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同一片文化天空下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在对外传播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汲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由于文化的相似、地缘的临近,同属“汉字文化圈”(或称“儒学文化圈”)的中、韩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便十分频繁,其音乐文化亦随着官方外交、民间互通等方式不断渗透与融汇,形成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传统。为促进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共贺两国建交20周年,2012年5月22日至25日,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协办的“纪念中韩建交二十周年音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参加此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近三十名,其中包括14名韩方代表。与会代表提交会议论文22篇,所涉及论题围绕中、韩音乐之交流研究;中、韩音乐之比较研究;中、韩音乐之个案研究三方面展开。
  一、中、韩音乐之交流研究
  正式建交20年来,中、韩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交流频繁,在文化、艺术领域亦成绩斐然。但是,将两个属同一文化圈且在亚洲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韩学者聚集在一起,就两国学者共同关心的音乐话题进行学术讨论,机会还是难得。本次会议的发起人王耀华教授在《交流创新,共促中韩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的发言中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韩两国在乐器、器乐演奏、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交往历程,并对中韩音乐学术交流的前景做以展望。
  在与周边国家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华夏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崔昍教授的《乡乐和唐乐》、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在读博士杨旋、钟芳芳的《华夏上古至隋唐时期中原音乐在韩半岛的传播及演变》和《中国传统音乐在韩半岛的传播和交流——1897年至今》以历史为序,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各个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在韩半岛的传播、交流及演变情况加以整理和分析,并对交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以介绍。
  韩国社会善于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而相似的文化审美心理使中国音乐在漫长的交流岁月中总能在一衣带水的他乡觅到知音。韩国申大澈教授的《高丽、朝鲜时期中国音乐在韩国的传播和传承》一文从历史角度审视韩半岛从高丽王朝(Goryeo Dynasty,918—1392)至朝鲜王朝(Joseon Dynasty,1392—1910)时期对中国音乐、乐器的接受,及其对韩半岛宫廷音乐的影响。中国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的《华夏音乐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以〈乐学轨范〉为例》一文以朝鲜半岛早期的音乐文献《乐学轨范》为例,探讨华夏音乐文化如儒家思想、音乐理论、乐器使用等对朝鲜半岛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音乐文化的横向交流中,受传播途径、受众喜好、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主体音乐往往都会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而产生诸多变化。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所长权五圣先生的《传到韩国后变化的中国音乐——以步虚子、洛阳春、风入松为中心》一文以历史史料为基础,对《步虚子》、《洛阳春》、《风入松》这三首宋代曲子传入韩国后在旋律、节奏以及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进行探讨,关注中国音乐传入韩国后的变化。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笙簧在韩国的受容》利用古文献和古画对笙簧的形制、品相及其在韩国的历史和用途等做以详细梳理。发言指出,从历史文献上看,笙簧从三国时代已传入韩半岛(演奏方式不详),宋代输入的笙簧在高丽时期应用至雅乐,在宫廷音乐尤其是祭祀乐中使用,后来,笙簧渐渐扩大至乡乐和民俗音乐表演,甚至被不少乐工和妓女使用,并流传至今,林教授还对中国产笙簧的乐谱和调律等问题做了论述。
  二、中、韩音乐之比较研究
  中、韩虽属同一文化圈,交流频繁,但在历史、语言等长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也呈现出本民族独特的一面,因此,对中、韩音乐的比较研究便成为一个颇具学术意味的话题。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辅亨先生在其发言《韩国腔调、中国腔调和越南腔调比较研究》中通过音与音之间的差别,装饰音的差异等对韩国的Tori、中国的腔调和越南的Hoi这三个音乐术语进行介绍,分析三个国家腔调的区别及其蕴含的意义。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的《读朝鲜时代〈诗乐和声〉中的“旋宫本原图”》一文将朝鲜时代乐律著作《诗乐和声》中的“旋宫本原图”与中国唐代《乐书要录》中的“十二律相生图”、“一律有七声图”,以及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中的“左旋右旋相生之图”相对比,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在《从柷敔的器用及思想内涵看雅乐在东亚的文化可公度性》一文探讨雅乐中最为常见、历史颇为悠久的乐器柷、敔的使用和思想内涵,以及雅乐文化被东亚国家所接受并成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原因,即文化可公度性(某些文化具有普适性,能够被其他文化接受)的问题;济州大学洪周希教授《从文化表演的角度看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与韩国传统音乐》的发言通过对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和韩国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从文化表演的视角分析了维吾尔木卡姆与韩国传统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韩国全南大学庸植先生在《中韩民间仪式音乐比较研究——以韩国巫仪礼、中国傩戏为中心》一文中以自己两次对中国傩戏的田野考察为基础,探讨两国民间仪式(巫仪礼和傩戏)的一般特点和独特之处,尤其是在表演艺术如歌曲、乐器使用、舞蹈表演和戏曲演唱等方面的特点。
  佛教仪式的宗旨是为宣扬历代祖师的佛学经典和佛教精神,是将宗教、道德情感、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化。佛教仪式主要使用磬、钟、木鱼等法器,由僧侣或引导大众吟诵梵呗、诵读诗经。东亚各国的佛教仪式虽有地域差异,但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至今。韩国釜山大学尹昭喜的《中国藏族和韩国的佛教仪礼乐歌舞比较研究》一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对北印度的Hemis Gompa、中国夏河的拉卜楞寺、台湾的佛光山寺、韩国的奉元寺四个寺庙的佛教仪式及其乐、舞等的实地考察,对比它们在仪式进行的地点、仪式的主要内容和顺序、法器使用和乐、歌、舞等方面的异同。
  三、中、韩音乐之个案研究   在本次会议中,部分中、韩学者就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个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教授的《乐籍制度研究的意义》一文从乐籍制度的研究概况、乐籍制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和应用,以及该研究的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其20年间的研究体验和贡献做以宏观介绍,并对今后相关论题的研究空间和突破点做以分析和考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子初教授的《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一文中选择马王堆汉墓(发掘:1972—1973)、曾侯乙墓和曾侯乙编钟(发掘:1978)、广州南越王墓(发掘:1983)、贾湖骨笛(发掘:1986)、新赣大洋洲商墓(发掘:1989)、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发掘:1993—1997)、鄯善洋海箜篌(发掘:1996)、洛庄汉墓(发掘:1999)、奉节石哨(发掘:2003)、洪山越国贵族墓(发掘:2004—2005)等10例作者认为中国40年来特别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做以介绍,提炼其核心的学术价值,阐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乐器的使用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乐器的形制、性质、演奏方式等在历史变迁中无不经历着各种变化,在历史浪潮中,有些乐器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消失,而有的则适应社会的变迁产生新的变化。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的《寻大晟编钟旧器、觅赵宋雅乐遗声——宋代大晟雅乐编钟遗器之发现与研究》将已发现的30件大晟钟的作用、形制、特点、音律,以及现代研究的特点和状况进行分析,为我们了解宋代宫廷雅乐遗音、认识宋代宫廷雅乐编钟的原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成为普遍趋势的今天,中韩两国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关系的问题,韩国岭南大学玄璟彩的《韩国玄琴的现代趋势研究》从韩国玄琴的历史发展、玄琴演奏者的社会身份、玄琴音乐创作等方面入手,看韩国古典乐器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在演奏方式、演奏地点、演奏目的等方面表现出的新变化。
  此外,台湾华南大学周纯一教授的发言《从“制造世界”理论理解韩国历史中处理雅乐创制的两难》试图运用大卫·帕金(David Parkin)和尼尔森·古德曼?穴Nelson Goodman)的“制造世界”理论,考察从三国到21世纪超过千年的雅乐历史中,韩国如何运用五种发明世界的方式来创制属于本民族认同的“神圣音乐”;韩国大田大学赵石娟的《韩国泥鼓研究》对迄今为止在韩国出土的陶、土制长鼓进行介绍,分析其外形特点及其变化样式,探寻其与中国陶瓷长鼓的关系,并得出陶、土制长鼓的外形特点被平民用于民俗乐的结论;韩国首尔大学金仁淑的《道教在韩国经典阅读》主要从读经在韩国道教中的地位、特征、所使用的道教经典的种类以及读经仪式和道教经典、道教经典读诵的特征和意味几个方面对韩国的读经加以论述,并分析了道教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土著化的几个表现;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的《韩国古代音乐思想初探——张师勋〈韩国音乐史〉读后所思》一文从音乐与“天”、音乐与宗教、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美学、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民族等六个方面,探讨中韩两国古代音乐实践与思想的相同及相通之处。
  除学术研讨外,与会代表还观看了京剧表演、南音演出,韩国音乐演出团的申好秀、朴姬贞、李文洙、朴龙浩、徐玎旻等演员专程从韩国赶来,为听众做了一场精彩的韩乐表演,使中国学者对韩国传统音乐有了更直接的视听印象。总之,通过本次会议,中、韩两国的音乐学者增加了互通、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在闭幕式中,主办方希望此后举办更多高规格、多话题、宽视野的中韩音乐交流学术会议,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宋方方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春日时节,走进大悟县红联村,放眼望去,垄上一排排茶树菇种植大棚掩映在绿树丛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已然成为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曾经,红联村是一个无支撑产业、无集体收入、无企业带动的“三无村”。而今,红联村实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8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1万元,成了致富村。孝感市直单位驻红联村精准扶贫工作队下真功、出实招、用真情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打铁还需自身硬,抓党建强组织促脱贫  驻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音乐家名字冠名的指挥赛事,由文化  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文化厅、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于2012年6月18日至2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和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青岛市副市长栾新等出席了于23日晚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举行闭幕式暨颁奖音乐会,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焦阳和辛辛那提大学的景焕分别
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艺术基金会主办的“2007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26日至6月3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近年来,北京现代音乐节每年一度,已成定例,成为我国专业音乐界的一大盛事。既为现代音乐节,当然以国内外“现代音乐作品”(指以20世纪新理念、新技法为主创作的音乐作品,下同)的创作与展演为中心内容,每年介绍的国内外经典作品和推出的新作品不在少数,难能可贵的是,主办者在中心内容以外,
一、《台湾音画》产生背景、创作过程及影响    1991年10月,鲍元恺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首演后,受到广泛关注。1994年受台湾省交响乐团陈澄雄团长的邀请参加由台湾省交响乐团主办的作曲家研讨会,并发表音乐宣言《我的跨世纪工程——中国风》后,陈澄雄当即建议:“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您的中国风应该有台湾音乐。”这是《台湾音画》产生的最初动机。  此后,鲍元恺多次应邀到台湾进行访
每年的4月19日,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我的恩师、男低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温可铮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他那饱含浓浓深情的悠扬歌声,如四月里盎然的春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跟随先生学习的历历往事,似一部电影记录着先生厚德载物、乐者乐也的心路历程。他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园,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将对中国声乐事业及学科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惠及后辈。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
随着与娱乐业紧密联系的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流行歌曲也逐渐商业化产业化,于是更多的选秀出现,更多的歌手诞生了,随之而来的是优秀作品的匮乏这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流行歌曲创作的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不管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人士都加入到流行歌曲创作群体中来,其中只学习过一点乐理知识的人士大有人在,于是乎低级的模仿与重复的作品蜂拥而至,尤其是利用前人作品中经典固定的和声布局模式作为自己新作品的框架来创作的手
声弦制是近年来我国古筝界新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  其中,弦制是指琴弦的制式,也就是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传统上,我国古筝琴弦的排列方式通常是五声弦制,所谓五声弦制是指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是以五声性音阶的顺序排列组合的,所以,学术界通常把这种弦制的筝称作五声弦制筝;朝鲜、日本所谓改良筝就是在我国五声弦制基础上又增加两个音而形成的七声弦制,亦即将古筝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以七声性音阶的
教学节奏是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有秩序、有节度、有规律的变化律动。课堂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节奏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和谐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统摄起来,达到同频共振,取得最佳效果。  美术课堂教学节奏有丰富的内涵,课型结构不同,呈现的课堂节奏也会不一样。以周丽萍老师《进入历史》这一课为例,这是一
金湘将《金陵祭》的音响和乐谱赠给我以后,我没有看谱子,而是把CD放在汽车里,听了一个多月,听觉效果很好。一部作品能够反复听几十次,说明它耐听。我主张分析音乐首先靠听觉,用听觉直接判断,哪些地方感人、过瘾,哪些地方松散、不给劲,为什么感人,为什么松散,都要凭听觉找出技术上的理由,然后看谱子验证自己的判断,看看到底是作曲家写谱子的问题还是指挥处理的问题。  这部作品音乐形象抓得很准,整体贯穿着一种当代
近年来,我国的钢琴家不断在国际比赛中夺魁,一个钢琴的中国时代已经到来,钢琴的“中国乐派”亦已近在眼前。“近在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就如同贝多芬之于德奥乐派,柴可夫斯基之于俄罗斯乐派,钢琴的“中国乐派”最终是要由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来决定的。基于此,作为第一首被国际大赛选为指定曲目的中国钢琴独奏曲——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就更显出其特殊意义。  听黄安伦的作品,总是能够感觉到磅礴的气势、深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