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剧《枫树林》展现了一个村官在生命末期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反思。该剧通过对比呼应、以小见大、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直面错误、勇于担当、勤于奉献、踏实工作的村官形象,并引人思考信念、自省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枫树林》;追问;反思;信念;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1-2
话剧《枫树林》撇开了从正面去表现村官的政绩,选择了一个反思的角度,紧紧围绕“如何活”的问题,铺陈情节,塑造人物,是一部在情感上有张力,哲理思辨上有深度的好戏。对这部戏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追问与发现
《枫树林》的故事是从写一篇关于村官考察报告开始的,戏剧设置了张一丁这个考察村官的编辑,以发现者的身份进入向南的世界;同时,选择了向南生命末期最后三个月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以呈现向南对自我的追问,从而形成了追问与发现的呼应关系。向南追问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正是张一丁发现向南价值,进而重新确立自己关于价值的定位的过程。从一开始,张一丁是不愿意接受考察村官任务的,在执行这一任务时,也是准备敷衍了事的。然而,随着他对向南了解的深入,被向南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直面错误的反思精神,弥补亏欠的承担意识所折服,明白自己与向南有着“生命质量的差距”。进而,他向向南学习,来到自己曾经不解的村官位置上,开始一段村党支部书记的生活。在戏剧中,追问与发现是相辅相成的,向南的追问构成了张一丁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自己的“发现”,即对土地的价值、村官的价值、共产党员价值等的认识。对这些价值的发现形成了向南的责任与使命感,并落实于向南构建生命价值的过程之中。向南在追问过程中,不断消除寻找生命价值的危机感与焦灼感,他在生命末期所怀有的歉意,源于他对心灵纯洁、安宁的不懈追求。戏到最后,向南的灵魂出现,引出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在干什么?”它是向南对生命价值思考的延续,也是普罗大众追问人生时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它提醒我们,要时时追问,不断发现,不要浑浑噩噩,虚度人生。
二、以小见大
《枫树林》里有十分曲折的情节,如向南让违反政策的弟媳堕胎,却气死父亲、气聋母亲,甚至造成了向家绝后的悲剧;原为国民党少校的老台商追悔年轻时下令处决了一名女共产党员,并来寻找当时留下的那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正是向南,等等。这些情节使这部戏在时间上有了纵深,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当下。戏剧的时空,通过向南、老台商等的回忆,在现在、过去之间跳跃。向南的身世、对亲人的亏欠在这些回忆中得到交代。现实时空的向南,正是在弥补种种缺憾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戏剧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向南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剧中这首反复出现的童谣,“一只蚂蚁走啊走,两只蚂蚁拉拉手,三只蚂蚁碰碰头,搬回一只大蜗牛。”即存在这样的隐喻作用这首来自向南生父生母的童谣,可以说表现了那一辈牺牲者对民心所向的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必然强大的殷切期望。它还是向南回忆爱情的起点,是老台商寻找过去的桥梁,是向南妻表达对向南爱情的“誓言”……
向南的人生定位,正是确立在对“小”的价值的认定,及对“大”的仰望上。他年轻时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最后成为了村官。在老支书的指点下,认识到“吃喝拉撒住、柴米油盐醋”等小事的重要性。于是他调整了人生定位,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尽力做到公平公正,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对枫树村的服务上来。然而,与老支书不一样的,是向南还有对“大”的仰望。因为在向南那里,他对个体与群体、基层与中央、农村与国家等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有着自己深入思考的。他认识到“农村是国家的饭碗……村官干的事情就是帮国家端好手里的饭碗”;土地是民之本,帮国家看好土地,照顾好农民,是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正是基于对土地深切的情感、对土地价值的认同,及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向南在枫树村这个“小”村庄开辟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领导村民建立了敬老院、托儿所、新农村别墅,招商引资,筹建物流中心等,使枫树村加快了向小康、城镇化迈进的步伐。而我们的国家,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富裕的村庄,才能实现自身的强大。
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枫树林》里有解放前、解放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新世纪后这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里,先后出现了向南的亲生父母、老支书、向南、张一丁四代党员。这四代党员,形成了剧中的一条“红”线,暗示我党的事业之所以“蔚然成林”,源自于数代人对信念的坚守,和前赴后继的努力。通过戏剧,我们可以看到,向南正是继承了父辈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对信念的坚守,赢得了村民的尊敬与爱戴,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活出了结晶般的人生。《枫树林》通过呈现人物的命运及对命运的思考,建立了“小”与“大”的连接,把握住了个体与整体、现在与过去及将来之间的联系,使戏剧在表现“如何活”这个问题上具有了广度和深度。
三、诗意地呈现
《枫树林》为观众呈现了一出诗意盎然的戏剧。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在枫树林和枫树村中。在舞台上,景深处是一片枫树林,其前方有一棵独立的枫树。舞台通过各种颜色的灯光,渲染环境,营造氛围,揭示人物内心。如剧末的那片红色枫林,既交代了季节——秋季,也烘托了村民对向南的难舍,及向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那棵独立的枫树,既可作为枫树村中的一棵,也可以暗指向南。这棵没有叶子的枫树,与后景中的枫树林形成了呼应。它给人洁白之感,象征着向南纯洁的心灵。在向南去世后,当向南的灵魂与张一丁对话之时,那棵独立的枫树已“长出”了叶子,暗示着向南的精神将得到继承和发扬。戏剧正是通过富有诗意的布景和灯光来表现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那片见证了向南身世、成长、爱情、离别的枫树林,蕴藏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向南将情移到生活的景中的同时,也移到了构架生命价值的一系列事物中。如面对土地时,不是替罪羊,而是孺子牛,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农村时,想到的是国家的饭碗。面对共产党,想到的是结晶。面对死亡时,展现的是微笑,等等。这些融入了向南生命体验和哲理思考的意象,使戏剧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并增加了剧中情感的分量。
四、结语
《枫树林》的意义,不只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村官形象,而且挖掘了信念、自省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它警示人们,死亡是一块试金石;如何活出生命的分量,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何荣智,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枫树林》;追问;反思;信念;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1-2
话剧《枫树林》撇开了从正面去表现村官的政绩,选择了一个反思的角度,紧紧围绕“如何活”的问题,铺陈情节,塑造人物,是一部在情感上有张力,哲理思辨上有深度的好戏。对这部戏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追问与发现
《枫树林》的故事是从写一篇关于村官考察报告开始的,戏剧设置了张一丁这个考察村官的编辑,以发现者的身份进入向南的世界;同时,选择了向南生命末期最后三个月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以呈现向南对自我的追问,从而形成了追问与发现的呼应关系。向南追问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正是张一丁发现向南价值,进而重新确立自己关于价值的定位的过程。从一开始,张一丁是不愿意接受考察村官任务的,在执行这一任务时,也是准备敷衍了事的。然而,随着他对向南了解的深入,被向南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直面错误的反思精神,弥补亏欠的承担意识所折服,明白自己与向南有着“生命质量的差距”。进而,他向向南学习,来到自己曾经不解的村官位置上,开始一段村党支部书记的生活。在戏剧中,追问与发现是相辅相成的,向南的追问构成了张一丁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自己的“发现”,即对土地的价值、村官的价值、共产党员价值等的认识。对这些价值的发现形成了向南的责任与使命感,并落实于向南构建生命价值的过程之中。向南在追问过程中,不断消除寻找生命价值的危机感与焦灼感,他在生命末期所怀有的歉意,源于他对心灵纯洁、安宁的不懈追求。戏到最后,向南的灵魂出现,引出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在干什么?”它是向南对生命价值思考的延续,也是普罗大众追问人生时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它提醒我们,要时时追问,不断发现,不要浑浑噩噩,虚度人生。
二、以小见大
《枫树林》里有十分曲折的情节,如向南让违反政策的弟媳堕胎,却气死父亲、气聋母亲,甚至造成了向家绝后的悲剧;原为国民党少校的老台商追悔年轻时下令处决了一名女共产党员,并来寻找当时留下的那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正是向南,等等。这些情节使这部戏在时间上有了纵深,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当下。戏剧的时空,通过向南、老台商等的回忆,在现在、过去之间跳跃。向南的身世、对亲人的亏欠在这些回忆中得到交代。现实时空的向南,正是在弥补种种缺憾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戏剧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向南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剧中这首反复出现的童谣,“一只蚂蚁走啊走,两只蚂蚁拉拉手,三只蚂蚁碰碰头,搬回一只大蜗牛。”即存在这样的隐喻作用这首来自向南生父生母的童谣,可以说表现了那一辈牺牲者对民心所向的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必然强大的殷切期望。它还是向南回忆爱情的起点,是老台商寻找过去的桥梁,是向南妻表达对向南爱情的“誓言”……
向南的人生定位,正是确立在对“小”的价值的认定,及对“大”的仰望上。他年轻时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最后成为了村官。在老支书的指点下,认识到“吃喝拉撒住、柴米油盐醋”等小事的重要性。于是他调整了人生定位,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尽力做到公平公正,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对枫树村的服务上来。然而,与老支书不一样的,是向南还有对“大”的仰望。因为在向南那里,他对个体与群体、基层与中央、农村与国家等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有着自己深入思考的。他认识到“农村是国家的饭碗……村官干的事情就是帮国家端好手里的饭碗”;土地是民之本,帮国家看好土地,照顾好农民,是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正是基于对土地深切的情感、对土地价值的认同,及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向南在枫树村这个“小”村庄开辟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领导村民建立了敬老院、托儿所、新农村别墅,招商引资,筹建物流中心等,使枫树村加快了向小康、城镇化迈进的步伐。而我们的国家,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富裕的村庄,才能实现自身的强大。
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枫树林》里有解放前、解放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新世纪后这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里,先后出现了向南的亲生父母、老支书、向南、张一丁四代党员。这四代党员,形成了剧中的一条“红”线,暗示我党的事业之所以“蔚然成林”,源自于数代人对信念的坚守,和前赴后继的努力。通过戏剧,我们可以看到,向南正是继承了父辈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对信念的坚守,赢得了村民的尊敬与爱戴,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活出了结晶般的人生。《枫树林》通过呈现人物的命运及对命运的思考,建立了“小”与“大”的连接,把握住了个体与整体、现在与过去及将来之间的联系,使戏剧在表现“如何活”这个问题上具有了广度和深度。
三、诗意地呈现
《枫树林》为观众呈现了一出诗意盎然的戏剧。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在枫树林和枫树村中。在舞台上,景深处是一片枫树林,其前方有一棵独立的枫树。舞台通过各种颜色的灯光,渲染环境,营造氛围,揭示人物内心。如剧末的那片红色枫林,既交代了季节——秋季,也烘托了村民对向南的难舍,及向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那棵独立的枫树,既可作为枫树村中的一棵,也可以暗指向南。这棵没有叶子的枫树,与后景中的枫树林形成了呼应。它给人洁白之感,象征着向南纯洁的心灵。在向南去世后,当向南的灵魂与张一丁对话之时,那棵独立的枫树已“长出”了叶子,暗示着向南的精神将得到继承和发扬。戏剧正是通过富有诗意的布景和灯光来表现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那片见证了向南身世、成长、爱情、离别的枫树林,蕴藏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向南将情移到生活的景中的同时,也移到了构架生命价值的一系列事物中。如面对土地时,不是替罪羊,而是孺子牛,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农村时,想到的是国家的饭碗。面对共产党,想到的是结晶。面对死亡时,展现的是微笑,等等。这些融入了向南生命体验和哲理思考的意象,使戏剧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并增加了剧中情感的分量。
四、结语
《枫树林》的意义,不只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村官形象,而且挖掘了信念、自省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它警示人们,死亡是一块试金石;如何活出生命的分量,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何荣智,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