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要让学生多学古诗词,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宗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健全个性,使其形成健全人格。
  在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已经编排了一些古诗词作品,但略微显得不足。所以在依据高中语文课程安排进行教学的同时,必须有机进行横向拓展、延伸,采用专题进行有效补充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首先,确定专题。
  高中第一学年,属于过渡期,在复习初中学过的作品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领略诸子百家的名篇名作,感受百家争鸣期的文学魅力。这一阶段,既有凝练语言的《论语》,又有思辨色彩强、逻辑严谨的《孟子》,还有浪漫风格的《庄子》。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进入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专题,从诗、文中去发现其真性情的人格美和作品美。
  第二阶段为高二学年,这一时期是重点阶段。在高一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对古诗词学习的活动。在大纲的安排中,教材的选材从《诗经》、《离骚》、魏晋诗一直到唐诗宋词,名家诗人群现,精华全集于此。
  教师可以精选相关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让精美的形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自己喜爱的诗人的生平情况及作品,开展“我喜爱的诗人及作品”展览活动;举办“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名篇名句默写大赛。同时鼓励学生去背诵课外的相关作品,积累更多的诗词精华。
  而教师则可以开展“学校讲坛”活动,进行专题诗人讲座,还比较诗与词各自的优点,在高于学生的一个层面来研究,以便让学生对诗词了解得更宽更远。
  第三阶段为高三学年,这一时期主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在高一高二的积累与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知识,具备了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可以更系统地教会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远比只教会学生读几首作品更重要。授课时,可结合相关的考试出题方式,教会学生“三步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美。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积淀知识结合作品的注释,感知作品内容,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重在品佳境。有许多诗词作品以营造优美的意境而流传千古,所以对这类作品要着重去品味、领悟作品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感悟诗词作品优美的意境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自然而然得到了熏陶,得到了渐染。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古诗词的寓意。
  第三步,文笔现才情。内化的审美过程必须外化才能久存,如果未能用文字保留下来,就会不见痕迹,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鼓励学生把自己对作品的独到感受写出来,非常关键。比如让学生把诗人通过什么形象,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写出来。从用简单的鉴赏术语来写鉴赏感受,到能用比较专业的鉴赏术语来表达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提高审美鉴赏力的目的。考试的时候应对诗歌鉴赏题就不在话下了。
  其次,重视朗诵训练。
  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词的美。古人称“诗”为“歌”,“诗歌”者,讲究音律节奏也。故诵读法就可以较好地感知古诗词的意境。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脉脉相承,当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优美动听的佳句时,可以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行之有道的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方法,教师应该落实这一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理解了古诗文的意思,把握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品味了其中的韵味,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学生将长于诵读,乐于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受到文学作品的滋润。
  当然,学了古诗词,未必就要做诗人,但是提高了审美能力,即使是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古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明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知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悟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懂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当然也能感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婉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在这一阶段多读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古诗词作品,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有必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读诗词人、文化人。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条件的学校,有责任在语文教育中多一些古诗词的浸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情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又如何能让这些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
期刊
摘 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模仿和记忆,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是数学教学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提高 数学 动手实践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
期刊
古人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呢?教师重讲、学生重记,把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师把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体验硬塞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内化过程,把本应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师生双向对话等多种对话的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单向对话,教师成了“勺子”,学生成了“容器”。要改变这一积习
期刊
摘 要:国家要发展,教育不能落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这就意味着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客观实际。而新课程改革的倡导实施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唯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创新和突破,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认知、适应、参与、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教
期刊
“游戏就是小孩的工作”(蒙台梭利);“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这些关于游戏的概述,无不强调游戏之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显示了游戏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地位,可见,在幼儿园里,游
期刊
如果我们能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持久的精神环境,使孩子处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那么他们一定乐于与你交流,接受你的作文训练。如果我们让作文成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凸现他们在作文方面的才华,进而发展成为特长,学生一定会爱写作文,写好作文。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打乱孩子的兴趣临界限。孩子言之无物,生搬硬套的作文弊病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的束缚、强迫和灌输。繁重的压力和简单的命令只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
期刊
摘 要:公开课,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交流、融化教学研究、传递先进理念、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公开课的评价目的不是甄别课堂教学之优劣,更不是评价教师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借助这个评价平台,使上课者与听课者都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教学风格是否独特鲜明,以便在行为上加以改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实现公开课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听课 评
期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也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然而也正因为这无忧无虑的好日子逐步养成了小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劳动意识慢慢淡化,甚至于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脾性。大多数孩子,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洗袜
期刊
单角度研究作文或日记是每个语文教师司空见惯的行为,已不足为奇,往往会落入老生常谈的怪圈,收效甚微。而把作文和日记作为一个整体的两部分,探讨它们的相辅相成关系,可能是有点新意、值得挖掘的话题。在探讨与实践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不能把作文和日记割裂开,必须把它们纳入到一个整体中教学。因为日记写作的形形色色教法只要合理、长远地规划与开展,是可以有效地推动作文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