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藏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0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入古玩行的人,往往会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这“叶”可能是电视上经常露脸的专家,也可能是高调如刘益谦者,还有可能是装傻充愣刚刚卖给你一件“官窑”或“国宝”的古玩摊贩……但随着时日、阅历的增多,古玩行的波诡云谲、水深火热一定会令你有“脱胎换骨”般的认识,只不过这一刻是来得早还是晚的问题。
  大隐隐于市。大隐,更隐于藏。笔者所谓大隐隐于藏,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真正的大藏家或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都是善于隐身的,他们不愿露富更不愿出名,神秘低调是他们的常态;另一层意思是民间藏品远非某些博物馆专家或学院派专家所宣扬的那样九成是假的或者难有国宝珍品。有这样一组数据可资佐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的捐献文物就有近两万件,其中一级文物三百余件;全国五十余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0%以上为捐献文物。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捐献文物在捐献之前,是隐身在民间的,他们的拥有者绝不会以此为炫耀,更不会一次次造出“天价”效应,当然这种“低调”有其历史、政治的原因,比如公私合营、“文革”时期的几次大规模文物收购、收缴乃至毁弃,致使大量民间文物成为“四旧”、“废品”、“烫手山芋”,也致使那些心怀文化传承之梦的收藏家如履薄冰、忐忑不安,不过,早年间的收藏家大都行事低调、自律甚严,学养和品格也绝非如今的“捡漏儿大军”所可比拟。1956年,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一次性捐献文物3940件,其中包括陶瓷、犀角、漆器、雕塑、佛像、家具等多个门类,仅瓷器就有两千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达25件。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孙瀛洲是何方人士?有多少人能想象这位富可敌国的大藏家脚上的鞋坏了都是自己钉掌,每天的早点就是在灯市口的小摊上买几分钱的豆浆、油饼。
  去年,刘益谦豪掷2.8亿购买“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引无数人眼红心跳,而孙瀛洲当年捐过一对儿,名叫“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如今是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孙瀛洲之子孙洪琦说父亲终其一生始终过的是穷人生活,这对三秋杯是父亲当年用四十根金条换来的,此杯不足四厘米高,胎体薄如蝉翼,从杯子内壁可看透外壁花纹。胎体上描绘了两只在山石花草中翩跹起舞的蝴蝶,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浓而无光,是明代成化斗彩的固有特征。
  收藏家无论大小,也无论古今,有两大脾性是共同的,一是兜里永远没钱;二是过的永远是穷人生活。我多次采访的王世襄、史树青先生就是这样,世襄先生“文革”期间广搜穷集失落民间的国宝、珍品,却常被人误以为是收破烂儿的;史树青先生过眼文物百万,一身布衣布鞋与农民无异……即便是巨商富贾,只要迷上收藏也多半会省吃俭用,更遑论普通藏家,因为藏品是收不尽的,钱却是有数的,收藏属于长线投资,流通变现一直是难点。
  胖子在河北老家的两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满了各类古籍,其中不乏珍稀上品。他十几岁就跟随内画名家学习鼻烟壶内画技艺,所绘鼻烟壶当年是出口创汇的俏货,行销港台和东南亚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月收入就有六七千元,可谓“富甲”乡邻,从那时起他就系统、批量地收购各类古籍,后来他到京城最大的旧货市场买了摊位,常年经营仿古工艺品、赝品、象牙制品,年收入过百万,除了留下一家老小的生活费用外,其余绝大部分用于收藏古籍。最近几年,他的藏品几乎都是从各大拍卖会上拍得,他说每年收到的各拍卖公司邮寄的拍卖图录就有一吨之重。藏真售假、装穷贩傻、用破烂儿换精品,是以胖子为代表的大批古玩商贩的人生不二法门。对于他们来说,在国内外拍卖会上叱咤风云,与旧货市场上蹲摊儿卖瞎活是并行不悖的生存之道。每次在旧货市场上看到卖货的胖子,都是一个破包袱皮儿铺地,大堆瞎活和仿古工艺品中偶尔掺着几件像样的,不知底细的谁能想到这位看着脏兮兮傻乎乎的摊贩竟然是个“古玩大鳄”!胖子多年出入各大拍卖会,却一直忌讳拍照,他喜欢别人叫他胖子而不是真实姓名,他说大约十年前自己的藏书库房失窃,损失惨重,到现在也没破案,“我现在绝不带别人去库房,我去也是趁晚上。”胖子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小女儿今年上小学,谈到藏品的未来归宿,胖子的打算是全部留给女儿,由她们去处理……七十年星转斗移,半世纪物是人非,“大隐隐于藏”竟是两重人生两重天!
其他文献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薛中天正带领战士冲上小山头,突然感觉右侧太阳穴被猛击了一下,瞬间失去了意识。待清醒过来,睁开已被鲜血染红的双眼,见战友与敌人已短兵相接战在一处,便草草包扎了一下就“嗷嗷”叫着冲上去与敌人拼刺刀,直到战斗结束。  9岁离家,10岁当学徒,16岁参加革命;参加过百团大战、5次反扫荡等近百次划、战斗,亲身参与了抗战的全过程。在一次冲锋中,头部中弹后依然与敌人肉搏,直到战斗结束才发现脑浆
期刊
他的电视剧《空镜子》被中国各地电视台重播达上百次,获得金鹰奖,细数他的作品《浪漫的事》、《家有九凤》都获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女性观众,似乎杨亚洲的作品也更关注女性。  杨亚洲的作品不管过多少年都会让人有印象,尤其是里面个性鲜明的人物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剧中没有什么耀眼的明星和颜值很高的俊男靓女,但是观众会喜欢剧中人物,并且认可剧中人物,相信这些小人物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张三、李四,并且和他们
期刊
电视剧《嘿,老头!》的成功,当然可以归功于现实题材的生活剧类型,也跟老龄化社会和阿尔茨海默症的热点话题有关,更跟李雪健和黄磊等知名演员出演有关,甚至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感谢赵照的一曲《当你老了》。但除却以上这些,有一个因素可能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该剧导演杨亚洲的聪明。更进一步说,《嘿,老头!》的成功,完全源于聪明的杨亚洲做了一件看似笨拙的事。  现实题材的生活剧是这个时代的收视主流,这一点没错,但不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家将要从北京胡同的平房搬到楼房里去。在香港的胞妹得知消息后匆匆回京,与家人团聚,并向居住多年的老屋告别。  女儿的回乡加之乔迁之喜,已过古稀之年的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但是想到即将离开老房子,难免有些故土难离,尤其舍不得那些多年的老邻居、旧街坊。于是,世娜妹随身带来的相机发挥了作用,为全家和老房子合影留念。  对于拍照,两位老人总有些抵触,尤其是母亲觉得年轻人怎么照都好看,而
期刊
很多白领的早餐经常是凑合或者干脆不吃。而对于80后上海女白领李雯来说:爱自己,从一份用心的早餐开始;爱生活,始于每一个有爱的清晨。她开始为家人精心做早餐,因为坚持每天在微博上晒花佯早餐赢得了超高关注度,她成了微博、豆瓣红人“饭姐”。  快乐始于每一个有爱的清晨,日子再忙也要吃早餐  早晨7点,李雯像往常一样被叮铃铃的闹钟准时叫醒。她惺忪着睡眼,厌烦地把闹钟关掉,翻身开始慌忙地穿衣服,洗漱完拎着包就
期刊
“最初的寻找,完全是出于对人物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15日,冯雪松在珠海阅潮书店聊起自己花15年写《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时说:“随着了解的深入,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方大曾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曾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冯雪松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著有《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他在2000年访问方大曾胞妹方澄敏后,拍摄制作纪录片《寻找方大曾》
期刊
4月22日,第十一届深圳关爱行动优秀集体个人名单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英雄巡警陈文亮和他的父亲陈如豪、母亲吴清琴共同获得“十佳爱心家庭”荣誉称号。  1997年11月29日,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巡警大队一中队机动分队民警陈文亮,在追捕飞车抢夺犯罪团伙时身负重伤,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不幸成为了“植物人”。来自全国的专家组曾预估,类似头颅严重损伤的患者至多只有3年的生命期。  然而事隔18年,6000多个
期刊
早在1917年,林语堂就希望能造一台中文打字机。有段时间,他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然后就一边吸着烟斗,一边修改草图、研究汉字键盘。数年过去了,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结果。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聘请了一位外国工程师协助,才获得了初步成功。为了制造中文打字机,原来比较富裕的林语堂曾一度被折腾得一贫如洗,甚至还因钱的问题与好友赛珍珠反目成仇,但是他仍坚持实验改进。  1947年,各家报纸都在醒目位置刊登了5
期刊
不久前,李宗盛《既然青春留不住》世界巡回演唱会在天津体育中心举行。那天演出前,一位记者来到艺人休息室,推门进去,看到几个年轻的助理正在那儿聊天。  角落里,一个穿着白T恤、头发灰白的人,正拿着一把吉他疯狂地扫弦。大约过了有五分钟,他站起身,露出那条著名的牙缝:“这曲子有点儿难,还是得多练练。”这话从李宗盛嘴里冒出来,多少让人感到有些震惊。他可是华语乐坛殿堂级的人物、吉他大师啊!  记者后来写道:我
期刊
“正人先正己”,董必武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总是时时处处严以律己,身正为范,作出表率。  1935年,董必武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时,住在陕北延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不讲职位高低,不讲条件待遇,处处以身作则。他和教务主任共用一张桌子、一条长板凳办公,合用一张硬板床睡觉。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肩负着党的统战工作重任,长期与国民党上层人士打交道。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董必武的衣着不应该比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