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朗读能力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将朗读活动巧妙地落实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朗读的同时认识生字、学习词语,加深文本理解,领悟真情实感,以此调动小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课改教学的根本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出发点,谈一谈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段教育;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根据当前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想要在语文教学中酝酿“语文味”,朗读自然是最佳方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要将“朗读”运用得如火纯情,让学生在朗读中锻炼思维、在朗读中丰富体验、在朗读中积累知识。围绕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有关朗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本文从四个方面切入分析:
一、把握情感,奠定朗读基调
想要学好一篇文章、把握深刻内涵,应奠定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先理解主题,再感悟思想,最后通过朗读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因此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应先从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为切入点,密切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分析字词含义、文章层次结构、情节主要线索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等,通过文本阅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准确地揣摩朗读的基调和语气。例如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章主要描写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头卖火柴的故事,透过小女孩的故事,表达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制度的愤怒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之心;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也就基本奠定了朗读的基调——用低沉、缓慢的节奏表达悲伤的情绪。除此以外,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擦亮一根火柴,她的内心情绪就有些许变化,这些都要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以不同的朗读速度、语调和语气,表达从悲伤到喜悦,再到最后绝望的心情,活灵活现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渲染情境,激发朗读情感
有意境的美文鉴赏过程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只有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激发想象力,由此凸显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因此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语感,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想象思维,能对文本中描绘的具体形象展开联想,从而形成阅读感知。例如学习《伯牙绝弦》时,围绕文中一句“善哉!巍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展开朗读指导,首先播放一段多媒体视频,展现“琴声巍峨泰山、洋洋山河”的壮观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随后再给出与之相关的叠词,如春雨潇潇、云雾蒙蒙、杨柳依依、春风徐徐等等,启发学生尝试将这些词语带入句子中,一边朗读一邊闭上眼睛想象场景,文本中描绘的情景跃然眼前,借助想象的空白以及情境的渲染,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朗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精心设计,多样朗读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枯燥无趣,“填鸭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思维,这也造成他们缺乏朗读兴趣。所以当下我们要转变这些教学弊端,立足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多样化的朗读环节,一方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提高朗读的有效性。例如学习课文《自相矛盾》时,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故事情节,设计分角色朗读活动,有的学生扮演“卖矛的人”,有的学生扮演“围观群众”,这样大家在朗读中代入角色,并融合自己的理解,配合相应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充分体现卖矛人自卖自夸的心理以及周围人对之嘲笑的态度。通过分角色朗读,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自然也能有感而发地朗读,并在朗读活动中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涵。
四、创新技术,传递朗读乐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日益普遍,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同样在朗读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课件内容,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传递朗读的乐趣。例如学习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大海,所以也很难理解文中描述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壮观的大海图片、视频,让学生聆听海浪的声音,由此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激起朗读欲望,更易于他们把握朗读情感。
总之,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把握一切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揣摩文本描述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思考与理解,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把握表达的真情实感。有了朗读为基础,学生就能从更深层次去梳理文章线索、感知丰富内涵,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朗读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史春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183-184.
[2]包锁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注重真情实感[J].学周刊,2019,(25):11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段教育;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根据当前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想要在语文教学中酝酿“语文味”,朗读自然是最佳方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要将“朗读”运用得如火纯情,让学生在朗读中锻炼思维、在朗读中丰富体验、在朗读中积累知识。围绕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有关朗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本文从四个方面切入分析:
一、把握情感,奠定朗读基调
想要学好一篇文章、把握深刻内涵,应奠定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先理解主题,再感悟思想,最后通过朗读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因此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应先从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为切入点,密切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分析字词含义、文章层次结构、情节主要线索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等,通过文本阅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准确地揣摩朗读的基调和语气。例如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章主要描写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头卖火柴的故事,透过小女孩的故事,表达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制度的愤怒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之心;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也就基本奠定了朗读的基调——用低沉、缓慢的节奏表达悲伤的情绪。除此以外,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擦亮一根火柴,她的内心情绪就有些许变化,这些都要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以不同的朗读速度、语调和语气,表达从悲伤到喜悦,再到最后绝望的心情,活灵活现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渲染情境,激发朗读情感
有意境的美文鉴赏过程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只有有感情的朗读才能激发想象力,由此凸显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因此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语感,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想象思维,能对文本中描绘的具体形象展开联想,从而形成阅读感知。例如学习《伯牙绝弦》时,围绕文中一句“善哉!巍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展开朗读指导,首先播放一段多媒体视频,展现“琴声巍峨泰山、洋洋山河”的壮观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随后再给出与之相关的叠词,如春雨潇潇、云雾蒙蒙、杨柳依依、春风徐徐等等,启发学生尝试将这些词语带入句子中,一边朗读一邊闭上眼睛想象场景,文本中描绘的情景跃然眼前,借助想象的空白以及情境的渲染,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朗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精心设计,多样朗读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枯燥无趣,“填鸭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思维,这也造成他们缺乏朗读兴趣。所以当下我们要转变这些教学弊端,立足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多样化的朗读环节,一方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提高朗读的有效性。例如学习课文《自相矛盾》时,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故事情节,设计分角色朗读活动,有的学生扮演“卖矛的人”,有的学生扮演“围观群众”,这样大家在朗读中代入角色,并融合自己的理解,配合相应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充分体现卖矛人自卖自夸的心理以及周围人对之嘲笑的态度。通过分角色朗读,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自然也能有感而发地朗读,并在朗读活动中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涵。
四、创新技术,传递朗读乐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日益普遍,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同样在朗读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课件内容,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传递朗读的乐趣。例如学习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大海,所以也很难理解文中描述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壮观的大海图片、视频,让学生聆听海浪的声音,由此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激起朗读欲望,更易于他们把握朗读情感。
总之,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把握一切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揣摩文本描述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思考与理解,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把握表达的真情实感。有了朗读为基础,学生就能从更深层次去梳理文章线索、感知丰富内涵,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朗读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史春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183-184.
[2]包锁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注重真情实感[J].学周刊,2019,(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