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中政府救“两房”弃“雷曼”行为的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wu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距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有整整10 年,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却蔓延至今。我国经历了2013年的“钱慌”、2015的“股灾”等多次危机,又正处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所以分析2008年大危机中政府对“雷曼兄弟”与“两房”采取的差别措施及原因,可以为我国的监管、救市政策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救“两房”;弃“雷曼”
  【正文】
  一、背景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7日,启动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助计划,美国财政部宣布将“房利美”“房地美”暂时纳入政府监护管理,由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出面接管两家公司。这一行动被全球金融界视为一次出色的救市行动,全球股市甚至因此集体涨升。
  9月14日,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拥有158年的悠久历史、资格最老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拒绝为雷曼买单。
  金融危机来临时,“房利美”“房地美”和雷曼兄弟都陷入困境,但两者却有了不同的命运,“两房”被接管而雷曼兄弟倒闭。
  二、政府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分析
  1、规模悬殊,救“两房”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在华尔街流行这样一句话: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即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规模过大,在其出现危机时,政府会竭尽全力救助该机构,以防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两房”是美国政府支持的两家从事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的机构,被认为是大到不能倒的企业。美国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有42%来自这两家机构。“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拥有,约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人拥有。其安危不但关乎美国金融业,更直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如果两房倒闭了,美国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雷曼兄弟虽盛名在外,但规模其实并不大,市值只有50亿美元左右,直接影响范围主要是美国国内投资者。美联储对雷曼兄弟进行压力测试得出结论:雷曼信用违约掉期(CDS)业務远不如贝尔斯登深广,雷曼已得到美联储贴现窗口支持,市场对雷曼的风险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和准备时间。所以美国政府认为即使破产,所能导致的损失不过几十亿美元,不足以对金融系统造成致命的打击。
  2、挽救“两房”是在挽救信用
  “两房”虽是私人所有企业,但由政府发起,有着“准政府”的特殊地位:总统有权参与“两房”董事会成员的任免;美国财政部部长有权购买最多达 22.5 亿美元的房地美债券;豁免于美国证券法的一些规定等等,因此,投资者把“两房”债券视为与国债一样的无风险债券,以美国政府信用为保证的“两房”债券被大量的海外投资者持有。
  “两房”与政府的特殊关系意味着,如果美国政府对“两房”的危机撒手不管,任凭其破产倒闭,任其发行在外的大量债券成为废纸,会使世界对美国金融业的信誉失去信心。在现代金融领域,信誉是根基和生命,失去信誉,可能导致几百年来辛辛苦苦维护的金融信用体系崩塌,甚至引发对国家信用的质疑和政治上的动荡。所以,美国财政部出手挽救“两房”,其实是在挽救美国对全世界的信用。
  相比两房,雷曼兄弟与美国政府的国家信用关系不够紧密。
  3、无止境的救助不可取。
  其一,资源的有限性在客观上决定救助只能是有选择的。美国政府出手救“两房”后,负担已非常沉重。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濒临出事的金融机构都等待救助,但是美国政府并不拥有无止境的资源,不能照顾每个在危机中遇难的金融机构,政府的职责是稳定市场、拯救金融体系,而非个别机构。
  其二,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对贝尔斯登公司实施救助,对“两房”托底等,已经引发了国会中不少议员的强烈不满,更是招致不少民众的抨击,为稳定市场情绪,美国政府不得不权衡利弊,有所舍弃。
  其三,提供进一步救助是存在界限的,如果逾越了这条界限,那么在通胀、汇率和信心方面都可能引发反作用,从效果上看,无止境的援助不可取。
  以上三点要求政府实施救援应该明确职责、认真权衡、把握界限,“把钱花在刀刃上”,实行策略性救市。实施援助的判断标准主要在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市场稳定:鉴于“两房”的规模和政府对其债务的隐含保证,“两房”瘫痪对住宅融资将是一场灾难,的确会产生系统性风险。但在有限救助的情况下,经过权衡后,救助雷曼兄弟显然缺乏足够充分的理由。
  4、美国政府传递信号
  理想状况是有效政府与自由市场的配对,一个有效的政府会懂得控制和利用市场,才能真正做到使自己处于健康、稳定与有效的发展轨迹上。所以,政府的干预是次要的,经济运行应交由市场。相比于“救市”,重建市场,让市场有效发挥作用更为重要。
  政府出面救市的根本目的是防控系统性风险,传递积极的信号,鼓励各方联合起来自救,共同抵御风险度过危机。
  政府救“两房”而弃“雷曼”的举动意在表明:美国政府力图在金融风暴面前有所作为,通过政府干预增强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维护美国和国际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信心,但他们绝不会不加筛选,事无巨细地一概大包大揽,他们将只选择那些不得不救的“节点”出手。警示危机中的企业不要存在依赖心理,鼓励企业依靠市场力量,联合起来自救。
  三、对政府行为的评价
  (一)救“两房”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有实施的必要性。
  1.纾困“两房”的代价
  以美国国债作为交换条件,收购它们的不良抵押貸款及其它资产。这些机构随后才会趋稳,纳税人承担的代价巨大。用纳税人的钱为“两房”不负责任的市场行为买单不公平,引发了不少国会议员和民众的抨击。   高达2000亿美元的纾困方案将增加美国的财政赤字,并可能因此造成美元疲软,伤害到亚洲对美国的出口。
  将两个如此庞大的企业收归国有,并将其全部资产与负债计入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不是件容易的事,花费了大量的成本。
  2.救“两房”的必要性
  环境的紧迫性、政府职责和“两房”的特殊地位,使政府不得不救“两房”。
  截止2008年9月,各国多家大银行流动性紧张,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越来越多银行和企业申请救助。危机蔓延,人人自危,金融大厦的崩塌似乎一触即发。
  政府作为公众的守护者和市场的辅助,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尽最大可能保护公众的职责。危机发生时,美国政府已经多次下调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向市场注资,当然会继续不遗余力挽救一个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使市场崩溃的企业。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两家私人所有但受“政府支持”的混合体,逾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由其拥有或担保。它们在美国住房市场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保尔森说:“房市是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混乱和紧张局势的核心所在”,房市的复苏至关重要,而维持“两房”的运转对于住房市场的复苏前景至关重要;没有它们,房价触底将遥遥无期,广泛经济复苏也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两害取其轻,无论当时的决策者是谁,接管两房都是一个必须实施的行为。
  (二)弃“雷曼”彰显了政府救市的原则,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1.对“雷曼”说“不”是个勇敢的决定。
  一方面,此举体现了政府在干预的过程中,以是否对金融体系稳定和信贷体系紧缩造成冲击,作为对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时施以援手的考量因素,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大而不倒”原则。在救机构还是救市场中选择救市场,容忍个别大型机构倒闭,体现了政府决策的大局观和策略性,原则性强,态度鲜明。
  另一方面,此举体现了维护自由市场的核心原则。尊重市场机制,以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为前提,把防止公共部门直接或间接损失为首要目标,要求企业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买单。只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仍保持运行,就必须让虚弱的机构自行淘汰出局,作为持续调整的一部分。
  2.放弃“雷曼”引发了动荡。
  身负 6130 亿美元巨额债务的雷曼兄弟破产后,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巨大震荡。道琼斯指数创“9.11”以来的最大的单日跌幅收盘。
  巨大的恐慌不只发生在股票市场之中,由于雷曼兄弟是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上的最大的承销商,其倒闭为抵押贷款市场的前景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雷曼兄弟破产后,能够收回的资金大约仅占其总投资的 40% 或者更少。与雷曼兄弟公司有直接债权关系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雷曼兄弟破产后,通过链式反应将被掩盖的风险释放出来,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强度越来越大。导致了市场信心崩溃和危机加深,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
  由此看来,政府很可能低估了雷曼兄弟破产对金融系统的危害,放任“雷曼兄弟”破产的决策让当时的金融形势雪上加霜,需要多花费数年的时间走出困境。
  (三)行动及时,计划性强,成效显著。
  救助是一種输血行为,强调及时性和实效性,救助计划推出的时机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而金融危机快速扩散的特征决定了危机救助必须迅速果断,拖得越久,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在接管“两房”的过程中,注资解决债务危机及其所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对高管的薪酬或所谓“精英”投机行为以及投行涉嫌的欺诈进行严格的制裁、替换执行官、支付债务和利息、资产组合、重新定义企业职能——一系列动作不拖泥带水、迅速及时,得到了各方广泛肯定和普遍赞誉。
  不管是及时出手接管“两房”,还是态度鲜明地与“雷曼兄弟”划清界限,政府行动及时、态度鲜明,都基本起到预想的效果:“两房”走出了困境,平复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果断拒绝“雷曼”也起到了警示危机中其他企业和安抚纳税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短房 《美国政府为何保“两房”而弃雷曼?》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5期
  [2]珍妮 《接管“两房”与雷曼兄弟垮塌》《WTO经济导刊》 2008年第10期
  [3]郭品 吳鹏《是什么导致了两房雷曼兄弟不同的命运》 《商业文化》 201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党建工作,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视为指导工作指向标,促进电力企业的工作不断发展和强化。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党建工作在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地位;作用;探究  前言:在新时
期刊
【摘要】:电商界面平台是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只要是可视化就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视觉元素,需要将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介要素进行编排,而怎么样把这些视觉元素合理有效的放置在界面里,让一级导航、二级导航及三级导航,有足够的拓展余地,让用户能快速合理的接收到平台的关键信息等等都是设计师需要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电商平台;视觉设计;运用  电商界面平台是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只要是可视化就离
期刊
一、背景  泊江海子矿井井下建设过程中过程中,一直受以下条件困扰,具体为:  (一)岩性破碎、遇水泥化:该矿主采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其沉积基底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沉积成岩时间较短。巷道围岩岩性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富含岩屑、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富含植物化石,围岩类别4-6。巷道局部有淋水现象,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岩
期刊
【摘要】:在具有千年历史的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任务是艰巨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重視。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存在着许多矛盾的,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对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视。  【关键词】:建筑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一、为什么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按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界定,“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
期刊
【摘要】:国家公务员的辞退制度在提升机关单位工作效率,打破“铁饭碗”上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流于形式,辞退制度名存实亡。公务员评估制度是影响辞退制度重要因素,而公务员考核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评估机制及其有效建立的问题,但其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因素。本文即试图以人情社会的视角,用更深入,更新颖的角度分析影响公务员考核过程和结果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剖析公务员辞退制度流于形式的政治文化背景
期刊
【摘要】:城市社区管理作为促进社会前进的基础力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作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一部分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环境下,对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必须提上日程。本文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法制等几方面入手,旨在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服务;构想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社
期刊
【摘要】:政工工作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的特色工作,它对国企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管理体制下国企政工工作的工作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管理体制;政工工作  前言  政治思想工作简称为政工,长久以来,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肩负着国家、党组织思想观念在国有企业的贯彻的重任,用以完善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国企改
期刊
【摘要】:在服务经济时代,有形产品与服务已经融为一体。社会正处于服务经济领导的时代,它是消费层次及理念上升后出现的经济现象,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表现在服务竞争上,而服务营销则是对新竞争的最有效的战略工具。本文分析了海尔集团的服务营销理念、销售概况、服务人员机制、服务营销策略及售后服务策略,对海尔的服务营销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在现代服务营销研究领域中,海尔通过营销理念的创新,服务体系和流
期刊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已经成为企业上下全体人员的共识,员工素质培训工作深受企业上下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先后在神华宁煤集团大峰露天煤矿、麦垛山煤矿等单位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近10年,现就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的问题,结合企业员工实际情况浅谈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升员工个人绩效并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
期刊
【摘要】: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培训与开发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将员工培训与开发视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投资,加强了对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管理。但是还是有许多企业存在着实际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与企业战略脱节,企业培训与开发工作没有为企业战略服务,或者是培训与开发战略与企业战略不匹配。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