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往作文评价停留在对“文”的评价上,即对作文活动产品判定分数或等级,包括无指标评价和有指标评价。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评价是立足于“人”的发展的评价,是一种侧重作文评价过程,强调作文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作文评价方法多样,更多地表现对评价对象的关注和关怀,以促进作文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作文教学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评价建议中指出作文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是指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作文发展,即“发展性评价”。但课标中只提了要这样做而没说该怎样做,而实际教学中对这一点也较为忽略,因此有研究的必要。另外,学生的写作实际与教师的教学实际都要求我们为七至九年级的同学和老师找寻一条写作的教、学、练的模式或体系。
  一、关注学习过程,形成促进学生作文情感内化的评价策略
  1、全程关心呵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情感
  “作文成长记录”是“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训练”的辅助与延伸,它把“作文”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的。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可以以学生学习作文的促进者的身份,运用笔谈式的质性评价方式,全程关注学生学习作文时的心理障碍,并及时加以辅导,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促进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2、全程沟通交流,给学生以多元化的指导传递情感
  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被激发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和升华这份难得的情感就成了我们教学关注的中心话题。寻找学生作文情感新的增长点是很值得我们潜心探究的问题。我们不仅从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三个层面横向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还从分组、指导、训练、评阅等作文教学的流程纵向多元积淀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力争从纵横两个维度关注全程、多元指导,并在作文教学中传递情感,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使学生作文情感深化、内化。
  3、全程互动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促进增进情感
  当人的某种情感被唤醒后并不代表这种情感就能一直持续到永久,同样需要我们全程关心呵护,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对作文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在发展中也许会受到外界或者学生本身个人情绪的影响,而导致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重新回归低迷,或者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用有效的评价措施将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保温”还要“加热”。
  二、选择评价模式,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评价策略
  1、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质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发展性建议。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分地倚重量化评价,很少运用质性评价,更谈不上有机结合,生成一种相对不科学的评价模式。学生的作文成长历程就只是在分数和等次标记下的终结性的此起彼伏的历程,是一种被动成的长历程,是单调的、没有生气的成长历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实验中尝试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贯穿于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三大板块,并且根据每一板块的特点又各有侧重,另外还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选择运用,力求实现对作文教学的科学反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作文能力的健康发展。
  2、三位一体的作文课程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我们看来,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作文不是孤立的作文技能的吸纳与演练,也不是纯粹的作文题材的堆叠与梳理,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求知经过与发展历程: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在课堂积蓄作文知识,在成长中积淀作文情感,多维互动,循环往复,以期推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接受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因而与之相适应的作文教学评价模式也必须是多维的、全程关注的,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中逐步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并能主动与人交流共同探究。
  三、注重学习反思,形成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彰显的评价策略
  以往的作文教学强调作文课堂本位,老师的教完也就宣告着学生的学完。我们现在倡导的“学习反思”,注重并表现学生在作文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体会,教完并不意味着学完,学完也不等于教完,教与学因反思得到了动态的延伸。我们提出“学习反思”更多的是站在学生角度而言的,它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环节,也是一个承接上次作文教学、开启下次作文教学的过渡环节,更是一个形成学生作文个性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将反思视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其意义也正在于此。鉴于此,我们以反思为途径,以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为主要内容,总结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独特见解和体悟,塑造学生独特的作文个性。
  综上所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真正实现了整体规划,用评价促进学生作文发展,即在构建作文课程及其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衍生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策略,并借助教学实践依托评价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困惑并积极思考着一些更加深入细致的问题。比如,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与实际教学的随机性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因此,积极推进教研的规范性与实际教学的随机性的融合,努力克服方言对写作的负面影响,科学推进写作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方面明确指出,要引导孩子对写话产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孩子能从写话中体验到快乐的是少之又少,他们普遍对写话兴趣不浓,一听到写话就蹙紧了眉头,不知如何下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比较小,他们又不善于观察生活,平时积累的词汇量有限,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既无生活积累,又无
期刊
摘要: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关键词:语汇量、阅读能力、语文教学  人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 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
期刊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根据自身条件实施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教”与“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使用教学案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前预习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案的使用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此,结合英语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一个铺垫,为教学互动、使用英语做的前提准备。  课前预习
期刊
生物学科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用它来规范教学行为,启迪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能给日常的教学工作带来无限的生机。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生物课改教材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的探索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如何促使学生在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一、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模式更加多元,教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各地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乃至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后才能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把历史课上的更精彩,需要多角度地探讨。   一、发挥学科特征,渗透情感教
期刊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写作文一向是学生头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师们的老大难。   一、让学生体验真生活,感悟真性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情义并茂,一篇篇佳作,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其不仅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习作,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造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教师必须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即积累的基本功和表达的基本功。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想方设法使学生的习作兴趣长久保持,是练就这两个基本功的保证,也是教师要花费心事、经常的、重要的工作。  一、生活积累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而且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因此,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  一、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