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照亮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后(那时还是在“文革”后期),心中才唤起了一种诗的觉醒和生命的觉醒。
  新诗与古典诗歌在我们的文学教育中应是一种互补和相互映照的关系,谁也不能取代谁。我们应改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把古典诗词与新诗相互隔绝开来的做法。我们做教师的,应致力于打通这两者的界线。教古诗时不妨以今天这个时代的眼光来重新打量它,教新诗时,也要引导学生倾听从中传出的古老的反响,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就以现代的方式承接了中国传统中的忧患意识。的确,新诗的“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很多意义上,艾青、穆旦他们仍是在写屈原、杜甫没有完成的诗。我们教诗要教到这种“通”的境界,要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那贯通古今的诗的真髓。
  
  您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的空间有多大?
  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开。这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选和考试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教学上。我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工夫仍不够,他们只是在那里“应付”,并往往流于简单化和走过场。这样,在诗歌教过后,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诗歌。所以我们在大学里,不得不对新生进行“再教育”,进行最基本的文学和诗歌启蒙。这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点太晚了?当然,责任并不仅仅在中学老师们身上。我深感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已全面支配了现今的教育体制和观念,我们离“诗教”的传统愈来愈远了。诗人徐志摩当年在清华的一次讲演中就曾这样痛切地说:“中国人成为这样一种生物,没有宗教,没有爱,甚至没有任何的精神冒险”,人们从小所接受的一切,无非为了“合于毫无生气的生活礼仪,而不是揭示伟大生活的奥秘,唤起伟大生活的希望。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它导致真正人格的死亡,没有穷尽地造就着杰出的庸才”。
  所以说,要拓展诗歌教学的空间,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古到今,诗都是文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呈现。这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离开了诗,我们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启蒙。从多方面来看,诗,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至于如何拓展诗歌教学空间,有很多方式可以尝试。老师不仅应教好课本上选的诗,还应尽量扩展阅读,在教外国诗时,找出不同的译本进行对照阅读,甚至可以鼓励高中生自己去译诗、写诗(诗人卞之琳当年在上海上中学时就尝试译诗,并由此走上文学道路)。除了诗歌本身的教学外,还应把诗贯穿在其他文学样式的教学中,使它们焕发出一种诗意的魅力。在课外,还可以组织读诗小组、朗诵会、诗社,等等。北京宣武区的一个中学就曾举办了诗歌节,我去那里做讲座时,发现校园里到处贴有诗篇,那一刻我的心都湿润了。
  
  您认为中学或者大学的新诗教学对新诗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学和大学的新诗教学关涉到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未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北大附中的诗歌选修课,题目就叫“汉语的未来”。懂诗、爱诗、能够欣赏诗的人多了,自然会对新诗的发展产生影响。一个民族的教育、文化环境、国民素质和它的文学从来都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惠特曼早就这样讲过: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反过来讲,伟大的诗歌也在期待着伟大的读者的出现。
  
  近些年来,包括您在内的一些诗人、评论家等诗歌界人士参与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也组织过多次讨论,研讨新诗教学问题。您对学术界与中学教学界的沟通、新诗创作和研究成果引入中学这两个问题持什么观点?
  诗歌界与中学教学界的沟通很有必要。关注教育,这应是诗人、评论家的责任所在。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其实还远远不够。我在国外参加过一些诗歌节,他们就专门组织诗人到中学朗诵。从另一方面看,中学教材的编选,也应倾听诗人们的声音,这样才能确保把一些真正的好诗选入课本。中学教师也不能只埋头于教学,要多关注诗歌的发展和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多年如一日,只守着课本和教参,头脑就会僵化,就会丧失心灵的敏感。这种对诗歌的发展和学界的关注,不仅会让中学教师发现对教学有益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会扩展他的视野,深化和更新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学、诗歌观念。
  
  您认为搞好新诗教学的关键是什么?选诗、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教材的编写,抑或是其他?
  搞好新诗教学的关键是要懂诗、爱诗。不懂诗,只是在教学方法上弄些花样,只会流于形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不懂诗而教诗,诗恰恰就会成为在教学中失去的东西。我曾去过一些中学听课,听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诗,对诗做一些或大而无当或穿凿附会的解释,就想起了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
  这里还涉及一个语文教学新理念的问题。何谓新理念?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刻意求新,而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不是把文学和诗歌作为简单的思想图解和道德说教,而是首先把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的世界来进入。只有这样,才能教出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
  懂诗和爱诗必然联系在一起。我相信诗曾是很多中学老师青春时代的爱好,那就让诗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上重新撞击出火花吧。普希金的名诗《给凯恩》的开头是“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而诗的结尾是“我的心狂喜地跳跃,/有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想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电源很可能是别人窃听你谈话的窃听器?河北22岁小伙子程皓鹏本想借此为姐姐婚姻把关,却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2014年2月18日,程皓鹏将一块白色的移动电源交给姐姐程皓月,说:“姐夫不是说他三星手机电池很不经用吗?我从网上拍了这个东西,就给姐夫吧!省得他总说手机没电,你找不到他。”程皓鹏说的姐夫就是程皓月的同居男友王云峰。时年33岁的王云峰是保定人。因家境困难,王云峰高
如果你很和善,但缺乏常性,你的学生会喜欢你,但你管理起他们来就会很困难,到最后根本没办法授课。如果你既刻薄又缺乏常性,那你注定会失败!如果你很刻薄,但很有常性,你的境遇可能会好一点。但如果你既和善又有常性的话,你就是一位出色的课堂管理者。    一、课前思考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判断,我们认为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不遵守纪律,相反,是教师没有明确建立并持续强调一些规则及常规。然而,这并
本刊讯:11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序幕。“我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高级别的论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这个论坛能解开我的忧虑,解开很多人的困惑,希望大家能够探讨交流,播种好心理健康的种子,能够唤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重视孩子内心问题,关注孩子的生命质量。”《每周质量报告》主持
《囚绿记》(下称“《囚》文”)这篇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因着视角的不同和运用的文学解释学理论的不同,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常见的有: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那些有生
设计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开头结尾点题”“叙述中心明晰”“人物描写细致”等面面俱到的讲评方式,每次似乎都在重复说过的问题,了无新意,也未曾见到切实的教学效果。采取什么样的讲评方式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呢?在《留点感激在心中》的作文讲评中,我尝试只选取“人物描写”这个角度,深入展开点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复习各种描写方法,学会综合
[文本介绍]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其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课堂回放]  师: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栽树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
老中医们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热敷简单实用,但也有相应的要点需要掌握。如果方法得当,以下10种不适就可以通过热敷得到缓解。  热敷要点  选择洁净的毛巾,在40-45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接触皮肤时应无灼痛感。  最好在患处盖一层干净的布或棉垫。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  1。缓解眼疲劳  用热毛巾敷可促进眼周围的血液循环,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如今浩浩荡荡补课大军的信条。  由于家境贫困,甘肃的单亲妈妈郑燕一度拒绝补课,自己主抓儿子学习。可上初中后,儿子成绩下降,她又渐渐无力辅导。眼见老师课上“不尽力”,课外开补习班,她只好随大流,咬牙带儿子“上了車”。昂贵的补课费让她大开眼界,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承受不住压力,愤而反抗——望子成龙的宿命:重金读名校仍难逃补课  2015年9月1日,3
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运作的直觉感知。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感”具有触发的偶然性、技能的心智性、处理的巧妙性等特征。那么,我们如何积蓄课感,亮彩课堂呢?    一、点石成金“蓄”课感,彩化课堂    课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感觉的感觉。课堂上教师产生课感的对象是学生,是富有生命力且各具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这种“空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