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追寻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次翻开才拿到手的新教材,扑面而来的除了那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香,便是那清新明丽的现代诗歌,她们的语言简洁而意蕴悠长,含蓄而回味无穷。然而长期以来,诗歌的词语教学却一度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冷窝头”,老师们也是有顾虑的,总担心词语的讲解打破诗歌的意境,于是在“保持诗歌整体意境”宗旨的指引下,生吞活剥者有之,浮光掠影者有之,弃之一旁者更是有之。那么,摆在我们一线老师面前的另一困惑是,怎么教?笔者就此也听了许多老师的随堂课,并对目前老师们的普遍做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现代 诗歌诗词 教学 赏析
  一般来说,目前诗歌中词语教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引经据典。即通过查字典等工具书来解释词义。二是:公式定理式。这类方法有找反义词、拆字组词等等。这里不一一举例。笔者仅仅把自己或他人在教学实践中较有新意的做法作为研究的资料,进行剖析与反思。
  课堂扫描:
  片段一:苏教版《长城与运河》
  师:请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长城奇在哪里呢?生自由读文。生:长城她奇在“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师: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意思?只有个别学生举手。师:请你结合图,想一想。(出示长城图片)生:我理解曲折蜿蜒了,就是弯弯曲曲的。生:我知道了起伏就是高高低低。(边说还边用小手比画着)生:我看出来了,连绵就是指连起来的,不断的。师:请你带着你们的发现把这两个词语读好。生读词语。师:这两个词语还可以形容哪些事物?……
  片段二:苏教版《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师:你有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生:我想与大家讨论一下“林涛”的意思。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林涛”的意思?无学生举手。师:看来,这是我们大家的困惑,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求教谁?生:(几乎异口同声)字典。师:不急着查字典,老师今天再教你一招,请你再细细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读。然后像顿悟似的,一个个欣喜地举起了小手。生:我知道了,这里是指风儿吹拂树叶,像一阵阵绿色的波涛。生:我补充,我觉得这个词语本身含有比喻的意味。师:那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案例剖析:
  上面所列举的两个案例,打破了常规的做法,独辟蹊径,采用“读悟”的方式来进行词语教学,片段一通过读图悟像,片段二通过读文悟意。这两个片段的教学不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遵循了现代诗歌简洁明快、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以下两个创新:
  一、变“言语接受”为“言语建构”
  关于词语解释,许多老师或直接告知或放手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我无意否定这些做法的积极意义。然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言语活动过程,这显然只是活动主体——学生的一种被动地、机械地、无意义地言语接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只是通过既有技能对已知定义进行整体的记忆,通过机械地反复在大脑皮层留下印记。若长期进行如此方式的言语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势必降低,主体的积极兴趣势必减弱。而上述的两个案例中,学生读图悟像、读文想象的过程中进行词义的积极建构,如:片段二中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然后调动已有的熟知的词汇对画面进行描述,形成了“林涛”一词的描述性定义。构成了“文字—画面—词义”的言语建构图式,如此的建构过程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而建构活动最终的结果——词义也是生动的、鲜活的。
  二、变“语言学习”为“言语实践”
  关于“语言”和“言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活动”很显然,上述案例中的词语教学改变了语言作为符号或概念的教授,而是积极地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进行理解,在这里,词语蜕变成一种桥梁和工具,在言语时间中丰富了其内涵、丰厚了其外延,获得了丰富的主体情感与个性色彩,达到最终目的——理解与运用,真正成为学生语言生命中的一个活跃的细胞,“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维果斯基语)
  三、变“扁平理解”为“立体呈现”
  常规的词语教学方式往往通过查字典、找近反义词、拆字组词等方式从而最终形成“词语——词义”的一一对应联系,这种对应是“此”与“彼”的简单的二元对应,又由于这种对应仅限于“言语—言语”间的同一层面,所以,我们又可称之为“平面对应”。在这种对应下的词语理解,我们暂时把它称为“扁平理解”。那在上述的教例中,教者试图在词语与词义间寻找第三个元,如第一片段中的图片与第二片段中的想象。试图建构“词语—词义—第三元”三元立体认知模式,这种三元认知模中主体只要提取一个元,便能很快提取另外两个元,如“林涛”这个词语,学生除了能说出它的描述性定义外,随之出现的还有那画面。
  在这个认知模式中,由于三个元中不仅有言语,还会有画面等,所以说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另外,这种立体呈现模式还是半开放的,它的半开放性一是体现在第三元的不确定性,如每个人感受的林涛可能不径相同;二是体现在元数量的不定性,如片段一中,教者的最后问题可能产生第四元、第五元……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编辑/杨帆
其他文献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高一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讨论秦为什么实施暴政,大部分同学得出的共识是因为天下初定、内外不稳,应对这种局面,强权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但课堂上一位特殊的学生却从秦始皇的内心世界来挖掘其实施暴政的心理动因,从秦始皇的幼年经历来探寻问题的本源,让我颇感意外,又为学生的好学与进步倍感欣喜。同时,这节课深刻的体现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追
期刊
【摘要】《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直被当作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关键词】《祝福》 主人公 祥林嫂 形象  一、《祝福》中的主人公劳动妇女祥林嫂和《明天》中的主人公单四嫂子一样,都是死去了丈夫的寡妇,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礼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新时代交互式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说明其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教学管理平台 辅助作用 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应运而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精神编写,注重计算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
期刊
【摘要】现如今,在语文课堂上听到琅琅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特别是指导得法、层层深入的朗读更是令人荡气回肠。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度忽视了朗读,只注重死板机械地分析课文,生搬硬套地理解内容。学生读得太少了,那种理解停留在了词句的表面,停留在了教参的标准答案上。在课改春风吹遍全国的时候,语文课堂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如果哪位教师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准会在评课时被扣上“课堂气氛不活跃
期刊
【摘要】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教授的讲座《让语文“安静”下来》,精辟地剖析了语文教学的现状,让近千名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领导深感责任的重大。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仍有很多人走入了误区,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确确实实也存在着一些“奇怪”现象,以致阅读教学的重心有所偏移,致使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
期刊
【摘要】正像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一样,我们也沐浴在智慧之中。我们爱智慧,追求智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给学生以知识,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接受的是意义失缺的教育,生活在意义缺失的世界里。在对“塑造知识人”这一教育信条反思的今天,我们追求着教育的智慧,追求着智慧教育,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该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其中,孕育着智慧的思考,充满着智慧的选择
期刊
高考6月扑面而来,准备好了吗?作为曾经的考生,现在的教师,高考的确是一次全方位的比拼,也是人生一次难得的经历,我是深有体会的。“克拉克现象”( 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为什么在高考中屡见不鲜呢。究其原因还是莘莘学子们缺乏经验,准备不足。  考前压抑、紧张不要懊恼,多做做“白日梦”。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学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积累、观察、思考习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师范学生 作文写作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积累素材是基础,思考练习是关键。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一、重视积累作文素材,打好写作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材料,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来
期刊
【摘要】前不久参加了教学评比,上了《珍珠鸟》一课,有一些肤浅的思考,现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考  一、以文本为本  我以为“以文本为本”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透文本,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从文体、结构、文字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读、研读。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二是应用好、用足文本。用好课文、课后练习、课前导语、插图等,教学不游离于文本,甚至脱离
期刊
【摘要】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确保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活动”。语文,作为人类特有的工具,不仅是取得物质文明的必要工具,而且是获得精神文明的必要工具。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能力。其内容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读者潜能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要增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