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培养运算思维与能力的黄金时段,对学生学习这一课程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新课改进程的逐渐推进下,数学教学也不断向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与方式深入。作为“受渔”者,引用何种教学方法提升其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的有力方法。本文旨在研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问题,以期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一、引言
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为前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其模式简单,情景层层推进,所设问题导向性、目的性、规划性明确且效果显著,是“以生为主,以师为辅”、“探究为主,自主为主”的具体体现。
二、问题设计的五个原则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 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学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分析数学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在对问题进行质疑、假设与回答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因此,在学生学习知识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新知识与原有价值理念、观点进行比较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不断发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推理、归纳等变化,始终处于被激发的最佳状态。相反,若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随意无趣、价值与结构单一、脱离实际,则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时,在问题的设计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前提原则
学生思维模式不同、生活环境与背景不同,教学重难点与目标也不尽相同,应注重因材施教。因此,问题设计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应具针对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任何问题设计都应以同时兼顾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重、难点而展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易导致学生对概念、观点理解模糊不清,不仅影响其后续学习,还对其夯实基础起反作用。而针对性强的问题则能助力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明析知识难易,纠正其对知识原有刻板印象的错误认识,以此完善其认知结构。例如,在线线平行关系的应用知识中,通过设计相关方程问题刻画线的位置关系,并在穿插一系列激发学生假设、思考与验证的问题,层层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如何得出?是否有误?导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二)情境原则
创造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概念与重点,对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有巨大帮助。面对社会阅历较少的初中生而言,在问题设计上应遵循以其为对象或基础的现实性情境展开教学步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科技环境、生产环境),还应注重贴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例如在进行“算法语句”教学时可考虑联系日常生活提问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理解知识。
(三)价值原则
设计问题的初衷即为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与解题能力。思考与解决的能力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上。故在问题的设计上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实例导学
实例,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数学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进行系统学习前对所学知识有初步感性判断,以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中找到疑问点,发展并纠正错误。正式上课前,利用贴合学生实际经历的事例为问材料提出导学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与联系。课中,在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上应以紧扣重点,灵活多变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将情境与知识点相结合,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例如,以步行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某种情境为引导,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内容。
(二)互动导学
“课改”改变了教学理念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并非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讲解或传递过程,而是注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是一种极具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知识点间的迁移、探究、诊断、总结等角度考虑问题的具体设计,以形成循序渐进的链型问题。在问题的简历与解答中,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引导、点拨学生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与变量关系;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拓展思维和认知,积极思考、发表观点,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师与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形成。
这一环节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保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有初步且清晰的了解。②教师组织语言,以教科书为模板,在学生可掌握的范围内,巧妙以所提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契合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相应关系找到解决方法。③学生学习掌握相应数学模型的概念与构建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求解。
(三)巩固与加强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所设计的一系列渐进式链型问题,表现为从教材内容、教学实例出发,由一个问题迁移、深入到其他问题而最终回归到设问问题上,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前后相呼应的教学状态。课堂中传受新知识的导学教学结束后,为了考核学生的在该方法下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内容的巩固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例如,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来进行效果考核。教师根据反馈,洞悉学生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以此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其拓宽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是式教学时,不仅要对所用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且还需对所需设计的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吕德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4):29
[2]林文良.数学“问题导学”模式的问题涉及原则[J].中學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上旬):23
[3]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 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
一、引言
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为前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其模式简单,情景层层推进,所设问题导向性、目的性、规划性明确且效果显著,是“以生为主,以师为辅”、“探究为主,自主为主”的具体体现。
二、问题设计的五个原则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 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学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分析数学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在对问题进行质疑、假设与回答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因此,在学生学习知识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新知识与原有价值理念、观点进行比较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不断发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推理、归纳等变化,始终处于被激发的最佳状态。相反,若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随意无趣、价值与结构单一、脱离实际,则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时,在问题的设计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前提原则
学生思维模式不同、生活环境与背景不同,教学重难点与目标也不尽相同,应注重因材施教。因此,问题设计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应具针对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任何问题设计都应以同时兼顾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重、难点而展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易导致学生对概念、观点理解模糊不清,不仅影响其后续学习,还对其夯实基础起反作用。而针对性强的问题则能助力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明析知识难易,纠正其对知识原有刻板印象的错误认识,以此完善其认知结构。例如,在线线平行关系的应用知识中,通过设计相关方程问题刻画线的位置关系,并在穿插一系列激发学生假设、思考与验证的问题,层层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如何得出?是否有误?导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二)情境原则
创造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概念与重点,对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有巨大帮助。面对社会阅历较少的初中生而言,在问题设计上应遵循以其为对象或基础的现实性情境展开教学步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科技环境、生产环境),还应注重贴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例如在进行“算法语句”教学时可考虑联系日常生活提问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理解知识。
(三)价值原则
设计问题的初衷即为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与解题能力。思考与解决的能力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上。故在问题的设计上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实例导学
实例,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数学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进行系统学习前对所学知识有初步感性判断,以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中找到疑问点,发展并纠正错误。正式上课前,利用贴合学生实际经历的事例为问材料提出导学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与联系。课中,在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上应以紧扣重点,灵活多变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将情境与知识点相结合,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例如,以步行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某种情境为引导,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内容。
(二)互动导学
“课改”改变了教学理念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并非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讲解或传递过程,而是注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是一种极具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知识点间的迁移、探究、诊断、总结等角度考虑问题的具体设计,以形成循序渐进的链型问题。在问题的简历与解答中,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引导、点拨学生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与变量关系;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拓展思维和认知,积极思考、发表观点,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师与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形成。
这一环节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保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有初步且清晰的了解。②教师组织语言,以教科书为模板,在学生可掌握的范围内,巧妙以所提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为契合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相应关系找到解决方法。③学生学习掌握相应数学模型的概念与构建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求解。
(三)巩固与加强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所设计的一系列渐进式链型问题,表现为从教材内容、教学实例出发,由一个问题迁移、深入到其他问题而最终回归到设问问题上,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前后相呼应的教学状态。课堂中传受新知识的导学教学结束后,为了考核学生的在该方法下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内容的巩固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例如,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来进行效果考核。教师根据反馈,洞悉学生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以此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其拓宽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是式教学时,不仅要对所用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且还需对所需设计的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吕德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4):29
[2]林文良.数学“问题导学”模式的问题涉及原则[J].中學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上旬):23
[3]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 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