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一个关于车车匠的传说

来源 :收藏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715203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老九常说:“我死以后,车车匠这个行当就真的进入历史了。”他在一堆木料中吸着烟,看着手上斑驳的老茧。
  杨老九的青少时光,在1970年代。那时候的单位生产组还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但没多久,气候就变了。杨老九的师傅不接受公私合营,一个人去了甘孜州,不久又回到成都,开始单干。
  南海的春风,要吹到四面高山的成都平原,不可能有想象的快。他单飞得并不顺利,生产组负责人找到他,说:“教大家打姻杆眼子吧,都得吃饭!”
  艺人的饭,师傅不给,子弟再多,也就只能饿死。他请来了自己的师傅和另外几个跟他一起做车工的师傅,条件是补齐他们的退休工资。几个老师傅进了生产组,负责人马上教人写告示:招工,招5普工5学徒。
  那天,杨老九跨进了生产组的大门,成了一名学徒。
  有了大师傅镇堂,生产组大胆引进了一批机器,普工都上机器,学徒继续跟师。杨老九说:“机器挣钱就是快!”大师傅白了他一眼。
  机器挣钱确实快,小小的生产组,居然也扩大规模了。生产组的后面盖了楼,学徒都搬到楼上,烟杆不那么紧俏了,大家都该学车工。原来的办公区,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铺子,迎着八方来客。
  车工的工作,是做产品刨光,车木锤、线辊、擀面杖、刀把。杨老九边看边学,根本没想过,这简单的车架上,还沉睡着那么多他未知的创意。
  一天,杨老九看到师爷(当然不是县衙里那个师爷)手里一个精巧的玩意儿,啧啧称奇,赞道:“师爷,这个好耍,哪里买的?”
  师爷扬了扬小玩意儿,不屑一哼:“我就是车匠,它还能挣得了我的钱?”
  年青人的好奇心被启发,就是洪水猛兽。杨老九开始琢磨,就这一幅木架子,几把刀,能做出些啥?
  单位又分料了,按规定,每人每月20斤木材,按时交产品回去。木材用不完,很多人都当了柴禾。杨老九说:“我还是有些舍不得,有些木材相当漂亮的,我就捡回来。我看师爷那么细小的东西都能够车,我想我还是应该车点。就准备去请教师爷,做点小玩意儿。”
  师爷毕竟是师爷,鸳鸯绣取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一番请教,就是“这儿,这儿,那儿,那儿,完了。”杨老九偷偷做了一副车工架,用钉子钉的,他白天做工,完了四处走动,偷偷看师爷的手法,回家自己模仿。
  一个小小的玩意儿,他竟然学了很多年。
  “我发现最难的不是车工的部分,而是钻眼。那时候我才明白,为啥当初生产组要花这个钱请大师傅几个来教打烟杆眼子。钻眼钻好了,木头自己规范自己,几下就车完了;眼钻不好,这一把就白搞了。”杨老九回忆当年,嘴角带着几分笑。
  已经说不清是庆幸还是不幸,1990年代的杨老九学完车工,生产组就与一家玻璃厂合并了。新厂不要车工,新的负责人说:“要不你干搬运吧!”
  搬运工一个月几十块钱,杨老九顿时陷入了生活的拮据。杨老九:“几十块钱工资,我整天干搬运,有点空了我还去卖旧书,还是养不活一家人。”无奈,活不下去。
  干了两年搬运,杨老九离开了玻璃厂。他走街串巷,走收购站,收旧书,卖旧书。买卖当中,他在鲍家桥停下了脚步。
  鲍家桥两个车车铺,一个老李家的,老李大小产品都能车,就是细节处理不到,车一个花瓶,瓶颈老跟他开玩笑;另一个老头,水平更次,颇有点“偷学不成功”的风范。杨老九说:“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你工具不换,名气就起不来。”
  老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工具,说:“你有木架子?”
  老头接的业务是修补家具、小杂件,小凳子的栓缺了_一块,他看着也只能翻白眼。多年后,他对杨老九说:“我当时就欢迎你来,我很乐意把那些挣不到的钱给你挣,甚至倒给你点钱都行。要是客户晓得我这些东西处理不下来,以后就不会再找我了。”
  杨老九的车工手艺,开始自立挣钱了。
  车车匠杨老九仔细回忆了师爷过手的那些玩意儿,他开始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不知道到底要做成一个啥,但也一步不会停下。一个个的带圈葫芦、佛教宝塔、梅瓶、笔挂魔术一样从车架上跳跃出来,葫芦可分上下自由转动的,宝塔可分多顶多层的,梅瓶可分颈肚关系的……层出不穷,早已超乎杨老九的初衷之外。
  杨老九说:“我发现我车的东西可以活,就再也不车死东西了。”“活”与“死”,在趣味,在机巧,机工无法办到。
  如果说故事到此为止,那就只是一个车车匠的故事。杨老九在旧书当中,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爱好,成绩可能并不输给车工手艺。
  书签在历史上——至少在我们一代人心中,还存留着当年最浪漫的情怀。杨老九在一些收来的旧书当中,发现了这片宇宙。他开始无意识地收集,渐渐发展成有意识地、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收集、或许这并不是故事,就行滴水成海一样,我们只有看到了大海最雄伟的模样,才会惊叹和感动于过程的珍贵。我把他的书签发出来,如果你曾经收集过,你会想象得到,必须经历多少的故事,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把一项工作一件事,做成一件艺术。
其他文献
“有一说一不容易”,这是电视剧《手机》中男主角严守一的一句台词,但是,他却说出了“商业喧闹,炒作成风”的当今画坛许多艺评家的心声。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与各种艺术思潮的崔生下,画家、画作、画展,呈现空前的规模,这种多元化与膨胀状态,看似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但是恰恰在快节奏生活脚步的驱使下,却很容易使人们丧失对艺术美的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有许多人高举“创新”的旗帜,放弃了艺术原本的美的
期刊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使得国画收藏火热起来,其中兼工带写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同时出现了_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中青年画家。他们就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怎样把民族精神与当代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怎样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述得更符合当代审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青年艺术家蔡金存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的传统艺术重视内在的精神,艺术家要取得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并能把人的内在精
期刊
周鼎先生自号老西儿、半山房主人,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居内蒙古数年,今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塞上国画院院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鼎先生曾于北京、郑州、洛阳、内蒙古、桂林、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其主攻山水画,以其雄健苍劲、浑朴沉厚之笔墨意境为画坛同道所称赏。  回顾我国山水画,迄唐宋元明以来,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绘画理论亦因之时有新倡。南
期刊
与几位友人闲聊,有人戏说当前艺术行业中,摄影门槛最低,照相机功能越来越先进,买个不错的相机,价格也是许多人能承受的。最关键的是数码机不是胶片机,买了照相机,基本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读完使用说明,就可以痛快地猛按快门,男女老少咸宜。这既是笑谈,也是实情,在当代,我不知还有哪个门类的门槛比较高?比较严?只不过级别高些的协会,钻进去费得劲要大些而已。既然如此,是哪级协会会员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
期刊
与旅加青年画家王宁的相识,源于他为我编辑的画册作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印象中,这个山东大汉思路缜密,眼界开阔,作品洋气。交往中,得知他又是一位科班出身,“童子功”很深的画家,进而陆续读到他近年的一些山水画写生创作,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可攀成半个老乡,因为他是生于潍坊,而我的祖父从登州府蓬莱县逃荒到北大荒的。借此次画展机会,谈谈对他的理解与评价,算是一次纸上谈心吧。  受时代之惠,王宁的求学,习画
期刊
禹海亮先生性情粗犷幽默风趣,尤其酒后,更是妙语连珠,深受朋友们的喜爱。与禹先生初识,大约也是在酒席之上。其人天生皮肤黝黑,他居然常以此来调侃自己是从毛里求斯遣送回中国的铁路工人。能够接受别人调侃的人尚且已不多见了,能随时自我调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自我调侃需要勇气,更需要乐观和宽容的心境。所以,禹海亮能让人过目难忘。这不仅是因为他那稠密坚硬的大胡子和妙趣横生的谈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大度宽容和自由奔
期刊
苏东坡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至宋以来,历代书家习“苏体”者,代不乏人。如陆游、吴宽、张之洞者流。但习书者历来都把学习东坡墨迹视为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苏东坡书法风格之所以难把握,在于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张“把笔无定法”,重视自然的心性流露,创造天真自然而又充满生趣的艺术世界。苏东坡墨迹以行书见长,但他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楷书之上的。从《罗池庙
期刊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大量的含酚废水主要来源于塑料、树脂、染料、医药、农药、消毒剂和油漆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若排放前不经合理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从而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烧杯中探索不同条件下O3降解苯酚废水的规律;第二部分,以烧杯实验做参考,采用旋转填充床(RPB)为反应装置,研究不同条件下O3、H2O2和O3/H2O2耦合降解苯酚的规律。
   烧杯实验表明,在操作范围内,反应时间的增加、磁力转子转速的增加、臭氧流量的增加以及温度
旋转填充床是一种新型超重力场反应传质设备。它利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使流体在高度湍流的条件下充分接触,使传质过程得到强化,传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课题在超重力条件下采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分别吸收CO2和SO2,同时采用乙二胺/磷酸缓冲溶液吸收SO2,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旋转床转速、气液比、吸收液温度、吸收液浓度、吸收液pH值、不同吸收剂体系等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实验条件下在逆流旋转填充床中最优的吸收工艺操作条件。考察了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时,SO2的存在对CO2吸收效
自己喜欢收藏,多年前在西昌古玩店先后看到两块卷烟雕版,两个雕版一大一小,雕版上面都恢复有“礼州(西昌市)北街”等文字而被我收藏,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研究它们。最近我又收到一张民国时期西昌美新烟厂出品的泸山牌香烟的烟标后,自己才去翻找以前的两个雕版对比,由于无法查找有关史料,针对雕版和烟标做些介绍,让大家了解这段“烟史”,也希望引起烟史研究者的关注。  从兰花牌、金雀牌和兰花牌、春燕牌两个雕版上看,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