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就美好未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
  《意见》的出台,让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教育家》杂志第四期线上圆桌论坛,围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中职校长,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议题一 :劳动教育为何被重拾?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
  陈卫良:从历史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科知识与劳动相结合。除了专门的劳动课程,课外劳动活动也日益丰富、系统。国家还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描绘劳动者形象,塑造劳动典型,形成了全社会珍爱劳动的良好氛围,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第二个阶段,1966年到1976年。教育和工农业生产结合,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劳动,以学工学农代替学文,虽然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了解,但大幅减少学科知识和劳动理论的学习,把成人的职业劳动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混淆,既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负担,也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第三个阶段,1977年到2000年。学校教育确立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原则,劳动教育以专门劳动课程和校内外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基本的劳动技能。1978年以来,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日益完善,也有专门课程作为载体,但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劳动教育逐渐被弱化。
  第四个阶段, 2001年到2012年。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并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但是由于其内容广泛、综合,师资力量匮乏,劳动教育很难被落实。
  从现实困境看,一是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社会、家庭和学校存在轻视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常常被弱化、边缘化、娱乐化和惩戒化;二是劳动条件无保障,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劳动资源的使用缺乏融合;三是劳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四是师资力量匮乏,劳技教师不专业;五是劳动机会不充分,学生学业压力过大,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劳动教育的重拾或者重提,不仅应当而且十分必要。
  议题二:劳动教育实践的认识误区有哪些?如何纠正这些误区?
  蒋学平:其一,学校一味追求分数,劳动教育“缺位”,学生只能整日在“纸上”进行所谓的“成长”;其二,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将“劳动”形式化,或变相“包装”,导致劳动教育严重“错位”,学生只得又把身体“填埋”于书本之中;其三,很多家长将过多“野心”加诸孩子,包办孩子学习之外的事务,剥夺了孩子的“立身”之本,加之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而导致“越位”,学生最终会为家校越权下的劳动教育付出代价。当下,学校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走出教育囧境,可尝试从以下途径着手:
  第一,劳动教育课程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立足学校实际,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及周边环境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给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劳动“菜单”。如利用学校闲置的空地、边角地带,开辟种植园。学生通过班级责任地认领的方式,对自己班级的所属地进行规划、设计、种植、管理,打造“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得审美情趣,提升劳动乐趣。
  第二,劳动教育生活化。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更要用好“生活”这本大教材。基于生活,给学生设置能够完成的劳动“任务”。例如:在学校当“小帮厨”,为同学提供用餐服务;做一做“教室绿化小卫士”,为教室的阳台、绿化角进行规划、设计、管理。让一切劳动教育灵感从生活中来,落实到生活中去。
  第三,劳动教育合作化。家庭教育是学校建设的千军万马。因此,学校劳动教育要打破孤军作战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与家长、社会各部门实现多方联动教育,将学校劳动教育的短板化为“优势”,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执行“到位”。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课堂,把家长请进来,兼任学生的劳动课程校外教师;可以开展校园劳动节,以亲子合作的形式,推进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
  总之,劳动教育怎样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教育部的文件上,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为孩子的未来人生助力,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议题三:劳动教育该如何做“真”做“实”?
  周建华:劳动教育的价值应求“真”求“实”。一是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灵魂。二是聚焦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立德树人。三是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四是关注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一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灵魂:一个精神,就是要弘扬劳动精神;两个态度,就是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三个行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个观念,就是要让学生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做“真”做“实”。一是劳动教育课程结构要做“真”做“实”。二是在劳动与德智体美育的学科间横向融合中做“真”做“实”。三是在纵向劳动教育的进阶与衔接中做“真”做“实”。总体设计上,小学阶段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适当参与生产劳动教育,从事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初步培育创造性劳动意识。中学阶段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以生活教育为辅,经常性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鼓励从事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做“真”做“实”。小学1-2年级,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做,集体的事情共同做”;小学3-6年级,做到“家庭的事情习惯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集体的事情积极做”;初中阶段,做到“困难的事情想办法做,没做过的事情创新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高中阶段,做到“职业体验尝试做,职业类型匹配做,大学及专业选择自己做”。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做“真”做“实”。在劳动教育的评价方面,学校应更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给学生反思以弹性空间,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评价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自己、与他人就劳动实践的质量展开对话的过程。
  劳动教育体验要做“真”做“实”。一是要激发劳动体验。劳动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产生实质性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绪感受和学生的本体(身体)感觉,激发劳动体验。二是善于“聆听”劳动体验。主要策略包括“听到”或“看到”学生的体验并“共情”学生的体验。三是引导学生反思劳动体验。在平等对话中升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主要策略包括“先跟后带”和“道而弗牵”。
  议题四:劳动教育必修课该“修”什么?劳动课怎么做才能高效有活力?
  杨中雷:一是要修“心”——尊重劳动,崇尚实践。人类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确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够创造出价值,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学习属于脑力劳动,是学生从事劳动的主要形式,我们不能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所谓劳动必修课,主要指的是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劳动实践,作为文化知识学习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修“身”——拓展知识,提升技能。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一个小时的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会在劳动实践中接触到许多文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提升。同时学生在劳动中,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深化了理论,又能更好地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己的本领。
  三是要修“性”——磨练意志,健全品格。这里所说的“性”指性情、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劳其筋骨”就是强调劳动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将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所以劳动教育是其人生必修课,不能缺失。从教育科学角度看,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劳动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徐雄:接地气的劳动课才能高效有活力。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再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课,若不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之内心排斥,这课上来何益?所以劳动教育课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做到寓教于乐。我曾策划“自食其力的滋味”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决策过程,自愿选择劳动岗位。活动分几支队伍,各队下设统筹组、采购组、销售组、厨师组、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等,自行设计队名、标识和口号。从菜单的拟定、食材的采买,到食品卫生、安全预案的考量;从饭票的制作、销售,到海报的设计和张贴;从劳动音乐播放、奖杯的设计制作,到饭后碗筷收拾、垃圾分类清运,孩子们参与了完整的做饭过程,品尝到“自食其力的滋味”,通过合作增进了彼此感情。
  有声有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打破传统教学的静态,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的育人氛围,让“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上转换。我们关注各队的竞赛成绩,如售出饭票数量;更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劳动态度、合作程度、劳动成果、美味分享、生活理解等方面一一进行考察和评估。
  创新使劳动课高效有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校的校训。为了造就创新型人才,我校的劳动课特选取蕴含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五育”精神的主题内容;我们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选择和方法,包括“异想天开”的选择和方法,尽可能提升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使其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由于创新永远指向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培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共同体生态使劳动课高效有活力。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我鼓励学生们向身边每个人学习。如在校园里,所有保安、保洁、厨师、维修工在本职工作专业化的同时,须参与教学,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形成教育共同体的新生态。
  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创新精神为驱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逐渐走进自己的精神生活,成就美好未来。
  议题五:家庭教育中,如何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王莉萍:我们对部分学生专门做过一个调查,大多数学生只会做简单的家务,80%在家里仅是扫地、擦桌子,经常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的不到50%,每位学生每天做家务时间平均不足20分钟。从高中生来看,做家务的时间更少:15%的高中生做家务是主动的,60%的高中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做家务,25%的高中生,要么是家长要求也不做,要么是家长根本不要求做。34%的高中生做了家务之后有幸福感,其余是没有什么感觉。因此,可以说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更严重。一方面可能跟学业压力大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从学前到小学再到初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状很“可怕”。
  如何从家庭教育、从家务开始,做好劳动教育?理解家长的担忧是关键。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从家长的需求出发,把话说到家长的心里去。首先,家长担心劳动耽误孩子学习,影响孩子成绩。其次,家长担心孩子离开父母后不能独立生活。最后,家长也担心孩子养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习惯。学校应从培养孩子的角度,针对家长的担忧,结合具体的家务,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务劳动具有强体、育美、树德、增智的价值。
  第一,强体。比如清洁打扫房间,一套房子六七十平方米,有的家庭可能一百多平方米,整个清扫下来是很费体力的。家长得肯让孩子去体验、去受这个苦。第二,育美。比如整理出一個清洁亮丽的房间、为家人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为好朋友做一张漂亮的贺卡、为父母织毛衣等,当孩子做出一个满意的作品,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感时,会获得感官和心灵的一种愉悦。第三,树德。首先应让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用劳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允许他不劳而获,“逼迫”孩子去做家务,特别是刷马桶、清理淋浴间地漏这一类事情。如果孩子每周都能很认真地做一次,这对他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能塑造他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在清理污垢、污渍的过程中,孩子也能体会到体力劳动者的不容易,进而会去尊重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第四,增智。比如维修时,孩子会分析这个东西的工作原理,思考修理的办法;整理房间,先做哪样后做哪样,一个月收拾一次和一周收拾一次,两者的流程是不一样的,而科学的流程才能实现高效高质;再如烹饪,从蒸米饭、择菜、炒菜,怎么把这几件事安排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一桌丰盛的饭菜,这些都考验着孩子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能力。
其他文献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在154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传统。  面对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由干部带头,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线上教学,推动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深入一线,干部干在前  疫情期间,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一线。学校要求,与教学相关的领导全部加入所分管年级或部门的班
期刊
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坐落在国家六大渔港之一、素有“鹤城”美誉、地处黄海之滨的千年古镇——吕四港镇。学校的前身是著名建筑大师陶桂林先生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建筑学校——吕四志诚土木建筑职业学校。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拉开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但拉不开师生的心灵距离和情感距离。面对“加长版”假期,桂林小学坚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严格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鼓励教师调适心态、各展所长
期刊
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迎来一个“加长版”寒假。疫情虽然挡住了师生外出的脚步,却没能阻挡在线教育的步伐。长沙市湘郡长德实验学校精心设计了“不负春天,精彩自我”网络在线学习项目。  春天里的云教研。为了确保孩子们“成长不延期”,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辅、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备”活动中。各教研组、备课组和班主任每周有条不紊地开展线上云教研活动,从深度预习、微课学习
期刊
把孤独留在诗歌里  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中学 七年级 穆庆云  两年前,她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她的父亲在八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为了供养两个女儿读书去广东打工,她的姐姐在楚雄上大学。放学后,她一个人去买菜、回家做饭、边看电视边吃饭,然后打扫卫生、做作业、等待妈妈打来视频电话。妈妈打来电话时,慶云有点哽咽,给妈妈读了她人生中写下的第一首诗。  《孩子》  小鸟是大鸟
期刊
庚子新月,疫情肆虐。秉承“让每一段历程都绽放生命之美”办学理念、以“尚美”为办学特色的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小学,为“美娃”们带来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德育课。  自2月17日开始, 学校紧扣“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主题,组织师生们定期守候在电视、电脑、手机旁,举行庄严的“线上升旗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迄今共举办了四期——  第一期“翘首以待疫情除,春花烂漫共同归”,围绕“依靠伟大的党和国家,这场突如
期刊
小小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 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獨  漂亮的小孩 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 却找不到别人倾诉  当听到这首《亲爱的小孩》,你是否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孤独?  “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哪怕是他们在我旁边玩着手机都是奢望”“妈妈,你陪陪我好吗”“孤独的感觉是难过”……原来,孤独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只是孩子的孤独,常常被成年人忽略。“天天在家陪你,谁来养家”“妈妈不是天
期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劳动者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劳动精神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学生的这门“必修课”该如何
期刊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将中国海外留学生教育低龄化的现象引入国人的视野。细思之下,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家长对中国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笔者概括了较为常见的四种观点:一是“国外的教育质量高,中国的教育质量不行”;二是“国外的学校追求素质教育,中国的学校追求应试教育”;三是“国外的学校强调乐学,中国的学校灌输苦学”;四是“国外学校评价学生的手段多种多样,中国学校评价学生的方式就是考试”。这揭示出
期刊
姚登峰 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201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脑与语言认知、语言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出版专著2部。2014年被纳入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  “吾本愚钝,1岁失聪
期刊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晋升“必修课”的劳动教育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全面“落地生根”,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参与本期论坛研讨的校长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  劳动教育,为孩子打包“硬核”成长行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把闲置空地打造成了学生劳动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