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行走的雨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一行人往大山的方向进发,祭拜先祖。要祭拜的先人连我们同行中最年长者都没见过,我们自然不认识。我们一行人神态怡然,步履轻松,仿佛这是一次踏春之游,或者是一次走亲访友。
  客家人的风俗,过了春分日就开始为新坟旧墓铲除杂草,培上新土,并行祭拜礼俗。春分日一般祭拜去岁的新坟,第一次祭拜,称为“开新山”。亲人故去不久,坟上新土草色尚淡,心上伤口犹新,所以这日人们的情绪显得要低落些,春分日的爆竹声也是略带悲戚。旧墓的祭拜气氛轻松些,人们也显得活跃些,特别是孩子,放野山林,难得的高兴。毕竟他们还年幼,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甚少,坟墓里的旧日之人大多数是与他们无一面之缘的,故悲伤无由来之路。
  或许是我们显得过于快乐了,不符合走在这样的节气里做这样的事情,老天也看不下去了,为了给我们酝酿祭拜的氛围,天上下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愁雨。进山扫墓遇上雨天,这真正是一场愁雨。雨伞、雨衣都不能把雨完全阻挡在身体之外,头发、裤腿湿了,鞋子也湿了,泥土粘上来了,草屑粘上来了,浑身像个落汤鸡一般,大雨把一路上的快乐扫荡得一干二净。再加上山路狭窄湿滑,祭拜车辆往来不断,拥堵之状很是令人懊恼。
  我在朋友圈发句牢骚,一位朋友回帖道:“心中有春天,哪里都有阳光。”
  受到这诗一般的语言感动,我放下埋怨,耐心在雨中“周旋”。墓地在半山之上,这座山不算什么高山,几十米的高度,左右两边都是山,中间一个洼地,平铺了几十亩田地,或长了庄稼,或长了草,雨蒙着,一律是深浅的绿色。雨本是无根之水,借了一草一叶、一尘一埃、一山一石,雨寻到了根的去处,在宇宙万物间便是有源之水了。水出有源,人出有处。人是有根之物,清明祭拜跟一滴雨无异,同是一场追根溯源之旅。祭拜的人仿佛一滴滴寻根的雨,逆流到荒山之上、村野之郊。可是人终究是没有草木山川潇洒,山水之美使我看到了人的狼狈不堪。人兀自立在大自然的咆哮中,必呆滞成一只木鸡,颓丧成一只落水狗。而草木则美成了一幅画。
  阴雨既停,大家一边修葺坟头上疯狂了一年的野草,一边讲着相关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要讲讲关于躺在墓地里的人和往事。人只要永远离开了,很多事情便变得稀罕并使人愿意津津乐道。祭拜时刻是严肃的,由一位长者带领,祈求先人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心想事成,然后大家作揖跪拜。茶和酒也自有规矩,三碗茶五杯酒,茶酒过三巡便收。我以前一直无法理解我身边的长辈们何以这样热衷并虔诚地对着一堆旧土行最高的叩拜礼仪,并且热衷于把最热切的愿望寄托在一堆荒草乱土前。这些多是识字不多的农民,是一群最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是卑微渺小的人,可是他们的礼仪是最尊贵的。对此我渐渐感到敬畏,这种敬畏感是何时开始已经记不清楚了,看到他们脸上出现的那种虔诚和信任,我才发觉自己的可悲,我既无根可寻找,亦无愿望可寄托,灵魂无所凭依。我逐渐关心那一堆被土掩埋的故事、一群人的愿望、一杯酒的情義、一壶茶的虔诚。我逐渐明白,人在支离破碎的失望中总是想着能求助外界的力量。就像遭遇一场雨时,一把雨伞,一身雨衣,甚至一顶遮阳的帽子,都能使人从外界的力量中找到一种依靠、一种信任。追根溯源,祭拜何尝不是一个寻找依靠和信任的过程呢?不管愿望能否实现,即使跌至生活的谷底,他们依旧心怀希望。所谓绝处无路却处处是路,有什么比绝望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呢!人最悲哀是活在无望之中,对世界再无信任,我自以为是的聪明往往是一场不明所以的狂妄。
  天若有情天亦老。眼前的草木翠色在滴,雨水不是在悲伤,而是在寻根。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株草木到另一株草木,我们仿佛是一滴行走的雨,追根溯源,无论顺逆,宠辱不惊。
其他文献
熊是活的  妻子:“那天,當大黑熊出现时,你竟丢下我跑啦!可你对我说过,为了我,你不怕面对死亡!”  丈夫:“是呀,我是这么说的,可是那只熊不是死的呀。”  买水果  下班的路上,大伟看到路边水果摊的香蕉不错,于是走上前说:“老板,给我称十块钱的。” 小贩称了一串香蕉,说:“十块零五毛。”  大伟说:“算十块吧,经常在你这买的。”  小贩瞟了大伟一眼,淡淡地说:“我刚改行卖水果,今天是我第一天出摊
期刊
正是枫树抽叶的时节,眼看“壮族三月三”大节又要到了,遥想家乡南岭坡闪着灵光的枫树林,壮族妈妈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她高挑的身材,上身穿着一件花边领子蓝布衣服,脸色红润润的,下唇边长着一颗黑痣,就像“三月三”节里黑得透亮的糯米粒。壮族妈妈小名叫“的仁”。“的”读“di”,是女性的意思;“仁”翻译过来,是“水”。拥有水命的壮族妈妈,是一泓清凌凌的泉水,给我的生命之树注入了清新的养分。在我的印象里,壮
期刊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及东北三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4月21日下午3点,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生净一鸣唱古今”庄玉生评剧作品专场在广西南宁市邕州剧场开演。庄玉生先生是天津评剧院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着近30年的评剧舞台表演经验,他主攻花脸和老生行当,屡次荣获我国高层次的各类评剧表演奖项
期刊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
期刊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
期刊
我是一枚落在他乡的叶子,在异乡的风里慢慢吹着乡愁。我的乡愁是一杯酒,是一个名字——“念乳屯”。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名字!  车窗外飘着小雨,像淅淅沥沥的回忆……  群山连绵,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我的眼中荡漾,路边的野花在微笑,電线杆安静地伫立在土地上。汽车缓慢地在弯曲的乡村公路行驶,此时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深刻内涵。  “三月三”——我回来了!  亲爱的土地,我回来了,顺着风的方
期刊
一  而今,春意正浓。  我们漫步在湖边,看湖光山色,听莺歌燕语,任和煦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肌肤。我们在风声中窃窃私语,在草地上撒欢,寻找生命的原初,让灵魂脱俗,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去叩响大自然的神殿。  随即陷入油菜花的海洋,你的目光柔和如这三月的湖水,笑靥迷人。  二  三月,野草蔓蔓。  万物在闪亮的水声中回归原乡。花开的声音,鸟鸣虫吟声,风雨声,交汇组成了一首春天的交响曲。  人间春意更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