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和谐之美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谐,作为各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始终在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论语 和谐之美 自然美 社会美
  一、《论语》中的“美”
  孔子在《论语》中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曰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历史的产物, 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王文戈在《<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中所说《论语》中美有一种“中和”性,“中和”既是其判断美的标准,也是其美的形态。这里的中和也就大致相当于和谐。从美学上讲,单一成为美,不免单调,多样成为美,不可杂乱。和谐就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二、和谐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人与己的和谐之美,即人自身由内向外散发出的和谐的完美人格。《孔子“和”之四大维度》中四大维度之一便是人与己之和,其中心之和便是正确处理感性欲望与理性道德的关系,莫过于对“利”、“义”的合理调配。
  “人非利不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们的物质利益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群体的和谐”。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承认人有追求富贵的本能。追求一己私利是人的天性,这也是正当和正常的要求。
  “义以分之”。既然物质利益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问题,在物质匮乏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物质不充足,人的欲望是不能无限制地满足的。如何引导人们的利欲之心,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孔子不能过多地言利、取利而不顾义,那样会造成社会多怨,必须“义以分之”。
  “义以为上”。孔子的“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其“义”不仅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在于行为是否符合应然之则,是否符合‘义’”。
  三、和谐的自然之美
  《论语》里几乎没有用专门的篇幅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孔子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即“敬畏”。所谓敬畏,就是让我们有所尊敬和惧怕。从宗教学的意义上说,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张德丽在《浅谈<论语>中的“和谐”》中也说过《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又,《为政》篇云:“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是指“自然规律”。“知天命”,即了解自然规律;“畏天命”,即遵守自然规律。人类做到这两个方面,就能达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四、和谐的社会之美
  正如杜力尧在《论孔子学说对和谐社会的思想贡献》中说,孔子正是致力于建设一个“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其出发点和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惊人相似。“中和”一词的含义为按“中”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孔子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观念。在孔子看来,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必须以个体的和谐为依托,失去了个体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无法实现。
  孔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说明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大政方针是很重要的,这是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制度上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这样就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到“男有分,女有归”。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文戈《<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论语》.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3]孙军红《孔子“和”之四大维度》.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
  [4]张德丽《浅谈<论语>中的和谐》.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陕西:西安,2007,12,10。
  [5]杜力尧《论孔子学说对和谐社会的思想贡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09。
其他文献
“游戏就是小孩的工作”(蒙台梭利);“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这些关于游戏的概述,无不强调游戏之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显示了游戏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地位,可见,在幼儿园里,游
期刊
如果我们能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持久的精神环境,使孩子处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那么他们一定乐于与你交流,接受你的作文训练。如果我们让作文成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凸现他们在作文方面的才华,进而发展成为特长,学生一定会爱写作文,写好作文。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打乱孩子的兴趣临界限。孩子言之无物,生搬硬套的作文弊病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的束缚、强迫和灌输。繁重的压力和简单的命令只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
期刊
摘 要:公开课,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交流、融化教学研究、传递先进理念、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公开课的评价目的不是甄别课堂教学之优劣,更不是评价教师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借助这个评价平台,使上课者与听课者都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教学风格是否独特鲜明,以便在行为上加以改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实现公开课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听课 评
期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也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然而也正因为这无忧无虑的好日子逐步养成了小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劳动意识慢慢淡化,甚至于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脾性。大多数孩子,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洗袜
期刊
单角度研究作文或日记是每个语文教师司空见惯的行为,已不足为奇,往往会落入老生常谈的怪圈,收效甚微。而把作文和日记作为一个整体的两部分,探讨它们的相辅相成关系,可能是有点新意、值得挖掘的话题。在探讨与实践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不能把作文和日记割裂开,必须把它们纳入到一个整体中教学。因为日记写作的形形色色教法只要合理、长远地规划与开展,是可以有效地推动作文的发
期刊
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要让学生多学古诗词,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宗旨:培养学生热
期刊
摘 要: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区偏远,生活条件差,学习设备落后,使得他们的见识较浅薄,知识不够丰富,课外阅读较少,致使学生们害怕作文,觉得写作文特别难,绞尽脑汁,还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即使硬挤出来的一点儿文字也是公式化的,无真情实感,内容十分空洞。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农村语文 作文教学 新课程 学生积极性  艺术来源
期刊
微格教学法是国际公认的提高教学技能的科学培训方法。采用微格教学法,注重在青年教师培训中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中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10年11月,我校建成录播型微格教学系统,使用该系统我们在微格上同课异构课和校级公共课。我觉得不论是自己上还是其它教师上,每一次微格教学之后,自己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上的理解与感悟都有多了一些。  一、使用微格教学系统的优点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良好的开端也是成功的一半”。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上课前的教室常常听到喧闹声此起彼伏;会看到个别学生还在教室外逗留,甚者在上课铃响完之后,才向教室冲去;有些虽然人在教室,但却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而且还浪费了课前几分钟的宝贵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前三—五分钟,积极组织开展课前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
期刊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  一、学习状态的分析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