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 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去重复一遍又一遍默写、听写,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背了一些孤立的文言词语解释,对难一点的东西总觉得已讲省事,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讲得“透彻”、讲得“有品位”而自我陶醉,让学生当“收音机”,讲了“教的任务”便心安理得。于是语文课枯燥了,学生乏味了,老师也乏味了,而苦心孤诣的“分数”却不见长了多少,学生在做“课外文言阅读”和“故事欣赏”这两类题时,答题情况依然糟糕,相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倒是与日俱增。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当的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要善于激发学生自己去动手学习,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与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学习。这俨然已经形成传统教育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对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例如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在台上对文言文的每一个字词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学生们对其加以记忆,有些情况下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就对其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有识之士早就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
  “少教多学”是一剂良方。“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 布局严谨, 文采斐然, 但中学生却对它们畏为 “天书”。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方面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
  文言文教学:
  一、确定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目标呈现给学生。根据目标制定学案,必须具体,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二、让学生“自主合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自主学习:朗读;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借助工具书解决难词。
  2、讨论交流:组内、全班交流。从单边静态走向多维动态,“以人为本,已发展为本”,动脑、手、动情。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检测式提问、点拨(包括知识难点和学习方法)。
  此环节应特别注意的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在自学以后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时就把翻译抄在了书上,自以为没有问题了,其实是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若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一定要根据重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予以检测。学生“提不出问题”的课不是成功的课,我们要千方百计启发学生提问。
  4、总结笔记。另外,对一些学习方法的指点应尤为重视。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小结环节,教师应尤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如:课前的有效预习,自学的圈点批注,课后自我小结。
  以上做法在一些长文教学中,尤有用。如:《核舟记》,对八年级上期上的学生而言是一篇长文,若采用传统的串讲法既费力又让学生疲劳,为此笔者采用如下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省略、倒装句。
  3、阅读课文,概括大意,理解寓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三、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四、全班齐读。
  五、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根据自己的推测“猜译”,实在无法翻译的先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检测、点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练习检测,对学生出错的题目,先让学生互纠,全班无法解决的就由老师讲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探究:说出故事中几位主要人物,他们的神态、动作如何?
  四、分析主旨。
  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可找揭示主旨的原句,然后做精要的概括。
  五、质疑考证:你认为文章说的是事实吗?课外查找资料加以论证。
  六、本课学习总结。
  上述设计,始终坚持“学为主”、“学为先”,“教方法”,“教难点”,避免教师在台上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记笔记,死记硬背的被动教学。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引导到译读或者品读层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渐渐的从理读到背读再到移读等最高层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怎样才能真正让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真正学好文言文呢?我认为还有:?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就会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而最能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的莫过于语文的有效课堂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在教 《论语十则》 一文时 , 一开始就采用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 如 :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石破天惊之问, 吊起学生胃口, 诱发了学习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 , 老师从中解疑 , 并把有关孔子的资 料向学生推荐, 突出三个“最” ,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偉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 , 及世界各地对孔子的崇敬情况, 然后引入课题的学习,这样,学生带着崇敬之情, 带着求知欲望, 带着愉快心情, 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效果非常明显。   其次 , 创造条件 ,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 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探究、讨论、争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效率高起来。从而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如组织学生 讲故事 ,开展辩论,上黑板展示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理解 课文内容。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 的进步 ,及时进行客观公开的评价和鼓励 ,并与 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同时再次 ,语文教师自 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感染学生 , 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要 努力创造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 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 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鼓励学生质疑,也是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手段。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 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学 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 , 只要言之有理 , 切不可妄加否定。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 ,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还有,更重要是最后,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积土成山” 、“ 积水成渊”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 , 有计划的进行积累 ,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 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 , 使之形成系统 , 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 ” 并 有计划、 有重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 “一词 多 义” 现象。其实, 按着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直到现代汉语, 一词多义的现象仍很普遍。 一个词语, 如果有多个义项, 那么,肯定会出现多种 “意义” 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 , 比如 “之” 在文言文中一般有四种注解: ① 作助词 “的 ”理 解 ( 如 “曾 子 之 妻 之 市 ” 中 的 前 一 个 “之” 。 ② 作代词用( “ 臣闻之, ……” 中 “之”.以上兩种情况的 “之” 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最为普遍。③ 作 动词 , 有“到 、 往 、 去 ” 的 意 思( 如 “曾 子 之 妻 之 市 ” 中 的后一个 “之” ,这是一种特例, 必须让学生明 确 掌 握。 ④ 作为一种特定的用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而存在。这样,通过比较分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 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 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 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努力提高课堂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其他文献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指导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種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布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治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期刊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提升?特别是作为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又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暑期里进行了一些阅读和了解。下面,我结合一些基本理论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写作素养提升的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他还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教师,特别我们这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由于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坏影响,严重的还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
期刊
摘要:鲁迅的作品刻画了许多令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人物形象,他们代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在文章中我把鲁迅作品中的一些有着特定意义的、行为特点具有典型的而又扮演着悲剧的角色的几类人物定义为“另类人物”,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与封建传统思想是不一致的,是偏激叛逆的,在论文中分别描述的是狂人、孔乙己,他们多是生活在农村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鲁迅着重写他们物质上的“病苦”,更是侧重写他们精神的“病苦”,对他们的
期刊
自研自探(12分钟)  【主题一】知识生成  1、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本,认真完成独学内容,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和疑难用双色笔做上记号,在互学时提交组内解决。小组长交叉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给出等级评定。  2、学习内容:读一读课本74-75页,用双色笔勾画出你认为的重要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下面的自学笔记。温馨提示:老师要巡查哟!  【主题二】例题导析  1、学习内容:读一读
期刊
摘要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对于幼儿思维的开拓和兴趣的培养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并且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的概念进行全面的论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目前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文章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希望对家长在教育幼儿方法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这些年里,我们曾一次次地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方法里;我们也曾一遍遍地听课、学习、尝试,试图让自己走在课改的前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说借口),我们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甚至,由于固步自封,我们渐渐的落后于其他学校。我们焦急,却不知怎样改革;我们想学,却不知道从哪儿学起,只能在电脑上浏览别人的设计方案,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  直到新校长上任,我们才算彻底拉开了课
期刊
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组成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只有符合民办学校特征及适应教师特点的培训模式,采取与民办学校实际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才能切实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素质,促进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文就我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群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  
期刊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人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爱!学生渴望老师的关爱,而且非常敏感。教师必须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真实的,真诚的,是深深的爱着他们。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一、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大可不必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位英语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但是英语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究竟占多重要的位置?英语教师在自己教学中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保证它的重要位置?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答案。因为人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多是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做出的判断,是定性的回答,缺少具有确切数据的定量分析。近年来,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呼唤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