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现在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狭义地说,个性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能力特征、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都属于个性范畴。无论是培养“完整儿童”新观念的树立,还是幼儿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个体的新思想,其关注的核心都是幼儿的个性问题。当前区域游戏活动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教师们的关注。区域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在参与游戏和活动中感知、思考、实践、探索,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纲要》提出:“孩子是学的主人。”重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
如何创新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成了我们必须关注和讨论的课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体心理特色。
一、创设体验式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区域游戏活动的体验性和生活性是活动取得较高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验式生活情境的创设,将为幼儿提供逼真的生活场景和现实境遇,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种种可能遭遇的情景。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为幼儿进入社会做情感态度、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解决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准备,从而在生活中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意识。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真实性就是要讲究真实、鲜活,尽可能地在环境布置、活动道具、色彩调配、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做到真实可感,但并不是生活中场景的原本照搬。比如,“我今天到银行”主题活动中,幼儿从如何排队、到柜台前办理存取现金、领用支票、使用信用卡等业务,道具尽可能做到真实可感,并启发孩子算一算自己该如何安排手头的钱,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经济意识和效益意识。
二是注重情境创设的模拟性。所创设的情境要能模拟、可操作,具有生活气息,可以体现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启发孩子独立面对和思考,在处理生活化问题的游戏中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比如,到超市购物,上医院看医生,到菜场买菜,等等)。
二、拓展区域角色游戏内容,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最受幼儿喜爱。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拓展角色游戏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不断增强角色的丰富性,增强游戏内容的多样性。
1.让幼儿自主参与角色游戏。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充分表达了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了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如果把阅读区改为图书馆,孩子们就会自觉保持安静,认真看书;如果把科学区变成好奇吧,那么孩子们一定会好奇地看看、碰碰、做做。如果孩子们把在动手吧(手工区)制作的衣服、帽子等送到小舞台让其他同伴穿上和表演,而不必“整天待在家里等着招待客人”,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把各区域的材料变成游戏道具。在“中国娃”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光顾科学区的孩子比较少,摆放在那里的指南针无人问津。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灵机一动,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游戏的材料作为游戏的道具。有的孩子想把指南针装在汽车的方向盘上,使它成为行车途中的工具;有的孩子把一块不起眼的小花布围在身上,变成一位糕点师傅、服务员,等等。经过老师的启发,服装、电话机、打字机、炊具等都成了孩子们的游戏道具。同时,在游戏中穿插讲故事、朗诵诗歌、木偶戏、小品表演等,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精心创设探究性情境,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认知冲突,激发幼儿求知欲的过程。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要突出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问题设置的趣味性与探究性。一方面,问题的设置要考虑趣味性、娱乐性和生动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考虑其问题冲突和矛盾的强度,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如可以设置“如果你不和我玩”、“小朋友为夺玩具而发生争吵了”、“我的牛奶不见了”、“我弄坏了同伴的飞人奥特曼”等情景性游戏,通过问题的设置、矛盾的冲突,培养幼儿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
2.处理好探究过程中玩与导的关系。如在“我在森林里迷路了”的游戏中,既要让孩子们找寻“回家”的办法,如通过天上的太阳判断方向,或者通过指南针等辨明方向,又要在来时的路上做上标记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找到回家路的多种办法,培养孩子们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老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在回家的路上做上标记,找寻多种解决迷路的办法,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探求答案,还要引导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只有从关注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着眼,精心设计游戏环节,不断创新游戏主题和内容,拓展和丰富活动内涵,区域游戏活动才能焕发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冬红,鲁忠义.幼儿游戏与创造力的发展.幼教研究通讯,2002(3).
[2]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1(1).
如何创新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成了我们必须关注和讨论的课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体心理特色。
一、创设体验式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区域游戏活动的体验性和生活性是活动取得较高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验式生活情境的创设,将为幼儿提供逼真的生活场景和现实境遇,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种种可能遭遇的情景。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为幼儿进入社会做情感态度、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解决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准备,从而在生活中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意识。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真实性就是要讲究真实、鲜活,尽可能地在环境布置、活动道具、色彩调配、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做到真实可感,但并不是生活中场景的原本照搬。比如,“我今天到银行”主题活动中,幼儿从如何排队、到柜台前办理存取现金、领用支票、使用信用卡等业务,道具尽可能做到真实可感,并启发孩子算一算自己该如何安排手头的钱,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经济意识和效益意识。
二是注重情境创设的模拟性。所创设的情境要能模拟、可操作,具有生活气息,可以体现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启发孩子独立面对和思考,在处理生活化问题的游戏中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比如,到超市购物,上医院看医生,到菜场买菜,等等)。
二、拓展区域角色游戏内容,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最受幼儿喜爱。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拓展角色游戏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不断增强角色的丰富性,增强游戏内容的多样性。
1.让幼儿自主参与角色游戏。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充分表达了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了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如果把阅读区改为图书馆,孩子们就会自觉保持安静,认真看书;如果把科学区变成好奇吧,那么孩子们一定会好奇地看看、碰碰、做做。如果孩子们把在动手吧(手工区)制作的衣服、帽子等送到小舞台让其他同伴穿上和表演,而不必“整天待在家里等着招待客人”,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把各区域的材料变成游戏道具。在“中国娃”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光顾科学区的孩子比较少,摆放在那里的指南针无人问津。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灵机一动,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游戏的材料作为游戏的道具。有的孩子想把指南针装在汽车的方向盘上,使它成为行车途中的工具;有的孩子把一块不起眼的小花布围在身上,变成一位糕点师傅、服务员,等等。经过老师的启发,服装、电话机、打字机、炊具等都成了孩子们的游戏道具。同时,在游戏中穿插讲故事、朗诵诗歌、木偶戏、小品表演等,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精心创设探究性情境,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认知冲突,激发幼儿求知欲的过程。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要突出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问题设置的趣味性与探究性。一方面,问题的设置要考虑趣味性、娱乐性和生动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考虑其问题冲突和矛盾的强度,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如可以设置“如果你不和我玩”、“小朋友为夺玩具而发生争吵了”、“我的牛奶不见了”、“我弄坏了同伴的飞人奥特曼”等情景性游戏,通过问题的设置、矛盾的冲突,培养幼儿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
2.处理好探究过程中玩与导的关系。如在“我在森林里迷路了”的游戏中,既要让孩子们找寻“回家”的办法,如通过天上的太阳判断方向,或者通过指南针等辨明方向,又要在来时的路上做上标记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找到回家路的多种办法,培养孩子们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老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在回家的路上做上标记,找寻多种解决迷路的办法,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探求答案,还要引导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只有从关注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着眼,精心设计游戏环节,不断创新游戏主题和内容,拓展和丰富活动内涵,区域游戏活动才能焕发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冬红,鲁忠义.幼儿游戏与创造力的发展.幼教研究通讯,2002(3).
[2]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