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常识分析结构 抓准特色把握整体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f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老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对语文高考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在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上作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悦读记·第五回: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应对方略
  
  结构和思路,两种说法,其致一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
  
  1 关注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1)套用“常识”,灵活分析
  解答“分析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是非常机械的,套用“基本常识”来阐述一般都不会错。如果是开头段,常常是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如果是中间段,常常是承上启下,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结尾段,常常是总结上文,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当然,仅仅套用这些“基本常识”,讲一些名词术语是不够的,还应表述具体。比如承上启下,究竟承了上面的什么内容,启了下面的什么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内容讲清楚,不能给人机械套用的感觉。
  如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要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选文是雷抒雁的《麦天》,全文共8段。题干中的文字位于文章的中间——第4段的开头。按照“基本常识”,解题时需考察其前后文。细读原文发现,与此题相关的文字有:
  (第3段)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树朋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申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
  (第4段)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话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第5段)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蒙蒙,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使水一般弥漫上来。
  第4段画线部分的核心文字是“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在意思上分别与第3段的“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第5段的“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相照应。正是由于“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第4段才会写“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总之,如果要分析文章中间段落的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把上下文的相关文字都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答案: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②与土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仔细读题,巧对“变式”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有时命题者并不单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而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我们不妨视后者为前者的一种“变式”。
  碰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就应考虑全面。一般来说,它包括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道题目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但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考察,有一点就写一点,以防遗漏。如:
  第3段申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选文是欧阳斌的《生命的暗示》,相关文字如下: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着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题目问的是“作用”,但没有指明是哪一方面的作用,这就需要从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去考虑。标题是“生命的暗示”,全文讲的是“生命”,开头却写秋虫的鸣叫。第3段的画线部分通过一组设问,由秋虫的生命过渡到人的生命,显得很自然,所以,画线句子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这是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画线文字的用了排比,显得很有气势。
  参考答案:①引领下文,由秋虫及人,引发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思考;②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2 关注全文的写作思路或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解题时,一要“进得去”,把文章真正读懂;二要“出得来”,看文章有高度,不要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如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20题: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该题的着眼点虽然是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但前提是弄清楚文章结构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是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考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作了两个提示:第一个是“以怀表为线索”,第二个是“分为三个层次”。按照这样的提示考察全文,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原文共9段,前4段写修怀表的经过,第5段通过写怀表的来历来凸现父亲的精神,最后4段写怀表蕴涵的精神给作者的启迪。从文章的整体看,写表是为了写人,写修表的经过是为了引出表的来历,写表的来历是为了引出父亲的精神,写父亲的精神是为了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精神,一层跟着一层,环环相扣,非常紧凑。
  参考答案:①作用:第一层写修 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紹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的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这道题目由于题干中的两个“提示”降低了很多难度,但大多数时候命题者并不作“提示”,而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把握。不过,从各地出现的真题看,如果没有此类提示,那么选文肯定在某一方面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在结构安排上,或层进式,或总分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或以逻辑推理为序,或以感情发展为序。在材料组织上,或以某一事物为中心,逐层推进;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卒章显志。
  如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7题: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相关选文如下: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第1段)也许有人比我史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第2段)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申,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第3段)扶着那绛色的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第4段)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件迢迢跑到了这里……
  ……
  (第6段)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件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
  (第10段)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第11段)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第12段)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1、第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第3至第10段分写,其中第3、4、5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第6、7、8、9、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把握了文章结构思路之后,下期将要为同学们解决的是概括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请关注。
其他文献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表示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在解三角形时,我们应充分关注问题的几何背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向量等工具实现三角形的边角互化,通过建立方程(组)、函数关系(即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达到确定三角形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
例题的三种解法对应了解三角形中的三种常用方法,即代数法、几何法、坐标法.  代数法通常设边或角为未知数,通过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题设条件建立方程组(一般而言方程的个数等于未知数个数),最终实现解三角形.这种方法容易掌握但计算稍烦琐.  几何法建立在代数法的基础上,借助平面几何知识简化运算.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求同学们注重平时的积累.下面一些性质是用此法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的:△ABC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的第22题(实验题)打破了自2004年以来以电学实验为主的命题格局。第(1)小题考查示波器的正确使用;第(2)小题利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验证新的物理量——恢复系数,考查考生对原有实验过程以及所测量的物理量的理解,是实验命题的一种创新。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22题第(1)小题:  用示波器观察频率为 900Hz 的正弦电压信号。把该信号接入示波器Y输入。
背景  2006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违反有关规定,将二甘醇用于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人肾功能急性衰竭,多人因救治无效死亡。  2007年6月,美国、新加坡等国宣称发现中国生产的一些牙膏中含有二甘醇,建议消费者停止使用。而二甘醇也是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的元凶:某工厂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磺胺酏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结
采访、整理:许 捷    2008年9月,“归隐”三年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重现“江湖”: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这一变化,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同学是“纸上英语天才”,完型填空、阅读、单选题样样拿手,可是一考听力就犯了惜。当然,也有的同学不仅读、写在行,听力考试也能轻松应对。不管怎么样,还有两个月就是英语听力考试的第二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怎么才能在这两个月里有所提高?让我们来看看上一次考试我们在哪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动词的时态是高考试题的常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中学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各地的高考试卷分析发现,对动词时态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等的用法与区别。本文拟就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查时态的考点予以归类分析,以期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英语动词时态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一、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    
一、见“数”思“形”,以“形”助“数”    许多数学概念的表达都从“数”和“形”两方面进行了描述,因此,在看到“数”的问题时,如果能见“数”思“形”,根据所给的代数条件联想到它的几何性质,以“形”助“数”,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
乍看不起眼的“运算”是不少同学的“弱项”,运算错误则是试卷上的“硬伤”.多年解题经验告诉我们:运算的基本要求是“算则对”,发展要求是“少算且对”,最高境界是“不算而对”.如何在“算对”的基础上“少算”甚至“不算”?且看“算对有招”之——  对图象的考查通常可分为“选图”“用图”和“作图”三类. 作图题一般仅限于立体几何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部分内容,对图形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选图”和“用图”对图象的精
新课程标准把“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今年许多省市的高考数学题目中出现了平时不常用的形式化符号语言,有的甚至出现在压轴题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对形式化符号语言的重视.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转化能力,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