;信息在主观精神世界的特性:综合性、选择性、过滤性、转换性、编码性、局限性、片面性、存储性、交流性、传递性、共享性等;信息在客观知识世界的特性:认知性、介质性、有效性、价值性、再生性等。然而,我们还发现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从情报学的角度看,广义信息包括信号、事件(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情报。它们之间形成一种链,称为信息链。相互间存在并立关系、包含关系、转化关系、层次关系。狭义的信息是指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情报是什么?情报与信息不是一回事,信息在通过人脑或机器智能的思考、分析、甄别后就得到了情报。情报是信息的增值,具有针对性、动态性、特殊性、认知性、主观性、现实性和竞争性等基本属性。在我的眼里,情报是为决策者和组织机构提供有关目标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情况。美国情报学家Sherman Kent说:”情报是一种知识、一种行动、一种组织。”RobertM.Clark在其新著
信息和情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报来自于信息,是信息的增值。信息、信息流、信息科学是情报、情报学的基础。简单地说,信息+分析=情报,所以情报是昂贵的。信息至多只能给你线索,情报意味着未来,拥有情报,就拥有明天。图4表明信息是情报的基础。有了信息流,才能产生科学情报、技术情报、专利情报、商业情报、社会情报、政治情报、市场情报、战略情报、人力资源情报、法规情报、财税情报等等。
信息科学是什么?曾任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主席的哈罗德·博科对信息科学的定义是:“信息科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信息的本质特性,调查支配信息流的力量,以及开展加工信息达到最佳存取和使用。它涉及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输、转换和利用的知识团体。这包括研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中的信息表达,使用编码达到有效的消息传播,以及学习信息加工的设备和技能,例如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系统。它是从数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运算学、图示学、通信、图书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类似领域中衍生的一门跨学科科学。它既是一门纯科学,因为它探究的问题和应用无关;它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因为它开发服务和产品(Harold Borko 1968.3)。”目前,信息科学在美国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朝着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向发展,一支队伍朝着图书文献管理学方向发展。他们研究课题和目标也不一样,人为地分为技术基础型和社会应用型、“目标”分析型和公共义务型。
情报学是什么?情报学(1nfo—intelligenceScience)是研究信息、智能和情报的一门科学。它的使命是利用不确定信息揭示并反映事实和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明确地提出可行动的方案,以支持某种价值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特点在于情报搜集、分析和研究,它的产品是思维、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功能是决策支持、预警和反情报,它的作用是耳目、尖兵和参谋。情报学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见图5)。
情报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下位类。信息科学是情报学的基础,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到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如离散分布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转化原理、交流原理、重组原理、可视化原理、真伪原理等。信息科学所开发的各种搜索、聚类、分析等工具都可以用在情报工作中。情报学在认知和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促进信息科学的发展。
今年是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50周年。50年来科技情报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并出现了一些令人振奋和关注的新视点。
视点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第三次发展机遇期来临。
回顾历史,每当我国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之时,也就是科技情报工作大发展之际。
科技情报事业第一次发展机遇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党中央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6年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纲要》的第二部分,十分详细地阐明了科技情报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情报也是发展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科学的继承性要求任何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有关的资料和情报,总结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其发展过程,特别是掌握目前国际上的发展情况,以免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没有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就很难掌握国际上科学的动向。就是在国内,如果对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能及时地交流和报道,也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重复和浪费。”于是,《纲要》中明确写上第57项任务“科学技术情报建立”,其内容是:”我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基础非常薄弱。情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迅速建立机构,培养情报工作的专家,全面地和及时地搜集、研究和报道国内外,特别是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和新的成就,使全国科学工作能及时地了解这些发展与成就。具体办法是:筹建专门机构,组织力量,从事摘录全世界科学技术期刊上的论文,用快报和文摘的形式编印出版。”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随后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隶属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中央各部委、各省市相继成立了科技情报机构,这为以后国家两弹一星、长江大桥、首都机场、武钢1米7轧机等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发展机遇期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为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发布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纲要》多处提到科技情报工作,第四部分具体措施中第8条研究和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具体指出“对于引进的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要组织专门队伍去学习和研究,不仅要有设计、施工和生产技术人员,而且要有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人员参加。要研究它的设计思想、科学依据、技术关键和制造工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要组织有关的科技情报人员参加从谈判、考察、订货、监测、检验、培训直到安装、调试、投产的全过程”。第9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具体内容是”加强我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工作,发展同驻在国科技界的友好交往,了解国外科技成果、科技动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以及组织管理的经验。要培养和选拔一批科技情报人员到驻外机构工作”。《纲要》第十二部分专门阐述科技情报,其内容是“建立科学技术情报系统,加强国内外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用现代技术重点装备若干部门和地区的情报、图书单位,建成全国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情报、图书体系。积极地、有计划地引进和报道国外科技文献,建立样品陈列馆。8年内建成一批文献检索中心,初步形成全国科技情报图书现代化检索系统。根据需要与可能,和外国主要检索中心建立联机检索关系。特别要加强全国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登记、上报和检索工作”。
自1978年开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又获得了飞速发展,联机检索系统建起来了,科技情报专业在武汉大学设立了,情报学研究生开始招收,科技情报人员开始被派往国外,科技成果登记也步入辉煌时代。
第三次发展机遇期是从进入新世纪开始的,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这样的变革之中:社会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最明显的标志是社会结构变了,社会文化变了,社会心理变了;经济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主要是经济制度变了,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国企、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愈来愈快。从外部因素分析来看,美、日、欧等大国害十白或忧虑中国崛起,正在想方设法挤压、围堵中国。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号召“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上半年在科技界连续召开了3次大会,不仅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而且对科技界寄予厚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为此,各行各业对情报的需求更加突出。第一是中国出于战略突围的情报需求,表现在贸易、能源、科技、价值观等方面的突围;与俄罗斯、中亚、南亚、东南亚等邻国深入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突围;与欧盟发展关系、与非洲发展关系、与拉美发展关系、构筑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等的战略发展需求。第二是中国释放经济和文化能量的需求,表现在寻找合适地区、合适时机、合适对象来释放;需要了解各种游戏规则,包括国际规则、地区规则、国家规则、地方规则;谋划各种策略和采用有效手段工具等需要。第三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缺失情报的惨痛代价所引发的情报需求,表现在缺失专利情报和法规情报导致的诉讼案,如华为与思科、吉利与本田、奇瑞与通用等;缺失政治情报、安全情报、经济情报导致企业收购没有成功,如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华为收购英国马尼可电信公司、海尔收购美泰克;缺失市场情报、国际基金情报和有效处理海量数据的工具而凭借个人经验和能力遭受巨大损失,如国储中心“铜期货”事件、中航油新加坡“期货事件”、中储棉事件、株洲冶炼厂“锌合约”事件、中盛粮油事件、大豆风波等等,损失近150多亿人民币。第四是自主创新主体开始重视情报工作。特别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龙头,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情报的需求最迫切,也是全方位的,如图1所示。
现在,企业纷纷建立情报机构(包括情报中心、情报研究所、竞争情报研究院),其中做得最出色的是上海宝钢、深圳华为和中兴、北京首钢、西安长汽、吉林一汽、青岛海尔等100多家企业。上海市决定将重新成立行业情报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国科学院也是创新主体之一,十分重视科学情报工作,专门在规划战略局成立战略情报处,指导和协调全院科技情报工作,并在4大领域开展工作,特别是围绕“1+10”创新基地提供 科技前沿的战略情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下设战略情报研究所,从事战略情报服务、学科情报服务、情报技术开发等工作。高等院校又是一个创新主体,主要特点是出人才出成果,现有情报学博士点7个,硕士点54个,特别是武汉大学将成立国际图书情报科学院,与国际同行接轨,将学术水平提高到国际层次。
视点二:情报学争论已成为当前科技情报界的热点
进入新世纪,科技情报工作的新发展必然要求情报学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由于基础理论涉及到情报学的核心问题,必然引发一系列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些学术上的争论会促进情报学学科发展,并导致问题的解决。那么,情报学学科争论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第一类观点认为,我国的情报学就是国外的Infor—mation Science,情报就是信息,科技情报就是科技信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传播、信息法规、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各种信息现象和信息问题都应纳入到情报学研究范围内,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应由单一的科技领域扩展到整个信息领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信息工作有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第二类观点认为,我国情报学的学科出现泛化现象,表现在情报概念不明确、研究对象总在变、基础理论薄弱,情报学教育式微,出现“游离的学科”或“学科的游离”局面。现在,情报学仍未摆脱继续“膨胀”的惯性。这种“膨胀”使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资质正在逐渐丢失,学科地位和社会认同也随之开始动摇。
第三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只是信息科学群中的子学科,主要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的问题。也有人称,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举着情报学大旗,走在信息科学大道上,唱着竞争情报回归曲”。
第四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发展应突破“科技情报”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情报系统,“大情报观”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观点。持这种观点者相信情报学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部门的情报学,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全方位地研究作为一种特有社会现象的情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五类观点认为,广义的信息情报化,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是一切情报活动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情报学并非起源于文献学和图书馆学,而应起源于军事学和谋略学。也有人将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结合起来,用Infotelligence来表示,情报学用Infotelligence Science表示。持这种观点者强烈批评我国情报学界几十年来只重视文献资源,忽视人际资源;重视文献交流,忽视人际交流;重视信息技术路线,忽视社会经济路线;重视Information,忽视Intelligence;重视信息服务,忽视情报工作;重视信息管理,忽视战略决策;用信息科学来指导情报研究并试图用一般的信息活动解决植根于人际网络的情报活动,从而导致了我国情报学教育与情报活动相分离。
第六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应该面向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科的目标。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各行各业的情报需求。
第七类观点认为,情报学一直没有与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区别,没有明确各自的研究对象,结果图书馆学借助信息技术把原先属于情报学的领域都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计算机科学逐渐对信息检索感兴趣,产生了各种先进检索系统,从yahoo以后,应该说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在一路高歌猛进,逐渐占领原来属于情报学的领地。那么情报学还剩下什么?
第八类观点认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一体化。它们不仅研究对象一样,而且研究手段也一样。
以上8类观点,总的说来,情报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大层面上:一是认知层面,包括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交流与融合等;二是社会层面,包括情报学学科定位、社会地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用户行为等。情报学研究路径上出现了3种路径:以信息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以知识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以智能为导向的研究路经。实际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信息与情报两个词上。为此,我想对焦点问题进行解读,并企图破解争论,达成统一。这就要求回答以下6个问题:信息是什么?情报是什么?信息与情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是什么?情报学是什么?信息科学与情报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信息是什么?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或有关论述大致40多种。取其中几种定义:信息是事物普遍性的表征;信息是负熵;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生命的本质是信息。然而,我们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来看信息(见图2),发现信息在客观物理世界的特性:独立性、客观性、运动性、时空性、反映性、结构性、关联性、互作用性、系统性、具有能量等;信息在主观精神世界的特性:综合性、选择性、过滤性、转换性、编码性、局限性、片面性、存储性、交流性、传递性、共享性等;信息在客观知识世界的特性:认知性、介质性、有效性、价值性、再生性等。然而,我们还发现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从情报学的角度看,广义信息包括信号、事件(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情报。它们之间形成一种链,称为信息链。相互间存在并立关系、包含关系、转化关系、层次关系。狭义的信息是指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情报是什么?情报与信息不是一回事,信息在通过人脑或机器智能的思考、分析、甄别后就得到了情报。情报是信息的增值,具有针对性、动态性、特殊性、认知性、主观性、现实性和竞争性等基本属性。在我的眼里,情报是为决策者和组织机构提供有关目标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情况。美国情报学家Sherman Kent说:”情报是一种知识、一种行动、一种组织。”RobertM.Clark在其新著
信息和情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报来自于信息,是信息的增值。信息、信息流、信息科学是情报、情报学的基础。简单地说,信息+分析=情报,所以情报是昂贵的。信息至多只能给你线索,情报意味着未来,拥有情报,就拥有明天。图4表明信息是情报的基础。有了信息流,才能产生科学情报、技术情报、专利情报、商业情报、社会情报、政治情报、市场情报、战略情报、人力资源情报、法规情报、财税情报等等。
信息科学是什么?曾任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主席的哈罗德·博科对信息科学的定义是:“信息科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信息的本质特性,调查支配信息流的力量,以及开展加工信息达到最佳存取和使用。它涉及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输、转换和利用的知识团体。这包括研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中的信息表达,使用编码达到有效的消息传播,以及学习信息加工的设备和技能,例如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系统。它是从数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运算学、图示学、通信、图书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类似领域中衍生的一门跨学科科学。它既是一门纯科学,因为它探究的问题和应用无关;它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因为它开发服务和产品(Harold Borko 1968.3)。”目前,信息科学在美国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朝着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向发展,一支队伍朝着图书文献管理学方向发展。他们研究课题和目标也不一样,人为地分为技术基础型和社会应用型、“目标”分析型和公共义务型。
情报学是什么?情报学(1nfo—intelligenceScience)是研究信息、智能和情报的一门科学。它的使命是利用不确定信息揭示并反映事实和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明确地提出可行动的方案,以支持某种价值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特点在于情报搜集、分析和研究,它的产品是思维、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功能是决策支持、预警和反情报,它的作用是耳目、尖兵和参谋。情报学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见图5)。
情报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下位类。信息科学是情报学的基础,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到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如离散分布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转化原理、交流原理、重组原理、可视化原理、真伪原理等。信息科学所开发的各种搜索、聚类、分析等工具都可以用在情报工作中。情报学在认知和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促进信息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